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散文篇1
一、(1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黑体词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重诉(chóng) 贲张(bēn)
黛色(dài)捆(biào)
B.云翥(zhù)珐琅(láng)
浚理(jùn)默然(mò)
C.辽(xiòng) 发轫(rén)
圭臬(niè)树瘿(yǐng)
D.砧声(zhēn) 日晷(guǐ)
长锸(chā)泫然(xuàn)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静默 绯红 差强人意 清风拂面 标新立异
B.虔诚 屹立 衮衮诸公 温柔敦厚 天涯海角
C.摇曳 濡养 玲珑剔透 璀璨琳琅 多姿多彩
D.旋涡 趋附 廖廖数语 雄心勃勃 管中窥豹
3.下列各句中,黑体词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就像在大理石上雕像,去掉了多余的部分,所要雕的东西就自然呈现出来了。
B.散文反映心灵世界的辽阔深邃,可以注视当今,回眸过往,放眼未来。
C.狄德罗力劝画家不要关在工作室里,画那些娇生惯养的模特儿。
D.梦和现实仿佛是两条并行不悖的线,它们看似毫不相干,实则有着若隐若现的联系。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可以说凡是美好的东西,凡是人类智慧与创造的结晶都常常被称为诗。
B.生动的描写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语言修养,源于平时的积累。
C.作为构思原料的种种意象要进入诗歌,还必须经过严格的选择。
D.一切文学艺术作品,在商业社会里,自然要进入市场流通,但艺术无价,灵魂无市。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征服世界不是容易的事。___________________。
骄傲地对着闪烁的小星会心的微笑。
①一片朦胧中②吞灭了万物的颜色形状③可是地下开着的小白花倔犟地举首鹄立④黑影虽在白花四周聚来⑤黑夜从高空冉冉而降⑥无数的白点像浇不灭的火星⑦仰视辽远的天空
A.①⑥⑦⑤②③④B.①②③④①⑥⑦
C.⑤②③④①⑥⑦D.⑤①⑥⑦②③④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中国新诗为何处境“尴尬”?
李长空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从商周的四言,到楚骚汉赋、汉魏乐府、隋唐律绝和宋词元曲,可谓灼灼其华,蔚然大观。千百年前的黄钟大吕,至今犹萦绕在苍穹。然而中国新诗在诞生近百年后的今天,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它既没能与国际接轨,又与中华古典诗词曲赋的优良传统脱节、断裂,割断了传承关系,令广大读者望其兴叹,最后只好弃之而去。那么,中国新诗为何会处境“尴尬”呢?
首先,是由白话新诗至今未能构建审美规范更无法达成审美共识造成的。古人把诗歌称为韵文,把无韵的其他文体统称为散文。无论是《诗经》中的“风雅颂”,还是楚辞、乐府、律诗、宋词、元曲……不论其诗体形式怎么演变,但都是讲究韵律的,作品都具有节奏美、韵律美。白话新诗“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胡适《谈新诗》)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自其诞生以来,便成为其发展的一大障碍。
其次,是由某些诗人一味地强调诗体形式而忽略主题思想造成的。诗歌是文学形式美的一种体现,但形式美只是诗歌的美丽外衣而已。过分地强调诗体形式,使得形式脱离了主题思想,如近年来所谓的技术主义、玄学派、立体主义、构成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等,就像失去了土壤的禾苗一样,必将枯萎。
最后,是由当代诗人在商品经济时代的退缩和自闭造成的。同古典诗词曲赋相比,当代诗歌在题材内容方面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其一,迫于现实社会生存的巨大综合压力和人类因物质文明进步而带来的精神困惑,当代诗歌的内容越来越局限于私人性的东西,对社会性问题的思考越来越少,使得它日益减少获得公众关注的机会,而只有在少数未被现代社会物质化的心灵当中获得知音。其二,随着诗人们从社会文化中心退却,科技英雄和商业英雄、娱乐英雄取代了艺术家的中心地位,诗歌越来越被推挤到社会的边缘,诗人们成为了一个不被社会关注的自我封闭、自我肯定、自我满足、自我安慰、自我陶醉的奇怪群体,这更加加剧了他们的自闭倾向。其三,当诗人们精神的价值已经从崇高、纯洁、美好、自然过渡到了喧嚣、乐趣、庸俗、时尚的方向,于是平庸困扰着诗歌界,诗歌的阵地越来越小。
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国新诗只有志存高远,发扬其应有的精神文化提升作用,既在主题内容方面深度切入自己的时代,又在诗艺表现方面继承并发扬光大中华传统诗词曲赋艺术。随时代、社会、语言的变化而不断创新改进,让中国新诗界尽快构建审美规范并早日达成审美共识。这样,中国新诗才能够既有技艺的美感又有时代的气息还有历史文化的内涵,并因此而融入中华诗歌的历史长河之中,从而有机会成为新时期的经典诗歌作品而流传于世。
(选自《飞天》2009年7月,有删改)
6.下列不属于中国新诗在题材内容方面的变化的一项是( )
A.中国新诗越来越局限于私人性的东西,很少关注社会问题。
B.中国新诗越来越狭隘,不能反映社会的主流。
C.近年来出现了技术主义、玄学派、立体主义、构成主义等。
D.质量上乘的诗歌越来越少,多数诗歌内容平庸。
7.下列不属于中国新诗处境“尴尬”的原因的一项是( )
A.白话新诗至今未能构建审美规范更无法达成审美共识。
B.科技英雄和商业英雄、娱乐英雄取代了艺术家的中心地位。
C.某些诗人一味地强调诗体形式而忽略主题思想。
D.当代诗人在商品经济时代的退缩和自闭。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中华古典诗词曲赋曾经有过许多令人骄傲的绚烂与辉煌。
B.白话新诗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作者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C.在当今商品经济时代,能忠实地坚守诗歌阵地的人越来越少,诗歌的发展江河日下。
D.中国新诗只要注重与时代结合,并继承发扬传统诗词曲赋的艺术,就一定能够改变其“尴尬”处境。
三、(28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新诗,完成9~10题。(8分)
浮 标
雁 翼
你忽而被扔进浪的深谷,
又忽而被推上浪的峰顶,
风浪就这样把你反复地忽推忽扔,
同时,又给了你不息的生命。
于是,浮标灯啊,我明白了,
你为什么不追求生活的平静,
偏偏把自己的一生,全部地
交给粗野的浪,交给狂暴的风。
风止浪息,你心脏的轮叶也就止息了,
同时,也熄灭了你头上的那盏明灯。
为了追求光明,你甘愿颠簸一生,
也决不在黑暗里享受安宁……
(选自《中国新诗精选》)
9.“你忽而被扔进浪的深谷,/又忽而被推上浪的峰顶”一句中运用两个“忽而”说明了什么?运用“扔进”和“推上”这两个动词说明了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浮标的性格是怎样的呢?(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新诗,完成11~12题。(8分)
雪 夜[注]
吴秋山
孤馆的灯是青的,
窗外,垂下雪的珠帘。
炉火伸出了蛇舌,
舐着室中的冷味。
又是残夜梦回,
枕畔的书瘦损了。
远处掷来一片狗吠,
击破沉寂的夜网。
(选自《中文自修》1995年第3期)
[注]《雪夜》是吴秋山作于上世纪30年代的一首短诗。
11.这首诗诗中有画,富于立体感。请举例加以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说说“又是残夜梦回,/枕畔的书瘦损了”中,“瘦损”二字的妙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这首新诗,完成13~15题。(12分)
呵,母亲
舒 婷
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
我禁不住像儿时一样
紧紧拉住你的衣襟
呵,母亲
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
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
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
我依旧珍藏着那鲜红的围巾
生怕浣洗会使它
失去你特有的温馨
呵,母亲
岁月的流水不也同样无情
生怕记忆也一样褪色呵
我怎敢轻易打开它的画屏
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
如今带着荆冠,我不敢
一声也不敢呻吟
呵,母亲
我常悲哀地仰望你的照片
纵然呼唤能够穿透黄土
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
我还不敢这样陈列爱的祭品
虽然我写了许多支歌
给花、给海、给黎明
呵,母亲
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
不是激流,不是瀑布
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枯井
(选自《舒婷诗集》)
13.诗人用深婉的笔调写出了对母亲的思念与爱戴,诗中有好几处写了“我不敢……”,想想看为什么,请对文中黑体短语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生动而充满真情的细节描写往往能带读者进入细腻真实的情感体验当中,这一点在《呵,母亲》中就有所体现。请从诗中选取一处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不是激流,不是瀑布,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枯井”一句该如何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3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16分)
她那么看过我
老 舍
人是为明天活着的,因为记忆中有朝阳晓露;假若过去的早晨都似地狱那么黑暗丑恶,盼明天干吗呢?是的,记忆中也有痛苦危险,可是希望会把过去的恐怖裹上一层糖衣,像看着一出悲剧似的苦中有些甜美。无论怎么说吧,过去的一切都不可移动,实在,所以可靠;明天的渺茫全仗昨天的实在撑持着,新梦是旧事的拆洗缝补。
对了,我记得她的眼。她死了好多年了,她的眼还活着,在我的心里。这对眼睛替我看守着爱情。当我忙得忘了许多事,甚至于忙忘了她。这两只眼会忽然在一朵云中,或一汪水里,或一瓣花上,或一线光中,轻轻地一闪,像归燕的翅儿,只需一闪,我便感到无限的春光。我立刻就回到那梦境中,哪一件小事都凄凉,甜美,如同独自在春月下踏着落花。
这双眼所引的一点儿爱火,只是极纯的一个小火苗,像心中的一点晚霞,晚霞的结晶。它照明了流水远山,照明了春花秋叶,给海浪一些金光,可是它恰好也能在我心中,照明了我的泪珠。
它们只有两个神情:一个是凝视,极短极快,可是千真万确的凝视。只微微地一看,就看到我的灵魂,把一切都无声地告诉了我。凝视,一点儿也不错,我知道她只需极短极快地一看,看的动作过去了,极快地过去了,可是,她心里看着我呢,不定看多么久呢;我到底得管这叫做凝视,不论它是多么快,多么短。一切的诗文都用不着,这一眼道尽了“爱”所会说的与所会做的。另一个是眼珠横着一移动,由微笑移动到微笑里去,在处女的尊严中笑出一点点被爱逗出的轻佻,由热情中笑出一点点无法抑制的高兴。我没和她说过一句话,没握过一次手,见面连点头都不点。可是我的一切,她知道;她的一切,我知道。我们用不着看彼此的服装,用不着打听彼此的身世,我们一眼看到一粒珍珠,藏在彼此的心里;这一点点便是我们的一切,那些七零八碎的东西都是配搭,都无须注意。看我一眼,她低着头轻快地过去,把一点儿微笑留在她身后的空气中,像太阳落后还留下一些明霞。
我们彼此躲避着,同时彼此愿马上搂抱在一处。我们轻轻地哀叹;忽然遇见了,那么凝视一下,登时欢喜起来,身上像减了分量,每一步都走得轻快有力,像要跳起来的样子。
我们极愿意说一句话,可是我们很怕交谈,说什么呢?哪一个日常的俗字能道出我们的心事呢?让我们不开口,永不开口吧!我们的对视与微笑是永生的,是完全的,其余的一切都是破碎微弱,不值得一做的。
我们分离有许多年了,她还是那么秀美,那么多情。在我的心里,她将永远不老,永远只向我一个人微笑。在我的梦中,我常常看见她,一个甜美的梦是最真实、最纯洁、最完美的,多少人生中的小困苦小折磨使我丧气,使我轻看生命。可是,那个微笑与眼神忽然地从哪儿飞来,我想起唯有“人面桃花相映红”差可托拟的一点儿心情与境界,我忘了困苦,我不再丧气,我恢复了青春;无疑的,我在她的洁白的梦中,必定还是个美少年呀。
春在燕的翅上,把春光颤得更明了一些,同样,我的青春在她的眼里,永远使我的血温暖,像土中的一颗种子,永远想发出一个小小的绿芽。一粒小豆那么小的一点儿爱情,眼珠一移,嘴唇一动,日月都没有了作用,到无论什么时候,我们总是一对刚开开的春花。
不要再说什么,不要再说什么!我的烦恼也是香甜的呀,因为她那么看过我!
(选自《老舍自传》,题目为选者所加,有删改)
16.本文写得唯美且含蓄,请概括本文的主题。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本文的语言极富诗意,请举例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我没和她说过一句话,没握过一次手,见面连点头都不点。可是我的一切,她知道;她的一切,我知道。”这句话具有普遍性的哲理意味,请在品读后写出你的感触。(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透过文本,你能从作者身上读出哪些人文精神?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3题。(16分)
莫扎特的脚步
赵丽宏
莫扎特在这里出生!萨尔茨堡人轻轻的一句话,让每一个来访的人都肃然起敬。
这条街有一个朴实无华的名字:粮食街。莫扎特就出生在这条街上。狭窄的街道,两边是石头的古老建筑,紧挨着街面的是形形色色的小店铺,彩色的店招和广告旗幡看得人眼花。街上来来往往的大多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到萨尔茨堡,不到这街上走走,不去拜谒一下莫扎特故居,那等于没有来过此地。
粮食街9号,一幢黄色的楼房,式样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这幢楼房无疑是萨尔茨堡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有了这幢楼房,有了莫扎特,萨尔茨堡才成为全世界爱乐者心驰神往的圣地。
走进楼门,踏上并不宽敞的石头楼梯,曲曲拐拐到了三楼,这就是莫扎特当年的家。宽敞的客厅里,墙上挂着许多古老的油画,厅堂里摆着一架古老的钢琴,中间有一个玻璃立柜,里面有一把据说是莫扎特童年时拉过的小提琴。当年,一个清秀的男孩就站在屋子中间,尽情地挥舞琴弓,悠扬的琴声在屋子里回荡。他常常坐在钢琴前冥想,心中涌动着美妙的旋律,随手在琴键上弹奏,琴声回旋跌宕,使所有听见这琴声的人都惊讶不已。那年他才六岁。神童莫扎特的名声,当时传遍了奥地利,奥皇常常把他请到宫廷中演奏。
当年,周围的人都知道这里住着一个音乐神童。莫扎特的那扇窗户如果开着,经常会有人站在楼底下,聆听从窗户里传出的钢琴和小提琴奏出的美妙旋律。音乐神童创造的音乐,在地球的每个角落回旋,让说着不同语言的人在他的音乐中感动。而这个城市,也因为诞生了这个小神童而名扬天下。
客厅的长条木头地板凹凸不平,童年的莫扎特当年在这里留下了多少脚印!客厅四周的墙上,挂着不少当年的油画,画面上都是和这个家庭有关的人物――莫扎特的父亲、母亲以及他的很多亲戚。他们都以沉静的目光注视着这个客厅,仿佛仍在默默地回忆着莫扎特留在这里的音容笑貌。
在这间客厅里,最让我神思飞扬的,是玻璃柜中陈列着的一页五线谱,这是莫扎特谱曲的手稿。发黄的曲谱上,那些活泼的“小蝌蚪”上下跳跃,可以想象莫扎特当年是怎样挥动着羽毛笔龙飞凤舞,通过这些黑色的“小蝌蚪”记录下心中流淌的音乐。我默读那谱上的旋律,无比优美,那是典型的莫扎特风格。人们说莫扎特是上帝派到人间来传送美妙音乐的人,他能用最优美的旋律表达世上所有的情绪,即便是忧伤、惶惑、迷惘和痛苦,在他的音乐中也一样美妙动人。
我曾经无数次聆听莫扎特的音乐,无数次在他创造的旋律中沉醉。他的音乐是天籁之声,能使心灵自由地飞翔。我不知道现代的科技手段能否将这样的手稿永远保存,但对于莫扎特来说,这并不重要了。因为,他当年创造的音乐已经传遍人间,而且将永远流传下去。
沿着那些古老的石头楼梯下来,又回到楼房门前那个小小的广场。广场上,人群涌动,乐声飞扬。两个年轻的蒙古人,坐在地上拉马头琴,拉的是一首现代东方的曲子,飘忽、凄凉、如歌如泣,和莫扎特的旋律没有关系,但却让人感觉到一种内在的契合。很多人围着那两个蒙古人,静静地听他们拉琴。这些听众来自世界各地,有着不同的肤色,到萨尔茨堡,大多是为了莫扎特而来,在莫扎特故居的门前,却听到了东方的马头琴声。一曲拉完,那两个蒙古人在人们礼貌的掌声中相互点头一笑,展开琴弓,突然拉出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中的一段旋律,惊喜的听众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掌声和琴声交融在一起……
(选自《北方音乐》2006年第3期,有删改)
20.请简要分析文章首段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联系全文回答,文章为何以“莫扎特的脚步”为题?(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章写两个蒙古人在广场演奏马头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请结合文本探究“粮食街9号,一幢黄色的楼房,式样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这幢楼房无疑是萨尔茨堡最重要的标志之一”的深层意蕴。(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11分)
24.下面是某校芳草文学社在社刊《芳草地》中的“暑假有奖阅读活动”启事,它在文句和标点上有5处不够清楚准确,请指出并加以修改。(5分)
“暑假有奖阅读活动”启事
为了进一步丰富同学们的暑假生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文学社将鼎力推出《芳草地》第12期“暑假有奖阅读活动”,欢迎同学们踊跃参加。
《芳草地》第12期附有《有奖阅读卡》,每张卡上可以填写三篇推荐文章。如果您所推荐的优秀文章正好处于本次活动中的前三位的文章,那么您将成为我们的幸运读者,可获得由文学社提供的奖金50元。
投卡截至日期为2011年8月26日。投卡地点:学校办公楼525室《芳草地》编辑部。
××中学芳草文学社
2010年12月12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请为下面一则新闻加点评。(3分)
“PK”“粉丝”不能乱用
从5月1日起,如果在上海的***府文件、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出现诸如“美眉”“恐龙”“PK”“粉丝”等网络流行语言,将被判定为违规行为。不过对于上海地方的这项新规,还是有许多网民表示不同意见。他们认为网络语言有其诙谐、智慧的闪光点,如果一概进行封杀,其实也就扼杀了大家的创造性。
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下面是歌颂青春的几句名言,请把它们改写成一个连贯的排比句。(3分)
①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
――李大钊
②青春是不耐久藏的珍宝。――[英国]莎士比亚
③青春是生命的春天。――[俄国]契诃夫
④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年代表的性格。――[德国]马克思
⑤啊!青春!青春!或许你美好的全部奥秘不在能够做出一切,而在希望做出一切。
――[俄国]屠格涅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文(60分)
2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艾青的《盼望》这样写道:“一个海员说,/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一个海员说,/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
现代诗歌散文篇2
【关键词】课改 新教材变革 现代诗歌教学 方法
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教科书选编了大量现代诗歌篇目浩察,足见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地位重要。
我们看看课程标准对现代诗歌教学的要求:《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力求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诗歌散文的总体面貌、表现方式、文体知识和文学史知识,陶冶审美情趣,提高阅读、鉴赏与写作能力。在引导阅读时,着眼于启发学生学会发掘、理解和品味作品的文体特点和审美特性,在接受人文熏陶的同时,培养纯正的审美感受和灵敏的语感。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精选外国诗歌散文作品,突出经典性和可读性,培养鉴赏外国诗歌散文作品的兴趣和能力,丰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如此高标准的要求,对现代诗歌的教学怎能懈怠?
在“课改”形势下,如何适应新教材的变革,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事现代诗歌的教学呢?
一、教师要用激情创设情境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一个教师如果不落后于现代教育进程,他会感到自己是克服人类无知和恶习的机构的一个活跃而积极的成员,是过去历史上所有崇高而伟大的人物跟新一代人之间的中介人,是那些争取真理和幸福的人的神圣遗训的保存者,他感到自己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环节。”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一堂课若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不能使学生透过文字符号理解其中的深意,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何在?特别是诗歌教学,应该是这样的场景:教师激情洋溢,学生进入情境,课堂为浓郁的艺术氛围所笼罩,结束时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效果。而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富于激情,需要教师燃烧学生,为学生创设必要的学习情境。正如拜伦所言“激情”是诗的粮食,诗的薪火。师生与诗人心灵互动的场面不是虚假造作所能体现的,那需要师生沉浸于诗,如痴如醉物我两忘。
二、走进诗歌
1.走进诗歌,必须先走进一个个诗人,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
例:学习闻一多的《死水》,我们要求学生了解的不仅仅是程式化的闻一多的生平简介及代表作品。更多地是让学生去触摸诗人丰厚的生活,走进诗人那丰腴感人的生命中,去感受诗人卓尔不群的风采,谛听诗人情感的赤诚,从而净化我们的心灵。所以我搜集了很多和闻一多有关的文章。如《血色闻一多》、《纪念闻一多先生遇难十六周年》,印发给学生看,学生了解到的闻一多不仅仅是一个诗人,更是一个潜心学习,为国为民呐喊终生的不屈不挠的真正的民主斗士,甚至在了解到闻一多在昆明被杀害的一幕时,我们的孩子居然也有人拍案而起。此后,每读到闻一多的文章,孩子们或哀伤或愤怒或流泪,这难道不是走进诗人心灵的深处的明证?
2.美读
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研究证明,人在朗读的时候,从视觉扩大到听觉,从而增加了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促使读者深入领会词语的含义和精神实质。
美读是学生从正确的语言、声调、节奏方面对作品的内容直接受到感染。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一种手段。美读能使学生入情、入境、会心。在这方面,我学习于漪老前辈的作法,其一,比照感悟;其二,指导技法;其三,强调心会(心中领会)。
3.揣摩探究深味其旨
如果说诗人是一座花园,那么他的每一首诗,就是花园里一朵朵艳丽的花。美读是我们一朵朵的欣赏,而要想谛听花语,领略花园的魅力,离不开揣摩探究,具体地说首先是品味,要咀嚼诗的字句,品评诗的外在形象特点,探究诗歌的内在意蕴。品的过程更是妙趣横生,精彩不断。如在教学郑愁予的《错误》时:
师:有人说隔壁的诗人是疯子,远方的诗人是风景。刚才我们解读的游子思妇说,只是一种普通的解读,我们对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还可以作哪些多元的解读?
生:我可以把女子理解成归人的母亲。
生:过客是归人,可归人还想流浪,不想回家。
……
其次是引领回归,揣摩往往会偏离主体,肢解文本,迷失方向的做文字游戏,此环节教师好比如来佛,不仅对文本要宏观把握还要对学生进行微观洞察。教师要抓住学生有价值的品点,深化升华,回归本真。
三、课外拓展,举一反三
例如在结束***的《沁园春·长沙》后,我还给学生精选了***不同时代的诗歌,如《七绝屈原》《念奴娇·鸟儿问答》《水调歌头·游泳》《菩萨蛮·大柏地》等,对写作背景和重点语句加以注解,让学生利用晨读去吟诵体会,进一步去领略一个融诗人与***治家为一体的***的精神风貌,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探求、思考和质疑。
四、摹写创作
先来读两首小诗:
音 乐
音乐/你是心地清明的友人/月白色的光/柔和浮躁的尘世
音乐/你是忠贞的母亲/纯洁的身体/积蓄无际的热情
音乐/你是抚平伤痕的良药/慰藉痛苦的灵魂
音乐/你是开启心门的钥匙/打开尘封的梦想
是你/音乐/为我驱逐黑暗/迎来了黎明/跳动的音符/婉转的旋律/内心的共鸣
谱成一首属于你的歌/爱你,音乐
人生若只如初见
初见犹如早春的雨/平凡中/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初见犹如初夏的风/吹拂中/略带着微微的暖意
初见犹如深秋的硕果/收获中/明白了此刻的珍贵
初见犹如冬天的万物/褪去了秋的忧伤/期待了春的愉悦
人生若只如初见/或许/看不见人世的污秽/听不见罪恶的喧嚣
这些诗作虽稚嫩但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我要求人人都要摹写,然后我把这些摹写作品辑录成集,配上精美的封面、插***,既充实了班级***书角,又为每位学生储存了一笔无价之宝。
五、举办诗歌朗诵会
在诗歌单元教学接近尾声时,就要筹备这个事情,朗诵的规模可以以每个学习小组为单位,也可以是一个年级的或全校性的;朗诵的形式可以是集体朗诵,也可以是个人朗诵;朗诵内容可以是名家名篇、也可以是学生的稚嫩之作。不拘一格。
六、余音绕梁,醉舞诗歌长空
学生会读、会写了,诗歌教学是不是从此就划上了句号?答案是肯定的。我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语文日志等,由学生率性诵读,诵读的内容只要是自己欣赏的就行,读后还可现场评论,或抛出问题引发同学的探究深思、习作。
诗歌毕竟是诗人对生活的艺术再现,是最精粹的文学形式之一。诗歌教学也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讲好一首诗是一种艺术创造,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发挥独创精神,不断在教学上进行探索、改革,让现代诗歌教学逐步走向科学化、艺术化的轨道。让我们的学生醉舞在诗歌的长空!
现代诗歌散文篇3
【关键词】新课程 选修课 瞄准高考
2009级高中是河北省新课改起始年级,即将接受2012年高考的检验,现总结我们的选课情况及选后反思、建议,请各位方家指正。
一、我校选修情况介绍
1.计划早,方案细。
几乎在必修一开课同时,学校教研处就开始安排各科选修设置,给全体老师预订了全部的选修教材、教参,供大家提前进入研讨备选状态。最终,在高一下学期制定了详细的选修方案,在网上公布给全体师生,举例如下:
2.广借鉴,通有无。
我们全体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学科骨干,集体到北京参加神州智达新课标课程设置培训,远赴宁夏、郑州等先期进入新课改高考地区,与课改区老师面对面交流,沟通。听取建议。建立五校联盟(石家庄、邯郸、保定、张家口、唐山),邀请省教科所张瑾琳主任讲解省教科所对选课的指导意见。
3.瞄高考,重落实。
选修内容无非就是高考的几大考点。选课指导思想即为高考备考铺路。新课程改革中语文学科选课可以放开。语文内容本身博大精深,无穷无尽,但有了高考一张卷做指挥棒,方向清楚目标明确。高二选修课开放方案,选修课数量与高考选作题之间的关系怎样?现摘录五校联盟各校高二备考思路如下:
唐山一中:选修课与高考选做题关系密切,高三上学期复习基础知识,选修课瞄准高考。
张家口一中:高二讲完选修课,高三复习。
邯郸一中:高二讲完选修课,高三复习。
保定一中:某些没讲的诗歌散文高三复习时带讲,高三先复习现代文阅读。
4.过程艰辛,结果相同。
各个地区、学校,选课内容各不相同,五校联盟各校选课情况:
石家庄一中: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语言文字应用、文章写作与修改、新闻阅读与实践(选讲)、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专注于文言文阅读)、小说阅读专题、校本课程(26门任选一走班上课)。
邯郸一中:诸子百家、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着重讲散文)。
张家口一中: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人物传记、杜甫诗歌、鲁迅(拓展)、外国小说欣赏、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一个儒家代表、道家代表,其他学生自己选读)。
保定一中: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中国小说欣赏、名人传记、影视文学欣赏、校本课程。
唐山一中:语言文字与应用、古代诗文、现代诗文、文章写作与修改。
最终的等级评分结果,统统2分。
二、选课中的困难、困惑与解决方案
1.困难、困惑
选修内容过于杂乱,阅读量增大,教师备课任务量超重,有些观点难于自圆其说。
2.解决方案
将五个模块分为三类:
必选的:语言文字应用、文章写作与修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小说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可选可不选的:外国小说欣赏、先秦诸子选读、新闻阅读与实践
建议不要选的:中国民俗文化、演讲与辩论、影视名作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精选辅助资料与自编资料:辅导资料《核按钮》,配合学业水平测试必修一至五的复习订了《核按钮教材知识梳理》,自己编写的小知识点每日练,使得每天的教与学目标明确。
三、开发校本课程选修
我校开设21门校本课程选修,学生任意选课,真正走班上课。
周二下午第七节课,全体学生分别到各自上课教室。我开设了一门《茶与中华茶文化》,以茶文化探究为媒介,提升古汉语(诗词曲联鉴赏与创作)素养。
现代诗歌散文篇4
【关键词】新教材 选修 阅读 文学作品 个性化
使用高中语文新教材的第一个轮回即将结束,一路走来,我们听到了太多的争议声,感到了太多的困惑。但是,我觉得留给我们的是更多的思考:思考这在新形势下如何更高效地进行语文教学,思考我们的教学能否培养出学生我们期望的语文素养,思考我们的教学能够适应新高考……尤其是当我们拿到那大部分学校都选用的厚厚的三本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小说欣赏》)的时候,我们在这样或者那样的思考中迷失了方向……
针对新教材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情操,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要求,我们必须要毅然拿起书本,带领我们的学生走进那三本书中繁华得有些纷乱的文学世界,带领他们去吟诵古典的诗歌散文,带领他们高唱现代的诗歌散文,带领他们领略异域小说中的迷人风情。
在如此精彩的文学世界中,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只能是一路走过地看尽繁花,不可迷恋,不可久留,不可深究,如此地“浅尝辄止”去学习,只要用心,亦可领悟其中的真意。
此处的“浅尝”,是不必像必修教材的授课那样每一篇的精讲,而是将阵地让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探究式的阅读,教师“旁敲侧击”。
在这样的学习中,我觉得我们需要把握住以下几个学习环节。
首先,一定要让我们的学生真正的走进每一篇文章。所谓的走进每一篇文章,就是要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通读文本。在读古典诗歌散文的时候,引导他们背诵一些经典的篇目;在读现代诗歌散文的时候,培养他们有感情的诵读能力,甚至可以让学生写一写诗歌、散文;在读外国小说的时候,需要让学生牢牢树立“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原则。
其次,在学生自主阅读的时候,教师对一些学生无法明了的内容需要进行必要的点拨。例如在读中国古典诗歌散文中的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时候,可以适当地给学生讲一讲“竹林七贤”,让他们了解那个时代的特点,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在读苏洵的《六国论》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将其和必修教材中的贾谊的《过秦论》进行比较阅读;在阅读外国小说《娜塔莎》的时候有必要将《战争与和平》的整个情节给学生做简单介绍……
再次,为了将这样的浅阅读进行到底,需要在学生群体中培养“先锋个人”来带动、引领。比如,在学生阅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时候,我推出了“背诵超人”;在阅读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时候,我推出了“校园诗人”;在阅读外国小说的时候,我推出了“小说达人”,就这样,每个人都在你追我赶地用智慧进行着自我阅读,学习氛围着实让人感动、兴奋。
最后是提倡个性化解读和探究,对文学作品的解读,都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无论是针对高考,还是培养学生个性化的思维,这都是非常有必要的,让学生大胆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有时候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比如,在阅读卡夫卡的《骑桶者》的时候,一个学生认为:主人公“我”其实在出门借煤前就已经因饥寒交迫而死了,是他的灵魂骑着桶在飞翔,去借煤,所以老板娘没看见他……这样更能体现他命运的悲惨和人生的不幸,悲剧意味更浓。这样的个性化解读难道不精彩吗?学生在阅读泰戈尔的《素芭》的时候,两个学生为帕勒达帕的是否真的喜欢素芭争论不休,还有两个学生为素芭是否遭到抛弃争论不休,我们暂且不说谁对谁错,最重要的是他们在这样的争论中,学会了一种辨析能力,学会了一种为自己的观点在文本中寻找支撑论据的能力,这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
选修教材的阅读量是很大的,学习内容的难度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天狗》,只需要大声诵读就可以了;例如《湘夫人》,学生需要时间和精力去疏通文字;例如,在外国小说中还涉及到很多程度很深的文论知识,例如“全知视角”“有限视角”“摇摆”等文学理论……这都需要我们的正确引导,让学生在阅读时候酌情处理……
对选修课的授课的探究更是无止境的,但是我们的目标是一样的且始终不变――让学生具备必须的阅读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我相信,在实践和交流中,我们一定能让我们的学生在璀璨的文学世界中感受到一路芬芳。
现代诗歌散文篇5
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之《中国现代诗歌散文赏析》,是高中学生在高二第二学期、高三第一学期语文选修课的学材之一,而其散文部分之“那一串记忆的珍珠”“心灵的独白”“一粒沙里见世界”“如真似幻的梦境”“自然的年轮”等五个单元中,既辑入了现当代著名作家如林语堂的《动人的北平》、李大钊的《新纪元》、余秋雨的《都江堰》、茅盾的《森林中的绅士》、汪曾祺的《葡萄月令》等要求学生“精读”的作品,还选编了现当代知名作家张承志的《汉家寨》、梁衡的《特利尔的幽灵》、周涛的《捉不住的鼬鼠》、曹明华的《美》、梁遇春的《吻火》、史铁生的《合欢树》、丰子恺的《云霓》、张抗抗的《埃菲尔铁塔沉思》、杨必的《光》、林耀德的《树》等“略读”散文,还编辑了《现代散文的形与神》《现代散文的情与理》《现代散文的大与小》《现代散文的虚与实》《现代散文的疏与密》这五篇关于散文形式内容特点以及阅读之钩玄提要的常识性文章,从而构成了一组以精要作品为阅读材料,以常识性文章为辅助读物且相辅相成的阅读欣赏教学体例。这一体例无疑有助于莘莘学子在高二、高三的有限学段里较快地学会阅读欣赏中国美文。
二、教学现状略析
据笔者初步调查,当前高中后半段的语文教学,不少学校的教师将其重点完全定在了《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和高考分块(如语基单选题之语音字形、词语、病句、文章等和古代诗文阅读鉴赏、现代文“小阅读”、文学作品阅读、阅读延伸、作文等)的复习上,而对选修教材中现当代散文欣赏的教学,要么轻描淡写地“教”一下,要么带领学生“走马观花”地翻一通书“择要点拨”一番,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有的教者甚至就大胆地放弃之,并美言曰放弃次要的内容以抓高考重点。从学术问题的视角来讨论,这样的做法或许也有“道理”,但是笔者还是以为,这样的做法即使很有“学术”道理也还有商榷的余地,难道不把现当代这么大一批著名作家的著名作品放在高中语文阅读赏析应该占据的席位上,是一种教学的智慧吗?难道只有“分块复习”中的“文学作品阅读”试题(差不多是过去历年各省市的高考试题)才能提高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和解答高考阅读试题的能力?难道那一大批文字优美思想深刻主旨鲜明的现当代散文作品,就不是培养学生散文阅读能力和高考散文阅读解题能力的学材?否则,那些人教社的教材编写专家精心编写的五个单元一共15篇作品,岂不就成了废品?而学生在高中学段本应学习的那么多作家作品,岂不就成了一堆空话?因此,笔者认为《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本“选修课本”,还需要我们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能认识其价值和重要性,并在教学中落实其要义。
三、笔者的教学实践
为了让《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这册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笔者几经思考,在先后三轮的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提炼出了以自撰对联揭示或概括、评议每一学材(课文或常识性短文)的内涵或特点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去感悟其中的精华、智慧或奥秘,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乐于花时间下工夫去品味作品中的人生幸福、心酸或相关哲理,进而热爱阅读,热爱母语,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
先让学生浏览通读要教学的那一篇学材,并用一句话概括自己阅读的感悟(如“这篇文章让我感动”“读完《动人的北平》我心里有一种冲动”“《汉家寨》一文越读心里越压抑”),或者用一两个词语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如“给力”“心旷神怡”“差强人意”“文思泉涌”等);然后由笔者给出一副自撰的对联,对学材的内容、手法、文旨等方面进行评价或描述,以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积极去品尝深藏在作品字里行间的知识、智慧、情味等;然后要求学生细细咀嚼作品中的有关文段,就某些关键词、关键句、修辞技巧、写作手法进行鉴析,写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甚至就一些方面设计“高考考点”式的试题,自己拟出答案并在同学间讨论交流;有时也让数名学生上讲台去板书自己的阅读收获,并当堂讲解,然后让其他同学点评,以相互促进或优化阅读过程。
这些做法虽然不是什么新颖高明的“教学法”,但起码能让学生的学习行为得到优化,使他们的阅读方向明朗化,阅读能力有所提高;同时也让《中国现代诗歌散文赏析》这本选修教材的散文篇目的“赏析”落到了实处,并形成了笔者自己散文类教学风味或“体系”。
下面以“联评引导”为例说明,以供同仁们参考。
学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赏析》开篇之《致同学们》,要求学生通读一遍,勾划要点。
对联:必修课文,学知学法形成能力;选修教材,求道求经培养品行。
创意:让学生明白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事情,双方要以营造情趣、韵味为桥梁,以求知能、法理为目标。唯其如是,课堂中的阅读教学双方才能融合,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才能顺利地成长,成熟,对一节语文课所包含的知能、法理、情趣、韵味等丰富的内涵,才能有所收获,反之则低效甚至无效。
学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赏析》课文之“前言”,要求学生通读并写点感悟。
对联:眼读心读,悉心涵泳玩索方能深入文本求智慧;口勤手勤,存神咀嚼共鸣乃可探求妙绝品幽芳。
创意:引导学生咀嚼性阅读“前言”,对其中的编辑体例有所了解,对后半篇幅中的“首先”“其次”“再次”“还有”“最后”五个文段中的“巩固”“迁移”“鉴赏力”“多读”“涵泳玩索”“沉浸”“调动”“发现”“感受”“把握”“探寻”“主动”“转变”“随文批注”“创作”“交流”“合作”“勇敢地发表创见”等关键性词语有实质性的理解,并互相交流。
学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赏析》散文第一单元之《动人的北平》,要求学生通读一遍课文,勾划要点。
对联:林语堂笔下北平,自然景物文化生活俱美,老成大观豪爽;众学子眼中文章,语言情思手法技巧精深,闲适清雅淳甘。
创意:以上述“联评”来引导学生通读全文,感受北平之所以动人;细读课文,咀嚼北平之所以动人;读课文精彩句段,共鸣北平之所以动人。并在上述基础上品味作者行文情思、语言文笔、手法作用,以及北平当年那自然的、文化的、生活的景象;全景式描述,粗线条勾勒与广角性透视,从而表达作者心中对北平的那份深挚之爱。
品味式阅读:1.如何理解课文第一段中“北平好像是一个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种老成的品格”这句话的内涵?你同意作者这种说法吗?2.请就第二段“穿高跟鞋的摩登女郎与着木屐的东北老妪并肩而行,北平却不理这回事。胡须苍白的画家,住在大学生公寓的对面,北平也不理这回事。新式汽车与洋车、驴车媲美,北平也不理这回事”数句中的“不理”一词做基于文本的正确阐述,并说明这个词语在文中的深刻含义和表达作用。
学材:《汉家寨》(张承志),学生通读课文,勾划要点用心思考。
对联:张承志独自旅行他乡,探寻生命奥秘;小说家置身无垠旷野,体察人间寂孤(或:小说家单骑畅游戈壁,顿悟灵魂价值――学生能巧艺拟)。
创意:激发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全文,用自己的一句话概括阅读文本的真实感受;细读课文,基于文本概括汉家寨的特点(至少三点);精读二、三语段,就其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做力所能及的理解并阐释其含义、作用以及相关的文本价值;在此基础上把握汉家寨 “年岁久远”“神秘莫测”“坚韧固守”“封闭保守”等特点,进而理解课文要表达的主题:“坚韧”“坚守”。并能结合文本举例说明作者面对荒漠的联想、想象以及作用,感悟作者面对“汉家寨”的特点而产生的情绪感觉、思想意识以及人生思考。
品味式阅读:1.课文首段所述“我从天山大坂上下来,心被四野的宁寂――那充斥天宇六合的恐怖一样的死寂包裹着,听着马蹄声单调地试探着和这静默碰击,不由得屏住了呼吸”一句中,“包裹”“屏住”的表达作用、效果是什么?请基于文本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正确而简洁的阐释。
2.课文第二段述“三百里空山绝谷,一路单骑,我回想着不觉一阵阵阴凉袭向全身”,此句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其深刻含义是什么?
学材:课文第75―77页《现代散文的形与神》,要求通读把握大意,对“形”“神”的区别及联系有所认识,对“散”有所了解。
对联:悉心品读,明白“形”乃手段;精心体味,感悟“神”是中***。
创意:引导学生对“形散”之长处在于“自然有致,而无矜持的痕迹”,短处在于常常“东拉西扯,没有完整的体势”(李广田语),“神聚”之“主心骨”“精神”“神韵”以及“形具而神生”“形谢而神灭”“形与神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等有较深入的认识。
品味式阅读:1.试就课文第一段的“散文是什么?它有哪些要素和特点”一句谈一些自己的体会和感悟;2.举例说明文中所言的“形与神是散文的基本元素”的“基本”性。
学材:课文第78―79页《新纪元》(李大钊),要求学生通读后写出一句话感悟。
对联:前贤急切呼唤,字字句句撼动天地;吾辈虚怀聆听,真真诚诚补脑健心。
创意:以此对联引发学生对李大钊先生的急切呼唤“新纪元来,新纪元来!”和文章的核心语句“人生最有趣味的事情,就是送旧迎新,因为人类最高的欲求,是在时时创造新生活”,“必须时时刻刻拿最大的努力,向最高的理想扩张传衍,流传无穷,把那陈旧的组织、腐滞的机能一一的扫荡摧清,别开一种新局面。这样进行的发轫,才能配称新纪元,这样的新纪元,才有祝贺的价值”和“我们应该趁着这一线的光明,努力前去为人类活动,作出一点有益人类的工作。这点工作,就是贺新纪元的纪念”等的深入解读,进而理解作者的一片丹心。
品味性阅读:1.课文第2自然段中的两个“最”字和“创造”一词,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怀?试就这三个词语在文中的作用,作合理的解释。2.课文第6自然段第一句中的“优胜劣败,强肉强食”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态度或看法?试联系上下文简要解说之。
学材:课本第80―83页《捉不住的鼬鼠――时间片论》,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并用自己的话述说课文题目的含义和作用,用简洁的话语概括课文旨意。
对联:时间如甘露,滋养万事万物,为人当珍视;青春似欢歌,酝酿一意一心,处世宜坦诚。
创意:以此对联引导学生对时间的珍贵及其不易把握、稍纵即逝有所思考,进而理解文中“时间如水我如鱼”“我几乎不能明确是我拥有了它(时间)还是我正被它裹挟”“它是那样直接、迫近、强大地面临着所有的生命,但是为什么却最容易被忽略”“但是时间呢?谁感受到它的力量,目击过它的形状”“时间是空的”“在这种儿童游戏面前,它是宽容的。它不愿意拆穿这种幼稚的错觉”“时间啊,我们最对不起的就是你了”等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达作用。
现代诗歌散文篇6
语文学科从呈现形式上说包括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等。笔者尝试开发“甘南乡土文学”校本课程,是对高中语文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的衔接与扩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促进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发展,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校本课程既是文学鉴赏读本,又是文化素养读本。
一、开发构想
(1)开发基础。甘南位于甘、青、川三省交界即青藏高原和中原大地的结合部,它自古以来就是内地通往藏区的主要通道,是内地与藏区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是安多藏区的***治文化中心。甘南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美丽的自然风光,为形成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文学,提供了特殊的生长环境。而丰富多姿的民族风情和民俗活动,更给甘南文学增添了无穷的创作素材,特别是藏传佛教文化和藏族民间艺术,使得甘南文学有着别具一格的特色和资源优势。
开发“甘南乡土文学”校本课程意在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发展学生的文化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全面形成和发展。
(2)校本课程标准的制订。“教师应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发挥优势和特长,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积极开设选修课,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的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甘南乡土文学”校本课程标准主要由阅读部分、作者简介、思考探究三部分组成。其中专题内容包括:甘南乡土文学概论;王小忠、敏彦文、丹真贡布、花盛诗歌选读;完玛央金、李城、瘦水、陈拓散文选读。
二、实施途径
(1)课程实施前的师生准备。在校本课程实施前,教师下发了“甘南乡土文学”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甘南文学的关注程度以及对当地文化的了解状况。参考人教版《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编写课程计划,收集资料,撰写教材,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设计。学生在课前要做好以下准备:一是填写“甘南乡土文学”调查问卷,增加对甘南文学的了解;回顾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模块的相关内容;撰写令自己印象最深、最感兴趣的本地民间故事。二是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报纸、书籍等途径收集有关甘南文学的资料。
(2)精心安排教学内容。本课题主要研究最近30年具有代表性的甘南乡土文学作品、作家。主要选取了王小忠、敏彦文、丹真贡布、花盛、完玛央金、李城、瘦水、陈拓等人的诗歌或散文作品。如王小忠原在甘肃省临潭县第三中学任教,同学们非常喜欢他的语文课,他于2012年6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出版了诗集《甘南草原》《小镇上》、散文集《风雨中的灯盏》《怀旧三十年》。他的诗作与学生的距离很近,能培养大家学习语文的兴趣。
(3)合理开展课堂教学。“甘南乡土文学”校本课程分为九个专题,主要采用“阅读―作者简介―导读―思考与探究”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如专题之一“花盛诗两首”,先阅读花盛的诗《早晨:跑起来》,然后是作者简介:花盛原名***化昌,系甘肃省临潭县石门乡中心小学教师,他的诗总是用最质朴的语言表达一种深刻的痛感与和谐幽静的美感,波澜不惊的超然风骨。接下来是导读:这是一首少见的单纯、阳光、活力四射的诗,诗的意象单纯、情感单纯、意境单纯,单纯到了明亮的程度。而后设计了思考探究题,组织学生思考、讨论。
(4)实地访谈考察。在“甘南乡土文学”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掘本地课程资源,带领学生走进社会,走近作家(诗人),实地访谈他们。学生通过访谈,亲身感受甘南文学的独特风格,提高了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
(5)展示学习研究成果。学习研究成果的展示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让学生办“甘南乡土文学”板报,主要包括对甘南作家专题访谈板报和学生优秀作品展示板报,并在学校橱窗张贴宣传;二是组织学生开展诗歌朗诵会。
(6)课程评价方式。由于“甘南乡土文学”为校本选修课程,我们的评价原则是不仅注重目标完成的结果,而且注重课程实施的过程;不仅重视结果的书面形式,而且重视学生内在的收获与体验。
现代诗歌散文篇7
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诗歌部分”共计五个单元,《井》处在“生命的律动”这个起始单元,与之相配合的单元知识是“走进诗的世界”。问卷调查显示,刚刚“走进诗的世界”的学生一旦大量接触中国现当代诗歌的经典,真有些“乱花渐欲迷人眼”,手忙脚乱:无论是心理上或者知识储备上他们都显得准备不足。因为他们只懵懵懂懂只知皮毛地了解了一些关于中国现代诗歌的知识。而且部分教师自己也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如杨匡汉先生的《中国新诗学》一类的学术专著,当然也只好求助于“教师用书”上那“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资料了。实践证明,任何不顾及学情的生搬硬套,在教学上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
【教学目标】
1.体会中国现代诗歌《井》的韵律和节奏;
2.领悟中国现代诗歌《井》奇特的思维方式;
3.获得赏析中国现代诗歌《井》的审美愉悦;
4.领悟中国现代诗歌《井》所包含的人格魅力的内涵。
【教学难点、重点】
1.借助对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特殊小节”的分析,领悟体现中国现代诗歌“内在律动”的奇特思维方式;
2.借助对“特别句子”的剖析,体味诗歌精妙绝伦、隽永醇厚的语言;
3.借助介绍“诱导效应和美感效应”这一中国现代诗歌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初步了解诗歌的美感来源。
【教学方法】诵读法 替换法 对比法 质疑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众所周知,中国现代诗歌的教学,总是要剖析文本,诵读它的诗句;由一个小节到全诗,总是要理清它的思路,咀嚼它精美绝伦、隽永醇厚的语言,体悟它所包孕的感情,总是要从中受到美好情操的熏陶,进而引起共鸣。《井》的教学就是如此。
一、诵读:把握全诗的韵律和节奏
师问:[复习“走进诗的世界”,要求学生复述单元知识要点,初步把握中国现代诗歌的定义(广义和狭义)、特征(外形上的分行,体现韵律节奏的押韵,发抒情感、表达哲理、描绘场景的精美、隽永的语言)。]同学们,你们诵读了《井》这首诗,请你们找找看,它是怎样押韵的?(学生可能一时找不到,即使找到了,答案也一定是五花八门,不一定全都符合标准答案,此时不要强求一律)
明确:《井》它的外在形式是比较自由的,但它仍然严格地按照“抱韵、换韵和交叉韵”的方式押了韵。全诗的“生命律动”就是通过押韵的形式体现出来的。
按语文教学的常规做法,在剖析文本之前,不外以诵读为先、为主,现代诗的教学当然也离不开去诵读诗歌的文本,进而把握其思路。如果说古典诗歌是以其对仗的工整、用典的巧妙和严格的押韵以及语言的含蓄取胜的话,那么,现代诗歌就只能凭借其意象的选择、诗歌的内在律动(押韵)和明白如话的语言夺人眼球。基于此,并参照课后“导读提示”的要求,教学《井》应该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诵读,把握好这首诗歌的内在节奏和韵律,并通过诵读来理清诗歌的思路。无论是集体读、个人读或是教师的范读、学生的仿读,都是为了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为把握诗歌的思路、体味诗歌的意味和韵味服务。我们知道,《井》这首诗的“生命律动”与前面郭沫若《天狗》“狂飙突进”式迥然有别,它是内敛的,“静默”的,虽然它的形式是比较自由的,但它是严格地按照“抱韵、换韵和交叉韵”的方式押了韵的(见教师用书p7,兹不赘述),表现出了一种坚忍不拔的品质。
二、静思:领悟全诗奇特的思维方式
师问:同学们,你们诵读《井》这首诗,发现没有:它有几个在韵律、节奏和结构上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特殊小节”,你们能够找出来吗?
明确:诵读《井》时,细心的学生会发现,第三小节和第六小节共有四处的停顿不合常规。分析好了这些“特殊小节”,就可以较好地把握全诗的韵律、节奏,进而领悟中国现代诗歌奇特的思维方式 。
譬如“但我只好被摒弃于温暖/之外,满足于荒凉的寂寞:有孤独/才能保持永远澄澈的丰满”(三节)“但我将默默地承受一切,洗涤/它们”,“我将永远还是我自己(六节):静默……,……也苦笑几声”(七节)。
前三处属于切断句子的非常规的停顿,后面一处是借助标点符号(冒号)使结尾的那个小节***成章。这里的第三小节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分析好了它,整个全诗就豁然贯通了。第三小节的“之外”之所以提行,是为了突出“人们”有温暖而我(井)没有,但人们在饥渴之时,便“满面烦忧”,“前来淘汲”,因而打破了“我完整和谐的世界”,使我感觉到了自己被荒废于寂寞的荒郊野岭和“被摒弃于温暖之外”,而我对如此险恶的环境并不像人们那样忧心忡忡而是对此感到满足。因为只有这样的孤独,才能使我保有永远的纯洁,永远充满生命的活力。至此,“井”的乐观、自信、纯洁高尚的精神境界就被突出出来了。而且和上一小节对井的描绘连成一体:虽然平时“我是静默”(内心宁静),但并不妨碍我充满信心地对理想的追求(井口虽小,但水面有小草,还映出了飘着浮云的高远的天空,井的追求不可谓不高远)。与下一小节写人们的自私和悲观相衔接:人们只顾汲取我的水而不了解我的内心、我的追求,更不了解我的乐观自信和纯洁的内心世界。因为在我被人们汲取之后,我在“剩下冷寂的心灵深处”是对现实环境(四方飘落的花叶腐烂、垃圾)的纯化(洗涤),以使我“保持永远澄澈的丰满”。而这种丰满是因为“我的生命来自黑暗的地层,那里我才与无边的宇宙相联”。这样很自然地推出最后小节的我自己:洗涤旧物,沉淀杂物,保持清澈,不改初衷和追求,对命运的不公不逃避,对赞扬不兴奋,保持自己内心的宁静,不忮不求,做永远的自己,有坚定的信念和理想的追求,不卑不亢,豁达大度。当然几处非常规的停顿,只是为了强调诸如此类的内容而已。如此分析、引导学生共同剖析这里的诗歌节奏、韵律,得到的不仅仅是对现代诗歌特征的了解,而且可以借此深深地体味出现代诗歌这种节奏、韵律所产生的诗歌意味、韵味。
三、共鸣:引导学生获得阅读诗歌的审美愉悦
师问:同学们,除了通过诵读体味出现代诗歌这种节奏、韵律所产生的诗歌意味、韵味之外,还有别的方法可以取得同样的效果吗?请同学们说一说,好吗?
明确:通过体味诗歌精妙绝伦、隽永醇厚的语言,用增删比较法,分析“特别句子”就可殊途同归。
设计理念:一般地说,通过对于现代诗歌的学习,总是由体会美好的语言为桥梁,向往、通往美好的事物和坦途,使自己在思想感情、审美情操上得到提高,进入一种极高的境界。《井》的美美在其感情的深沉,感性的细腻。“就创作而言,从审美主体的需要来看,一首诗歌应该具有两个基本的效应:诱导效应和美感效应。”杨匡汉教授认为,所谓“诱导”,是指诗歌不能明白地说出生活和情感,它只能通过它所反映的生活和传达的情感去诱导读者体验、理解历史的和现实的生活。所谓“美感”是指成功的诗歌必须要调动起人们各种心理功能的和谐运动,产生一种美感愉悦。“无论是‘诱导’或者’‘美感’,都以陶冶人们高尚的心灵为艺术的目标”。而要引导学生获得阅读诗歌的审美愉悦,除了体味诗歌精妙绝伦、隽永醇厚的语言,分析“特别句子”,别无他法。
陈***老师认为,“读新诗,最终全都立足于‘特别句子’和‘时代句子’。”下面我们选几个《井》里的“特别句子”来剖析一番。如“你们可用垃圾来使我被遗弃”,如果去掉“可”和“来”,情形会怎样呢?不用“可”和“来”,是被动的承受,写出的是我的埋怨和悲观;用了“可”和“来”,是主动地要求,写出的是我的挑战和乐观,其韵味天壤之别。又如“你们也只能扰乱我的表面”,去掉“也”字,陈述的是客观事实,语气平淡,除此之外,没有言外之意;保持“也”字,陈述的是主观看法,语气强烈,含有充其量你们扰乱了我的表面,但对我的内心一点也没有损伤,反而是我笑对你们的扰乱,体现出井的乐观、自信、不畏艰难险阻的大无畏气概,韵外之致十分深厚。这样对“特别句子”的分析,既诵读了诗歌,又理清了思路,还体悟了美好的情感,当然,也得到了美的熏陶。
四、质疑:促进学生的思想飞跃
师问:基于中国现代诗歌的“ 当代视角”来审视《井》,除了我们已经获得的审美愉悦外,我们思想上是否能够相应地得到提高呢?也就是说,除了接受《井》一诗教材要求我们懂得的思想内容外,与时代同步,作为当代人,我们还有哪些新的认识呢?
明确:我们应该有基于当代人的当代视角。
设计理念:我们知道,虽然学生们学习的是现代人认识生活的现代诗歌,但应该“用当代眼光认识当代生活,用当代观点思考当代社会,用当代精神担当当代责任,用当代思维培育当代智慧”。杜运燮的《井》以“井”喻人,写出了一种不事喧哗、甘于寂寞、默默承受的生命形态,它的生命律动是内敛、“静默”的,表现了一种坚忍不拔的品质。这无疑是诗人所尊崇的一种人格。这首诗写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当时的特殊背景下,它无疑起到了一定的鼓舞人心的作用:鼓励大家众志成城、同仇敌忾,顽强乐观地应对民族的苦难。我们今天读这首诗,当然除了继承杜运燮所倡导的人格外,我们还可以读出:在艰难险阻面前,我们除了忍受,还需起而抗争,努力去改变恶劣的环境,创造美好的生活。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教学反思】人教版《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的“诗歌部分”,共计二十五首诗歌,五个单元知识的介绍。对于这些诗歌的教学,在常规的教学中,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就是所谓的优质课竞赛中诗歌的教学也不令人满意,教学现状堪忧。
据笔者调研的资料显示,教学中存在的较大问题主要是缺乏宏观视角、微观视角、当代视角、审美视角。具体地说,有以下六点:①诗歌阅读缺乏“整体性”,分析支离破碎,随意性大;②单元目标意识不强、单元任务没落实,只是在一课一课地“教教材”,而没有从宏观上、前后勾连地“用教材教”;③教学方法单一,以诵读法为主,虽然有教师范读、学生学读,个别读、集体读等形式,虽然辅之以声、光、电的多媒体,但方法仍老套,毫无新意;④体悟语言的任务被虚化,学生因为没有体会到诗歌精妙、隽永的语言魅力而缺失诗歌美好情操的熏陶的训练。⑤教材里的教学资源没有较好地利用,虽然运用了教材以外的资源,但舍近求远,白白地浪费了专家教授们可贵的心血;⑥诗歌解读缺乏“当代视角”,没能引导学生“初步学习用当代眼光认识当代生活,用当代观点思考当代社会,用当代精神担当当代责任,用当代思维培育当代智慧”。教师们据此设计出的教学方案也参差不齐,有些甚至还平庸得很,就是一些优质课的获奖的教学设计也不免瑕瑜互见。
笔者在校教科室从事校刊编辑、负责修改教师的教研论文、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等工作,对一线教师的教学情况比较了解,也参加了一些教师的赛课活动,由于是“旁观者清”的缘故,看问题自认还比较客观。我的这个教学设计是有感于大多数教师的同类教学设计的不完善而作的,也难说有多完善,但至少是我***思考的结果。
邹小千,教师,现居重庆。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诗歌教学的第二篇文章。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的,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余光中的《乡愁》,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外国诗两首》以及本文,这些诗的写作背景都和特定历史现实相关,其字里行间蕴含着诗人深沉而炽烈的情感。因此,正如名师王君所言,语文的语文味儿之一就是品读语言文字的丰富蕴含,从中去发现含蓄的文字后面隐含着人深刻而隽永的情感。
现代诗歌散文篇8
一、学好选修教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潜能
根据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尊重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潜能为目的,选修课教科书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语文成为可能。比如,打算深造的学生,可以选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语言文字应用》《先秦诸子选读》;希望更快提高写作水平的学生,可以选学《文章写作与修改》《新闻阅读与实践》;对艺术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选学《中外戏剧名作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影视名作欣赏》《演讲与辩论》《文章写作与修改》;等等。为每一个学生的自主选择,创设了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利于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形成。
二、学好选修教材,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选修课教科书力求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基础性目标。根据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选修教材从不同侧面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
阅读鉴赏能力是语文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高中学生有待提高的一种语文能力。在选修课教科书中,多数选修课程以阅读与鉴赏为主,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先秦诸子选读》等。只要认认真真学习好其中几本教材,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必有提高。
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也是重要的语文能力。选修课教科书设计了《文章写作与修改》《演讲与辩论》,为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写作与口语交际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其他选修课中,也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分层指导,分类要求。如,写作基础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学习诗歌与散文系列,指导他们尝试诗歌、散文的写作;写作基础中低等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学习传记与小说系列,指导他们尝试记叙文、小说的写作,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学好选修教材,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高考的命题上,基本上是以能力立意为主线,更多的是活题、能力题、学科内交汇点上的综合题,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迁移能力,还有创新、探究、实践能力。博览群书、见多识广、综合素质强的学生,在高考中将占有绝对的优势。而根据“课程标准”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要求,选修教科书注重发挥语文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优势,特别设计了一些从语文学科延伸出去、具有跨学科性质的选修课。目的是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培养当代学生的人文素质,丰富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让学生树立多元文化视野,立足于蓄志养气、陶冶心灵、崇美扬善、怡情悦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史记》的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不虚美,不隐恶”的精神和“活得有尊严,活得有骨气”的人生态度;在唐诗宋词的吟诵中,教会学生正确的审美方法,提高他们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改变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现代诗歌散文范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