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清先生在台湾食品界备受敬重。今年11月28日,台湾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将“台湾食品工业特殊贡献奖”颁发给了林子清先生。从1993年担任台湾“农委会”食品加工科科长到2013年退休,林子清做了20年的科长,而如果从1974年进入台湾“农复会”算起,他有49年都在跟农民和农产品打交道,他这一生只在一个地方做一件事:用创新的技术和理念推动农产品产业发展,为台湾农民谋福利。
跑遍台湾农村,发展土特产产业
“小时候我老家有两块水田,种两季水稻,一季红豆。我母亲在种,我都要下田帮忙啊。”林子清来自农民家庭,他的家乡在台湾最南端的屏东,那里是台湾最主要的农业区,盛产水稻、香蕉和菠萝。但那时候台湾的农村还没有发展起来,农民还很辛苦,年少的林子清要做各种农活。
这样的经历让林子清在报考大学时优先选择了农业化学系,当时还被同辈嘲笑为去大学学做酱菜。但林子清说农产品制作其实大有学问,比如过年蒸发糕,从米浆黏稠度、发粉加入时机到蒸煮时间都有科学道理,只要一个程序不对就蒸不出漂亮的发糕。而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发糕好不好代表隔年的运势,蒸的漂亮是好兆头。
毕业后,林子清曾短暂担任中兴大学助教、味全公司技术员,后于1974年进入“农复会”担任计划助理。“农复会”全名叫“中国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是一个民国时期在南京就成立了的机构,顾名思义,它的任务是振兴农村。在第一代食品人的努力下,那时候台湾农业快速发展,凤梨、洋菇、芦笋制成罐头大量出口,蜚声世界。
“我第一个自己想出来的计划就是推动农村小型加工,辅导农民自己发展。”林子清回忆说,在“农复会”的工作很有意义,自己刚进去,很年轻,但提出的计划领导都会同意放手去做。推动农村小型加工业的目的是通过引进新技术,发展地方特产。比如早年台湾做高盐酱菜,制作时要经过两次腌渍,食用前要脱盐,制作费时还产生大量废水。林子清就参考日本工艺,发展出了一次渍浅盐的第二代酱菜,相关产品市场反应良好,其中2个品牌的产品1年营业额就达1亿台币。
为了推广制作福菜、榨菜、柿饼、竹笋干等特产,林子清跑遍了苗栗、嘉义等地农村。多年来,这项工作共辅导了100多个乡镇的300多项特产。直到今天,林子清认为发展农村小型加工业仍然很重要,它可以有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让农民直接受益,很多亚洲国家都在朝这个方向做。
推动台湾优良农产品认证提振农村经济
1981年,林子清因为工作表现出色而获得公费留学机会,赴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谷类研究所进修。他的硕士论文是研究面粉品质对馒头的影响,也许这是全世界第一个对馒头的研究。抱着创新的观念,两年后林子清学成返台。而这时候早期的“农复会”已经过渡为“农发会”,后合并“经济部”下面的“农业司”称为“农委会”。
那时候林子清所在的“农委会”食品加工科人才济济,诸多学成归来的年轻人准备一展身手。林子清也感叹,那是他们工作最顺利、最有成就感的时代,因为台湾的食品工业一直在向前发展。在“农委会”期间,林子清力主推动“CAS优良农产品”标识,并以创新的思路开发外销加工作物、即食餐盒、厨艺化中式食品,其中“CAS优良农产品”标识深刻影响了台湾农业发展。
在没有***认证前,民众购买产品一般靠口碑。1986年“农委会”推出了“优良肉品认证标章”,经过认证的产品对于原料及制作过程都有管控,食品安全的风险大大降低,不过一开始食品厂商都呈观望态度,后来在农委会辅导的“典型工厂”影响下,才踊跃加入。在六年间,“农委会”推广了冷冻食品、果蔬汁、米等多个认证标识。1994年,林子清升任“食品加工科”第三任科长,并将众多标章整合成单一的CAS标章。
为了保证CAS标识的信誉,林子清对于每项新的CAS产品都会事先评估市场看是否值得推广,再找原料生产场地确认产品产量及安全,接着还要研发检验方法,最后才决定是否接纳。林子清告诉记者,“对于获得认证的工厂,我们都会加强追踪查验,一经发现有违规行为,则立刻取消资格。”
如今,CAS标识在台湾几乎人尽皆知。至2013年6月,共有15大类的6757项产品获得认证。2007年时,一度因为***治因素,“农委会”准备用另一项认证取代CAS,对此付出毕生心血的林子清忧心忡忡,所幸后来领导人交替后,此项议题又作罢了,CAS标识沿用至今。
曾经赴台交流的福建省食品科技学会***饶平凡告诉记者,CAS标识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它认证严格,更重要的是,它是和台湾的振兴农村策略连在一起的——虽然大陆也有绿色食品认证,但几乎和农村发展没有联系,而CAS却切实起到了促进台湾农村发展的作用。这些成绩,毫无疑问与林子清先生可贵的敬业精神与专业才干是分不开的。
“我不能走,要在这里看家”
2013年1月,65岁的林子清届龄退休。前前后后,他在 “农委会”做了20年的科长。“科长”一职在台湾行***机构中不算高,再上去的职位还有“处长”“司长”和“部长”。而大家也已经习惯了叫他“科长”,林子清说,“他们一直叫我科长,我也觉得蛮温馨的。”
这些年中,科里很多有才能的人都向外发展了。林子清工作出色,英文也好,这中间并非没有升迁的机会,但他就是没有走。林子清说,“大家都走了,我不能走啊,我要在这里看家。”
林子清甚至很满意,这里还有一小块供自己发挥的领域。“比如说我们想到来辅导合作社推广截切蔬菜,就在产地把菜洗好、切好,供应到食品工业,这个理念一推行下去,印证了我们想的没错,我就很开心!”这种工作的成就感也让他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新激情。即使是退休了,他仍然很有兴趣地向记者讲道,台湾食品业应该大力推动传统中式食品的现化代、厨艺化,还提到应该开发针对“银发族”(老年人)的食品。
不过,台湾食品界的下一代们,已经很难再像林子清那样在行业里写意地发挥了。林子清说,在他职业生涯的前期,只有要一个“idea”就可以去大胆地开展工作,而到后期“长官”意志越来越多,又怕你“捅娄子”,所以并不会全力支持。此外,当下的年轻人也不大会像他们那一代那样沉下心来去做一件事了。
林子清说,他是个很简单的人,不会投资理财,也不会去追求其它东西,能够平安退休,已经很值得感恩。退休以后,还是想练练书法,或者回屏东老家去种田。当记者问到他对大陆农业和食品安全的看法时,他说因为当“科长”时出境要报备,懒得去弄,所以来大陆不多。而唯一有一次去过东北,他赞叹道,“那里真是粮仓啊!”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林子清:年的食品科长 半个世纪的台湾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