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何译所说,这能够使人恰如其分地看待自己以及自己所掌握的权力,无论这种权力以及由它带来的名声有多大,本质上都仍然是过眼烟云。有了这种对权力恰如其分的认识,人“就不容易自我膨胀,不容易滥用权力”。奥勒留的精髓正在于此。
一本古罗马的书热销于一个不甚热衷阅读的人口大国,这事情有点耐人寻味。有人说这是出版商善抓机会的一次热炒。先前的版别不说,当下就有红黄白绿等多个不同版本,或护封或封面无一例外都有一些相类似的字眼以争取读者。封皮上诸如“多难兴邦,现在更需要《沉思录》的精神导引”等胡乱一通的广告语,真让人有点叹息甚至反感。撇开这些不谈,就与阅读相关的意义而言,《沉思录》有几点还是值得“沉思”的。
版本与翻译之思
坊间《沉思录》的中译本不下五六种,主要版本多为何怀宏所译,20年间在多家出版社兜兜转转,不久前因为红皮版本的热销,最近赶紧推出的又有梁实秋原译加导读黄皮本、《何怀宏品读〈沉思录〉》白皮本和宿春礼、邢群麟编译的《沉思录青少版》绿皮本。
梁译是1959年在九种英译本中选取了Haines的有希腊原文对照本为底本翻译的,而何译则是GeorgeLong英译本的译本。两个译者,一个是文学家,一个是哲学教授。后者解释说,目前已有的中译本都是根据英文本翻译的。对版本之思,何引述英国思想家阿诺德的话说,在朗的奥勒留译本之后,那些生活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是为生活的英国人,就可以不去碰希腊文原本了。阿诺德还说,朗以一个古典学者的严谨和对希腊语的娴熟把握,保证了译文的准确可靠,而且,朗还考虑了对于现代人的可读性,他不是将奥勒留仅仅作为一个古典世界中的伟人,而是作为一个仍然可以为现代的普通人提供“生活榜样和行为指导”的人来译介的。显然,何译也因此选择了朗本。
《沉思录》的形成、流布甚至连内容和格调都有点像我们的《老子》。文献的形成和流布无非著、述、编、译、抄、印等多种方式。中国人对著作的要求很高,著作者“通达物理”、“穷本知变”、“著诚去伪”谓之圣,而有能力对著作训释讲述的人,只能谓之明。故孔子谦虚说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但好古之难难于文献流布中的消损,即便有了印刷以后,很多文献都是先有手抄本流行,然后才出现印刷本的,何况印刷出现以前一切得靠口口相传手手相抄。这就为版本鉴别带来了麻烦,再加上翻译的伤耗,要想忠实原著,也变得十分主观。“达”之难及,“信”和“雅”永远只会一相情愿。
我们无意挑剔和批评译者,但我们不能不对于译事的准确性与贴切程度心中有数。
原述与引申之思
平心而论,目前较好的《沉思录》中译本还是何译本,白皮本与红皮本的区别只是译者增加了一倍于篇幅多的品读;而黄皮本的特点是***文并茂的编辑功夫和穿插其间的链接和评点。绿皮本青少版的译文部分基本上是与何译只字不差的80小段“语录”,然后就是大段大段的引申,虽美其名曰“拓展阅读”,实际上却是一种“断章取义”的借题发挥。
我们试比较几段梁译和何译的文字:
“从我的祖父维勒斯我学习了和蔼待人之道,以及如何控制自己的情感。”(梁译)
“从我的祖父维勒斯,我学习到弘德和制怒。”(何译)
“追求不可能的事物,也是疯狂,但是恶人行事不可能不如此。”(梁译)
“寻求不可能的事情是一种发疯,而恶人不做这种事情是不可能的。”(何译)
“要珍视宇宙间那最美妙的东西;那即是利用一切控制一切的东西。同样的要珍视你自己内部最美妙的东西,那即是与前者颇为类似的东西。因为这利用一切的东西在你身里也有,你的生活便是被它统治着的。”(梁译)
“尊重那宇宙中最好的东西,这就是利用和指引所有事物的东西。同样,也要尊重你自身中最好的东西,它具有跟上面所说的同样的性质。因为那利用别的一切事物的东西也在你自身中,你的生活受它指导。”(何译)
第一句,何比梁简约,但不如梁清晰和具体。如果没有何在品读中的大段补充,读者会嫌笼统。第二句梁译显然不及何译好。搞翻译的人都知道,“信”和“雅”虽然都只是“达”的工具,但“信”易生硬,“雅”则又多了修饰和提炼。译法(角度和倾向)的不同,可使得句式和句义(甚至连概念和含义)都有所不同。比照两书,一些稍为复杂或哲理一点的翻译(如第三句),我们就可看到连文学大师也有表达拙劣的时候(梁在旁批感叹“奥勒留的文笔确实是相当朴劣”)。何译比梁译的优势除了梁前何后以外,恐怕也与各自职业对原著性质的理解和适应有关。
对于译著,尤其是年代较远的著作,详细的注解是非常重要的。何译《沉思录》虽然是较好的译本,但与《沉思录》“相伴二十年”的何先生,在《沉思录》销售几近饱和的时候才姗姗来迟,推出有详细注解(且引申远多于注解)的品读版,多少让人感觉有较重的商业考虑。而紧步其后的青少版,内中的“成长故事”和“智慧锦囊”则完全可以***成书,犯不着拉虎皮作大旗,添油加醋,以热销得有点不正常的《沉思录》作诱饵,甚至“很正面地”把它推荐给青少年。
阅读与鉴别之思
《沉思录》无疑是人类的文化遗产,但以奥勒留的方式给青少年“励志”很可能是有害的。编辑们忘记了这样一个前提,一本对于有阅历的人有益的读物,未必就是对所有人都是有益的好书。
何著把奥勒留的思想表现归结为四种黄金品格:理智的诚实、平衡的中道、温和的坚定和此世的超越精神。但同时,何在白皮本中也审慎地指弊:“这种理智的诚实更表现于理智探索范围的缩小,他们不愿过多地去探究不能确凿把握或知悉的东西,他们甚至缺乏这样一种对未知世界的强烈好奇心,也没有激情和想象来加强自己的求知动机和扩大自己的求知范围。”
其实,对奥勒留、对《沉思录》乃至对整个斯多葛学派,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上早有公允详细的评述,中外很多严肃的哲学辞典也有定见。奥勒留认为万物处于无常的流逝、变易、没落的循环中,大自然甚至人世间所有的一切,都是以最好、最合理、最恰当的目的来调节的,甚至坏的东西也是为好的东西创造出来的。因此毋需以此来妨碍心灵的平静、对生活感到厌烦,以致希望死去。虽然人生是极其渺小的,延续生命是毫无价值的,但即使这样,仍然要遵循本性(自然)走完人生的旅程。这就是《沉思录》的核心和实质。平静谦和,听从命运的安排,好人的标准仅此而已。
白皮本郑重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许多处在权力颠峰的人们会对奥勒留的《沉思录》心有所感”。这确实触及了人蔽的深处,这一点恐怕也可以说是它最大的价值所在。了解奥勒留一生的经历,都知道他作为罗马帝王的养子和驸马,虽然一生勤勉内敛,却如鱼饮水,在权力和世俗的事务中无法自拔。他与其说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柏拉***所梦想的 “哲学王”,莫如说更像一个斯多葛哲学可怜的践行者,“他的***绩、他所治理的国家状况却和理想状态相去甚远。所以,我们一方面看到斯多葛派哲学精神的巨大力量,看到它如何泯灭社会环境的差别”同时也企***扼杀个性的差异;“另一方面又看到这种精神的极端无力,它对外界的作用、对社会的影响几近于零,因为它本质中确实含有某种清净无为的因素”。最后,他生下了孩子也生下了他颓丧的心,继他位的独子,成了最坏的皇帝。所以罗素说“他是一个悲怆的人”。
罗马帝国是以征战把地中海变成为自己的“内海”而辉煌的,但内忧外患也由此而来。奥勒留执***时期,帝国已转入守势。战事、内讧,加上天灾、瘟***,戎马倥偬中的人生思索自然会对权力、对名声、对生死有非比寻常的感受和感叹。这本来就是一种对权力和对苦闷的消解。正如何译所说,这能够使人恰如其分地看待自己以及自己所掌握的权力,无论这种权力以及由它带来的名声有多大,本质上都仍然是过眼烟云。有了这种对权力恰如其分的认识,人“就不容易自我膨胀,不容易滥用权力”。奥勒留的精髓正在于此,对曾经沧海或饱经风霜的人来说,特别容易得到认同和共鸣。但毋庸讳言,《沉思录》对于仍需奋斗的大多数尤其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来说,很难不说是消极和有害的。以此“励志”,更可能适得其反。可惜我们的出版者态度暧昧,比较倾向片面之词。
读书虽然没有,但推荐却应该慎重。因为,阅读是需要鉴别的。
作者单位: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