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西区的社区、在市老年大学里,人们总会看到情系文学的老年发烧友激情笔耕的身影。他们热情地参加社区诗社活动,走进市文化局举办的文化大讲堂、到老年时报通讯员班、文学辅导班,聆听创作经验……为他们讲课的老师中,有诗人、作家,也有记者和学者,著名散文家张宝树就是其中的一位。
已是花甲之年的张宝树老师,是一位毕业于北师大中文系的教育工作者,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管理科学院研究员。曾出版了散文集《生命的辉煌》、《走近真实》、《幸福在彼岸》、报告文学集《寸草春晖》、文化随笔集《造神史话》等,是天津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什么力量使他,退休后走上讲台,辅导文学老人们写作呢。张老师回答得很简单:“中国有个俗语‘教学相长’,教学本身,对自己也是一种学习。”
酷爱文学的老年朋友们,来自不同的行业,他们曾是技术骨干,事业有成者,离开工作岗位后,文学的梦想是他们的追求。张老师被老人们的执着而感动。他来到老人中间,扶植后学。态度和蔼亲切,辅导耐心,批改习作认真,使文学发烧友们不断进步。年过七旬的周云生,他是六十年代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经历坎坷,心怀文学梦,终未如愿。退休后,他参加写作班学习,数篇文章被报社拒绝,几乎要放弃写作。一篇《难忘小溪》习作交到张老师手中,经修改,推荐给天津《劳动者》杂志发表。从此,点燃了周云生创作热情,一发而不可收。2007年他结集出版了《淤泥与荷花》一书,还被天津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他逢人便说,张老师是我的良师益友,莫逆知交。另一位作协新会员叫孟丽华,时任天津sos国际儿童村的首任村长。她心中装满妈妈和孤儿的故事。退休后,她多次听张宝树讲课,并虚心请教,连续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一次,孟丽华想阅读张老师的报告文学集,张老师立刻把书送给孟丽华。不久,孟丽华寄来创作提纲征询意见,张老师放下案头工作,认真阅读,提出中肯意见。河西区退休教师赵梦兰,人称超级发烧友,写小说和散文,经常利用与张老师聚会、聊天的机会请教,她写散文《恐惧的魅力》时,如何写议论思路不清,拿给张老师看,那“点睛之笔”,让她茅塞顿开。此后,文章越写越顺,多篇散文在报刊发表。前不久,她担任了天津老年时报通讯员俱乐部《七彩红》刊物的副主编,对张老师她充满感激之情。在发烧友中,有知识分子,有国外经商者,也有普通工人,丰富的生活经历,注入笔端。一篇篇文章放在张老师案头,他逐一修改后,推荐发表,成功的喜悦,让他们信心倍增。
张宝树老师感到被别人需要是最大的幸福。他很忙碌,搞创作、写评论、备教案,时间宝贵,但他对学员的请教,从不推辞。2007年,他挤时间,为学员修改了40多篇文章,结集成册并作序。为了增强学员创作实践活动,张老师在柳林风景区的“中华奇石园”建立了创作基地,学员的每篇观后感,他认真阅读讲评,一本观感集,又将诞生。忠厚而热情的张老师,为大家所作的一切透视出他内心的真诚与善良,做人的本色。张老师对文学发烧友的帮助与支持,源于对老人追求文学梦想的尊重与理解。他曾动情地说:“老年朋友对文学的喜爱,是对生命意义的追求,本身就是一种感动,那是生命的热情,生命力的表现,给我很大激励。”文学发烧友的积极人生态度,被很多报刊杂志所关注,许多作品被选用刊登。此时,张老师比谁都高兴。
多年来,张老师的老年学员有数百,他们既是师生,又是朋友。他用博学的知识,丰富的创作经验,把他们带入文学的殿堂,尽情遨游与遐想,以最美的文字抒发霞光千里的晚晴,赞美和谐的幸福生活,并以此感谢他们敬重的张宝树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