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NMDA受体;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101-02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多合并症以及低治愈率的特点。近年来有大量试验资料表明,脑缺血后兴奋性氨基酸大量释放,受体被过度激活,是产生神经细胞产生兴奋性毒性作用,最终导致神经细胞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NMDA受体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Glu)的特异性结合受体,它可以直接开放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致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增加,细胞内钙超载,最终导致细胞死亡。这个作用机制在外伤、缺氧、缺血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研究中引起广泛重视。
1 NMDA受体
现代神经科学的研究资料证明,哺***动物及人类中枢神经系统内最重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是谷氨酸。CNS内存在两类与谷氨酸结合并发挥生理效应的受体,即代谢型谷氨酸受体(ion 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s,iGluRs)及离子型谷氨酸受体。在iGluRs家族中,外源性激动剂的不同,又分为非NMDA受体与NMDA受体[1]。NMDA受体分子结构复杂和药理学特性独特,它对Ca2+的高度通透性,在突触可塑性(synapticplasticity)及兴奋毒性方面上,NMDA受体具有重要作用。
1.1 NMDA受体分类 NMDA受体是一类由主要由3种不同的亚基构成的异四聚体,分别是NR1、NR2以及NR3。NR1亚基有8种不同的由同一基因中的不同剪切部位而生成的亚单位[1];NR2亚基有4种不同的亚单位,即NR2A、NR2B、NR2C、NR2D;NR3亚基有两种亚单位,即NR3A和NR3B2。其中NR2和NR3均由六种不同的基因编码而成。
1.2 NMDA受体的分子构型 迄今为止,NMDA受体的晶体结构还未被确定,但普遍认为,NMDA受体是一种异四聚体复合物,由两个NR1亚单位和两个NR2亚单位构成[2]。在表达NR3亚基的细胞,一般认为此亚基与NR1和NR2亚基组装在一起,形成NR1/NR2/NR3的聚合体[3]。其中NR1最为重要,是该受体的功能单位。NR2起辅助NMDA受体形成多元化结构的作用[1]。
1.3 NMDA受体的分布 兴奋性氨基酸(EAA)受体中研究最广泛和了解最多的受体就是NMDA受体,该受体广泛分布于中枢,其中在大脑皮层、纹状体、海马、杏仁体密度最高,这些区域极容易在脑缺血时损伤。脑内NMDA受体由NR1、NR2A-D及NR3AB等亚基构成多聚体受体[4]。NMDA受体的基本亚基是NR1亚基,只能具有NR1亚基才可以实现NMDA受体的通道功能。NR1亚基于人的大脑之中广泛存在[5]。NR2亚基的基因较多,NR2单独存在时,并不表达,它大多存在于具有NR1的特定脑区,便于提升NR1对氨基酸的反应[6]。NR3亚基主要存在于正在发育的中枢神经系统中,并不激活Glu通道。剪接NR3亚基,可以产生NR3A和NR3B。
2 NMDA受体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机制
脑缺氧缺血容易造成广泛的脑神经元损伤,主要包括能量衰竭和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梗塞周围去极化、炎症反应和程序性细胞死亡4个相互重叠又彼此联系的过程[7]。缺氧缺血即能量衰竭,刺激脑神经元大量释放Glu,随着细胞外的Glu浓度急剧增高,突触后Glu受体被过度激活,增强NMDA受体敏感性,致使由NMDA受体介导的Ca2+的大量内流,一系列与细胞毒性相关的酶被细胞内Ca2+超载激活,如蛋白激酶C、蛋白酶、磷脂酶、一氧化氮合酶(Nos)等,氧自由基大量生成,最终导致神经膜降解,细胞骨架解体,DNA断裂,最终导致神经元细胞死亡。诸上所述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既是脑缺血致组织损伤的重要促发者和介导者[8]。
3 中西医关于缺血性中风病因的研究
当代医学科学研究发现,缺血性中风患者明显都有三变,即血管病变、血压改变和血液理化改变。在此基础上引起血管的痉挛、硬化和梗死,动脉硬化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是脂质代谢异常,而脑动脉硬化又是中风发生的病理基础,中医学所讲的“瘀”的病理变化既是如此。还有研究表明,痰浊的主要生化物质基础是血清脂类含量的升高造成的。血脂升高,致红细胞膜的流动性降低,其变形能力也降低,同时血液黏滞性增高。而血黏度的增高更深一步影响血小板聚集,最终瘀血形成。血液流变的改变是瘀证的血液循环基础,即血液浓稠性、黏滞性、聚集性和凝固性增高,而这也是痰证的重要基础。李富汉通过研究文献及临床之后提出,缺血性中风的发病,相对血流变化而言,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血压下降、血液黏稠度及凝固性增高、血流缓慢等特点,类似于与中医学之血瘀证[9]。血瘀与局部缺血缺氧、血液流变性异常、血液循环障碍、血液凝固性增高、动脉粥样硬化均有关系,有形之瘀即指血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无形之瘀即指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动力学障碍。故此,可认为瘀血是缺血性中风的病理基础。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二者在发病前都有相同的病理生理学特征,即是微循环障碍和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血管内皮损伤,而这恰恰是血瘀证形成的病理基础。诸上所述,痰瘀交结是中风病病理基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存在的问题
目前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策略有两方面,一是恢复脑灌流、改善脑供血(溶栓);二是阻断缺血损伤级联反应、防止神经元损伤(脑保护)[7]。但血流的再灌注必可避免的引起负面影响,加重可逆性缺血损伤,甚至转化为不可逆性损伤,后果严重。因此,***时既要及早恢复缺血脑组织的血流情况,又同时能减轻或防止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这是当前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NMDA受体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相关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