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儿子固然是遗憾,但是,不能过度膨胀这种情绪,这样,对女儿是不公平的。”这是好爸爸林良的名言。
儿童文学家林良
林良,字子敏……这是台湾教科书,学生们必定熟悉的作者简介。他是极为知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写散文也写童诗、翻译童书。长销几十年的著作《小太阳》,其中一篇父亲写给女儿的信,被选录在课本中。由于文章中父爱深挚动人,林良的“好父亲”形象长年不坠,《小太阳》更是多次印行,甚至还被台湾公共电视台拍摄为13集的动画剧集,也发行了DVD。该著作呈现的是书中早期台湾社会生活,还有他的家、家人与一只狗的故事。
他的作品影响了很多人、很多家庭、很多世代。与他认识的人,都能感受那股亲和力。他会陪着孤单的孩子聊天,以他们的角度与视野对谈。于是,孤单的孩子,体会到温暖;快乐的孩子,自然是更快乐了。
多年前,认识了林良。第一次见到大名鼎鼎的作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慈眉善目、思绪条理分明、穿戴整齐清爽、言谈速度缓而清晰。从他的言谈举止,我总想象,中国书生自古以来的温文儒雅,应该就是林良这样子吧。能够结识文如其人的知名作家,我心底有种兴奋感。
早期的家庭一向强调“父严母慈”,父亲似乎只能代表坚强、权威,无形中,父亲与子女间渐渐筑起一道鸿沟,彼此内在的声音不得抒发。现代男女观念渐趋一致,亲子沟通仍是最热门的教育话题。但是,在林良写作《小太阳》的年代,仍是父权大于一切的时代。林良可说是非常“用心”的父亲。
或许是天生与儿童有缘。林良26岁时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国语日报》编辑儿童副刊。由于缺稿,因此得自行上阵。他说:“为儿童写作,不同于平常的文章,要注意词汇是否能让儿童领会。所以,这也是一项挑战。”当时的办公地点靠近植物园,旁边就是早期的中央***书馆。林良回忆当年:“我常和同事的小孩相处,听孩子们讲故事,仔细观察孩子们说故事的方法及表达方式、孩子们对什么事感到兴趣或觉得好笑……逐步与他们建立友谊,知道孩子们的世界。”
这些孩子真可爱!常在上学前,把早点或零食塞在林良的办公桌抽屉里。当年的某些孩子们,如今变成祖父母了。但是,他们依然与林良维系着友谊,也成了他创作儿童文学作品的“隐身顾问”或“隐身读者”。
福建籍的林良是开拓台湾儿童文学的先锋。在这几十年的写作生涯中,上班时,他是报社的大梁,任职至社长、董事长,写作依然不辍;退休后,他执笔仍勤,写作量、阅读量依然很大。
现代社会,愈来愈多的家庭只生育一个孩子,男女都好,甚至是深感女儿比较体贴父母;或是,宁可建设好自己的生活,无意愿负担生育重责。林良是32岁结婚,育有三位宝贝女儿。对于没有儿子的事实,林良坦然表示:“说完全没有遗憾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和太太很快地做好心理调适。我们认为女孩一样好。”且,他还以很多国际知名人物只有女儿的家庭来自励。
爱,就要付诸行动
林良夫妻很有心地将报纸杂志中有关育女的文章、资料剪贴下来。他有感于古代词人李清照为丈夫的《金石录》作序——《金石录序》。所以,他也为家中这本剪贴簿写序,定名为《千金录序》。林良说:“我藉此勉励自己要疼女儿。”
这本《金石录》不仅是林良夫妻自勉的读物,更曾经发生一段感人的故事:
有一对只有女儿的夫妻,长期以来承受太多传统家庭观念的压力,闹得很不愉快,甚至商议离婚。这时候,林良的同事向林良借《千金录》给这对夫妻看,结果发生了功效。他们从此不谈离婚,也知道该如何因应这种问题。
“没有儿子固然是遗憾,但是,不能过度膨胀这种情绪,这样,对女儿是很不公平的。好像女儿就犯有《原罪》。”林良认为,在只有男孩的家庭里,也会遗憾没有生女儿。有男有女虽是最理想的家庭,但是做父母的应该宽慰自己,从理性观点出发,知福惜福。至圣先师孔子对教育学生的看法是:因材施教。事实上,父母对待子女也应如此。
“小太阳”疼惜女儿
林良的3个女儿各有不同的个性:
老大,尊重父亲,凡事听父亲意见。林良就反问大女儿对事情的看法、意见,鼓励大女儿主动思考,并且建议她:不要为所做的决定后悔。
老二,有个性,喜欢音乐。由于老二和姊姊、妹妹不同,林良特别尊重她,不要求她与姊妹事事一致。“她不是家中的特殊分子,只是3个女儿中的一个。而每个人都有她独特的性格。”林良特别说明。
老幺,十分懂得保护自己。所以,虽然年纪最小,却得到最大的行动自由。
被公认为好父亲的林良,从来没有和女儿发生严重的争执、冲突。但是,在彼此意见不同时,女儿也会不高兴,把自己关进房间里。
林良认为,在碰到这种情况时,父母不要着急,应该借这个机会让彼此的情绪平抚,反省自己的作为。“很多家庭忽略情绪冷却的重要性。”林良针对这个问题表示:“情绪激动使人丧失理性,把争吵的事情越吵越远,彼此伤害对方。”
女儿和父亲的感情这么好,会不会使母亲吃醋?
“不会!”林良十分肯定地说:“我太太也希望和孩子建立感情,做孩子的好朋友。”
在林良看来,一般人总认为“跟孩子做朋友”很玄,子女结婚后,自己也成为父母时,反而会和自己的父母有许多共通的心情与共同的话题,彼此的距离越来越短。故迟早会往“做朋友”的路走过去。
对于现代亲子问题不同干旱年的情形,如何因应?
林良表示,社会急剧变化,父母与子女同受社会转型的压力,使得彼此的关系紧张,适应不良。但是,在调适的责任上,人生经验丰富的长者大干年轻人。而传统偏见中强调子女必须孝顺父母的观念未必正确。
两代关系的和谐是同享幸福
林良建议父母对待子女的基本态度是:
第一:尊重。父母要建立尊重子女的态度,视子女为单独的个体,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财产加以处理。
第二:聆听。聆听孩子的想法,但是,在听子女表达意见的同时,不要忘了也可以提供自己的看法给子女做选择参考,而不是一味地命令。
“两代关系的和谐是同享幸福。”林良希望父母能尊重子女,子女也能体谅父母的辛劳。
尽管工作忙碌,林良常是晚饭后小睡一下,然后熬夜写稿,每周固定打桌球,体态仍如年轻时瘦而有精神。现在,年近90岁,不再熬夜,改成清晨6点到9点写稿,晚间11点、12点睡觉。不再打桌球,改以偶尔到植物园散步。3个女儿都已成家,住得离父母家很近,若是有事外出,老三会陪着林良。
从多年前第一眼见到林良,至今,无论是见到林良,或是与林良通电话,他总是保持从容不迫的态度,耳聪目明,讲话仍是思绪分明。关于常保优雅举止的秘诀,林良透露:思考,对人际和谐会有帮助。
“我常对自己的态度加以反省、思考。”林良表示,自己常感觉时间不够用。例如,开会前两个小时就老想着开会,无形中浪费不少时间。自从二女儿为他买一个定时器以后,林良总把预定出门的时间定出来,甚至提前5分钟呢!
又如:在心情不好接电话的时候,声音也会传达出不愉悦的心情,为了避免造成对方的误会,林良将自己的心得告诉女儿,要注意电话中的礼貌。虽然对方看不见你的脸,声音却不会做假,所以,要努力的使“心”不生气。
瞧!林良真是一位用“心”生活的人。他谦和的态度与修养,不只展现在面貌与身影中,不只散发在他的文章里,更是为人的品格。
附《千金录序》
中国***事学家蒋百里先生的太太左梅女士,是日本人。她出生在日本北海道一个“有六个女儿”的家庭。在重男轻女的岛国,姊妹们一想到“我们六个”,心里总有一种“东方文明”式的不自在。所以她坚忍苦读,决心做一个职业妇女。在护理专科学校(日本叫护士助生专门学校)毕了业。
她跟蒋百里先生结婚以后,自己也一连生了5个女儿。太夫人苦等抱孙(孙女不算),难免觉得遗憾。百里夫人在这个文化灿烂了五千年的大国,又体验到更“东方文明”式的不自在。
但是蒋百里先生一生最得意的,却是他的5个可爱的女儿,把她们当心肝宝贝那般地疼。这一群幸福的“我们五个”,在现代西方文明式的“仁”的伦理观念的爱护下,过“没有犯罪感和自卑感”的神仙生活,后来都有成就。
中国人心目中唯一的“不使老子亏本”的女儿恐怕只有杨贵妃。而像居里夫人那样的女儿让中国老子用中国算盘打一打,还是觉得不合算的(居里夫人生的也是两个女儿,大女儿伊莲,1935年跟母亲一样,也和丈夫双双获得诺贝尔奖化学奖)。东方社会里不能传宗接代的“赔钱货”,在西方社会里可能成为造福人类的科学家,世界不分男女都蒙受她们的恩赐。
我家有3个可爱的小千金,太太怕我有“古东方式的犯罪感”,特意替我搜集一批资料,都是些“只有女儿的家庭”的全家福照片。像美国詹森总统(只有女儿),前副总统尼克森(只有女儿),美国女星裘蒂迦伦(只有女儿),飞虎将***陈纳德夫妇(只有女儿),美国太空科学家勃劳恩博士(只有女儿)等等,用来献给我。
我跟她相视大笑。我说,如果人生的使命只限于“创造孩子”,那么有儿有女当然比较多彩多姿。不然的话,何必为这小区别发愁?
我把这本资料册子题名为《千金录》,并且写了这篇序。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林良:开拓台湾儿童文学的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