【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十八相送》,初步培养学生唱戏兴趣爱好。
2.通过学唱该作品(部分),提高学生对戏曲音乐作品的感受、理解能力。
3.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加深对越剧剧种的了解,并能喜欢越剧艺术。
【教学重点】
1.嵊州方言
2.一字多音
【教学难点】
分析《十八相送》音乐在人物形象上抒发感情的积极作用
【教学方法】
范唱、聆听法、对比法、小组讨论法、参与体验法
【教具】
多媒体、戏装、折扇、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学生听着《十八相送》二胡主奏的伴奏带进音乐教室。(这样做的目的是:从听觉上给学生一种启示今天上戏曲越剧课了。)
二、导入
请同学们听一段音乐,音频《我家有个小九妹》,听完后,问这是什么音乐?
1.生:“不知道!”(原因是嵊州方言学生听不懂。)
2.师:“这是越剧――《我家有个小九妹》。你们还知道梁祝里其他的唱段吗?”
3.生:十八相送、英台抗婚、梁祝结拜……
师:“同学们回答的真不错,那么今天就让老师带你们走进越剧梁祝看一看”
三、新授:
1.简介《十八相送》剧情
师:“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十八相送》剧情?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
学生讲述……
2.初听《十八相送》
多媒体播放颜佳和方雪雯版本的《十八相送》(选择这个版本的十八相送,是因为它的伴奏带有流行的元素,学生容易接受)
师:请同学们边看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这个作品表现了梁祝二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2)它的演唱特点是?(3)越剧《梁祝》是已排成的最早的越剧艺术影片吗?主演是谁?代表作品有哪些?(4)找出自己喜欢的一句歌词,能唱给大家听一听吗?
看完后回答:
(1)这个作品表现了梁祝二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表现了古代人民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梁祝二人十八相送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祝英台欲表露自己是女儿身,可是山伯不知道”
师:“回答的真好,掌声响起来!!!”
(2)它的演唱特点是?
生:“对唱、一问一答”
(3)越剧《梁祝》是已排成的最早的越剧艺术影片吗?主演是谁?代表作品有哪些?
生1:“不知道……”,生2:“不清楚……”
师:“当时的主演是袁雪芬老师和范瑞娟老师。他们的代表作品有很多《祥林嫂》、《相思树》、《西厢记》、《梁祝》、《孔雀东南飞》等”
师:“这段音乐听后感觉如何?”(设计意***在于让学生体验旋律和音乐情绪)
生1:“好听,她的咬字吐字比较接近温州方言,通俗易懂,想一幅幅游画……”
生2:“乐曲很优美、抒情……”
3.请学生“露一手”,找出自己喜欢的一句歌词,唱给大家听一听
师:“正如大家所感觉的一样,这是一首雅俗共赏的优秀越曲,我们刚听了,这些词很美,你们喜欢哪句?能唱给同学们听一听吗?”
生:“老师,你喜欢哪句?你先唱给我们听一听吧!”
师:“没问题!唱‘书房门前一枝梅……恭喜贤弟一路平安把家回’,我唱完了,谁也能来一小句?”
生:“老师,我也唱这段,我唱两句。书房门前一枝梅,树上鸟儿对打对”
师:“很不错,掌声鼓励。大家想唱唱这段吗?”
生:“想……”
四、学唱《十八相送》片段一,学生看书本歌词。
(一)学唱做法:
1.老师范唱整段,配音乐伴奏(范唱一次,让学生有个整体的印象)
2.老师“跟”一句,学生“唱”一句。(嵊州方言演唱)
3.电子琴二胡音色给学生演唱伴奏,为了不跑调
4.集体唱演唱两次
5.分组唱:A:先里面两组、外面两组分组演唱,B:男、女分组演唱,电子琴音色:女生用小提琴伴奏,男生用大提琴伴奏。
(二)表演体验:
1.老师做示范动作,教身段动作,学生可以学视频里演员的动作、学老师的动作或者自己创造发挥都可以
2.将学生分成四大组(自由选择):伴奏组、演唱组、表演组、评比组
五、介绍越剧艺术家以及两大流派
1.袁雪芬生平以及代表作:
(1)简介袁雪芬:(1922.3.26-2011.2.19)浙江嵊县人。中共***员。历任上海越剧院院长、名誉院长,上海对外友协副会长,全国***协***等。 11岁入四季春越剧科班,14岁开始在杭州演出。1938年到上海,1942年起致力于女子越剧改革。
(2)唱腔特点:
(3)主要代表作品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双烈夫》、《山河恋》、《相思树》、《祥林嫂》《西厢记》等。
2.范瑞娟老师生平及其代表作
(1)简介范瑞娟:
1924年1月6日出生于浙江省嵊县黄泽镇,别名范竹山,越剧范派创始人、国家一级演员。
(2)唱腔特点:
(3)代表作品:《梁祝》、《打金枝》、《莲花落》、《孔雀东南飞》、《祥林嫂》。
六、越剧知识
1.越剧的发源地:浙江嵊州。发祥地:上海。
2.越剧的发展史:
3.越剧的曲调:令哦调、正调腔、四工腔、尺调腔、弦下腔
七、名段欣赏,学生点播,教师现场演唱
我准备的有《我家有个小九妹》、《张郎你听我从实讲》、《沙漠王子算命》等,让学生自由选择,教师演唱,最后在越音声中结束本堂课。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走进越剧――梁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