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花姑娘”的北京之约
7月16日下午,北京中国电影资料馆,中朝首部合拍片《平壤之约》举行首映式。现场人山人海,除了收到邀约的媒体,大批鬓角霜染的观众也闻讯前来。电影放映前,随朝方代表团来华的“国宝级”艺术家洪英姬是众人追逐合影的焦点。她在1972年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的《卖花姑娘》中饰演女主角“花妮”,感动其时亿万国人。四十年后,这份狂热的追捧依旧可以窥见往昔遗铎:炎炎夏日,身着短衣长裙民族服饰的洪英姬脸上早已蒙上一层薄薄的汗珠,面对来者依旧摆出不苟的笑靥。
面对热情的中国观众,现场不少身着正装的朝鲜随团人员拘谨的面容逐渐轻松起来,在发言环节,来自成都的影迷曹贵民展示了自己收藏的《卖花姑娘》六种制式的电影胶片以及原版电影海报,在他的藏品中甚至还包括印有洪英姬头像的1元朝鲜纸币。这令发言时还语带铿锵的“功勋艺术家”颇受感动,一度掩面失声……现场怀旧的气氛共同达至高潮。
《平壤之约》是中朝首部合拍片,对于朝鲜而言,亦是首部同外国合拍的故事片。电影的动议来自前后九次访朝的前山西电影制片厂厂长李水合,2006年时他将《暖春》带至平壤国际电影节,一举夺得电影节组委会奖。得奖之后,李水合代表山西电影制片厂与朝鲜电影进出口公司签署协议,将《暖春》赠送给当时的朝鲜领导人。这一颇具象征性的举动,为日后他同朝鲜电影界互动开启了方便之门:“暖系列”电影渐次被引入朝鲜,并取得相当不错的口碑。这又让他萌生了“何不中朝两方合拍一部电影”的念头,尽管从立项之初这部电影便受到中朝两国电影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但作为纯粹由中国民间出资、运作的电影,李水合对中方导演西尔扎提·牙合甫的要求定调便是“一定要用商业化的手法去拍”,“我不想把它搞成传统意义上的主旋律电影。向中国观众揭开今日朝鲜的神秘面纱,也把中国元素拿给朝鲜观众看,这就是卖点”。
“提起朝鲜电影,中国老百姓真是久违了。《平壤之约》的最大价值就是利用了国人对于朝鲜的好奇心,不管之后的发展让两国有了什么样的差异,异质的生活气息以及普通人的情感总是可以打动人的。”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会长石川说,在他们看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观众对朝鲜电影有着特殊的情结,“《摘苹果的时候》、《看不见的战线》都是一代人的记忆。尽管这二三十年没有引进朝鲜电影的渠道,但市面上朝鲜老电影的DVD一直在卖,而且有稳定的销量。这就很说明问题”。
历史上中朝两国的电影曾几近水融,随着时间的迁延,而今两国电影却形同陌路。在这个意义上,《平壤之约》架起了一座跨文化之桥。悲情,不再是这部电影的主调,“这部片子没有压抑感,人就应该这样轻松地活着”。西尔扎提·牙合甫告诉本刊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