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届古稀的老人,面对如烟往事,该作何感想?留在其记忆深处的又会是什么?曾经的辉煌,还是永远的遗憾,抑或是别的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你只要去读前苏联作家C・别洛夫斯基的《我这一辈子》,你就能进入一位老人的记忆深处,并且领略到别样的人生境况,体会到别样的人生滋味。
在这篇不足500字的短文中,作者从岁月的长河中截取几则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用极其诙谐生动的语言概述了“我”的一生。“我”3岁时,有一次“弄湿了裤子”;12岁时,“从母亲的钱包里拿了两毛钱买了冰淇淋”;30岁时,进工厂做工“生产上出了废品”,“工厂因为我没完成生产计划”;40岁时,“与同伴们喝酒喝得酩酊大醉”,扯着嗓子满大街唱歌;60岁时,“把自己的钱同公款弄错了”被人告发。虽然如此,“我”却因妈妈“护短”,爷爷“袒护”,工会***“说情”以及人们的“原谅”等而从没有受到过任何形式的责罚。
初读时,觉得很有趣,很轻松,甚至还为这位老人曾经一次次躲过因犯错误而应受到的惩戒庆幸。但读到结尾“如今我70岁了,早就领了养老金。前天,我那12岁的小孙子从他母亲的钱包里拿了两毛钱买口香糖,他母亲拿皮带要打他。我为小孙子讲了话:‘……他还是个小孩子,不懂事,长大了就明白了。’”之后,却再也轻松不起来了。难道还要让懵懂无知的小孙子再重复爷爷的经历吗?
人应有宽容之心,这本无可厚非,但若不看对象、不分性质,一味原谅他人,这就成了纵容。文中的“我”之所以屡屡犯错,不就是这种过分的宽容造成的吗?其实,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地存在着,我们身上的很多弱点就这样被纵容、包庇而在不知不觉中败坏了我们的人生。
本文在写作上的最突出的特点是:将庄重严肃的话题寓于诙谐幽默的语言表述中,加之行文中没有任何倾向性的议论,所以便在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与“我”的心理距离。乍一看,“我”这个人似乎功德圆满,甚至在优美文笔的描绘下,还颇有点潇洒、有点可爱。这样便轻而易举地起读者的好奇心,并以一种近乎“顽皮”的氛围将读者带入“梦境”之后,才不声不响地使其亲身感受到灵魂的刺激,从而使其醒悟。可谓言虽近而旨远,文虽短而意丰。
(作者地址:河南省固始县徐集一中)
〔附原文〕
我这一辈子
〔苏〕C・别洛夫斯基
我3岁的时候,有一次弄湿了裤子,向家人讨饶。父亲要打我,妈妈护短说:“你怎么不害臊,他还是个小傻瓜呢……”
我12岁的时候,从母亲的钱包里拿了两毛钱买了冰淇淋。母亲拿皮带要打我,爸爸袒护我说:“别打他,他还是个孩子,不懂事,长大了就知道了……”
我30岁的时候,进了工厂做工。生产上出了废品,工厂因为我没完成生产计划。工会***替我说情:“他刚来不久,没经验,要带一带……”
我40岁的时候,一次与同伴们喝酒喝得酩酊大醉,满街上都听到我扯着嗓子唱歌。退了休的人向着我:“嗨,年轻人嘛,我们像他这个年龄不也是这种样子……”
我60岁的时候,鬼知道是怎么搞的,把自己的钱同公款弄错了。有人告发了我,硬是叫我赔了钱。也有人说:“你们还想拿他怎么样!他都60岁的人了,糊涂了……”
如今我70岁了,早就领了养老金。前天,我那12岁的小孙子从他母亲的钱包里拿了两毛钱买口香糖,他母亲拿皮带要打他。我为小孙子讲了话:“你也不害臊!他还是个小孩子,不懂事,长大了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