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饮酒》二十首是陶渊明的重要诗作,“结庐在人境”是其中名篇之一,古今论者颇多,笔者认为:诗中蕴含着独特的意境情趣。
关键词:结庐在人境意境阐释
诗歌的意境情趣蕴藏于诗的字里行间,是诗人心智的表现及心灵的流露,同时也是读者审美情趣的左右,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陶氏《饮酒》“结庐在人境”之意境的理解,笔者也有一些寡陋之见。
一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诗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宋苏轼认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南山,境与意合,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出此一篇神气都素然矣。”苏轼之责,点到了要害处。唐李善将本诗“见”作“望”说明时对此句已有异义。宋晁补之说:“东坡云陶渊明意不在诗,是以寄其意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既采菊有望山,意尽于此,无余蕴矣,非渊明意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景远,此未可于文字精粗间求之。”其实,“见”与“望”虽一字之差,审美效果截然不同。“见”是无意之中看见,这里将诗人主观情感与外界客观景物自然融合,形成了一幅“天人合一”的***画美。表现了诗人在采菊的不经意间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体现了诗人心境的平静淡远。陶氏描写景物,常常信手拈来,借景物表现其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创造了“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境界。表现了陶氏与大自然的默契、合一。这便是他所追求的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 追求超脱尘世和归顺自然的理想
诗中“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二字体现了诗人对生活人生理想的追求,不与世俗社会同流合污的气概。鲁迅先生评价陶氏“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是很有见地的。陶氏怒离官场,归田躬耕,是其对自身生活理想的观照。“心远”不仅是一种感受,更是一种追求。
“心远”是他在欣赏优美自然景物中的领悟,是“归田”后对人生和自然的一种独特体会和价值的无声显露。宋王安石称赞是“由诗人以来无此句也”。清温汝能评此诗说:“渊明诗类多高旷,此诗尤为兴令独绝,境在囊中,神游象外,远矣……”。这真切的表达了陶氏追求超脱尘世和归顺自然的人生境界。
三 追求田园生活,淡雅风光的生活意境
“结庐在人境”一诗,是一幅优美、淡雅的乡村生活画卷,这里的茅庐、夕阳、花草、飞鸟是那样的真切,生机勃勃,这正是诗人理想的生活境界,这里在没有“车马”的“喧闹”、“案牍”的“劳形”,再没有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淳朴的乡间生活,优美的田园风光,让陶氏的心灵得以充实和休憩。这正与他所追求的生活方式和人生境界相契合。
同时,我们还发现,陶氏不仅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艺术境界,而且将乡村生活、田园风光第一次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
四 追求淳朴真诚、淡泊高远、无身外之求的人生意境
陶氏诗中所蕴藏的人生境界与历代诗人是有所不同的。诗的头四句“结庐在人境……心远地自偏”是说人只要心境旷达,就不会受到世俗干扰。这体现了诗人鄙视年年逐利的官场生活。诗的后六句“采菊东篱下……欲辨已忘言”是说在采菊中不经意中目遇南山,在暮岚紫露中感受到造化的奥秘,渗透了人生真谛。这是诗人人生观的诗意玩和哲理化的向往。它的价值在于以诗歌的理蕴带来独特的哲学效果。归结起来,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任运变化、无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喜欢的生活环境是恬静而自然的乡野之趣。这背后却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恶和不安,对人生短促无所寄托的忧虑。
同时,他希望的生活是在“静穆、自然”的意境下构造出一种纯美的美学理想,从而激起了这种追求的内驱力的焦灼不安。他试***以这种人生意境来化解社会的压迫,满足精神、道义上的自我安慰。其实这正好是一种逃避现实,斗争意识软弱的表现。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饮酒》“结庐在人境”之意境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