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免费流水宴,接待了近10万人,让他成为江湖传奇。
宴席不散,黄门四季常开;宾朋满座,文人墨客,贩夫走卒,齐聚一堂;以食会友,以家宴待客。
黄珂,生于重庆。重庆民间人士的杰出代表,十余年“以食会友”推广渝派美食和文化。不分贵贱、免费品尝的“黄门家宴”享誉京城,被誉为现代“孟尝君”式的资深美食家、社会活动家。
望京“607”,夜宴天下客
黄珂与在美国公司任职的女儿住在望京一套300平方米的房子里,门牌号“607”。下午4点以前,家里通常很清静。这时,黄珂能上上网,看看他喜欢的字画收藏,听听古典音乐。北京望京新城一户普通人家,一到晚饭时间,形形的客人会从北京城的各个角落奔涌过来,品尝这里的免费流水席。大家吃饭,谈天说地,直到深夜,每天如此。
黄珂在望京的寓所常常是门户打开,席开三五桌,菜香七八里。有人统计过,近几年,黄家每年接待来客近3000人次,书房、室统统用上。有人开玩笑说:“如果偶尔有陌生人混进来,任意吃喝,然后扬长而去,是不会被发现的。”送啤酒的小伙子说:“黄珂一家喝掉的啤酒,比全楼人喝的都多。”有人走时,曾经错穿了别人的鞋,第二天再回来换。客人如此之多,饭菜及餐具酒具也只好不断增加。
黄珂曾做过广告公司,拍过电视片,现在是一家投资公司的老板。平时,他把公司交给助理打理。闲暇时光里,特别是晚饭时间,喜欢请一些朋友来家里吃饭聊天。每天少则10人,多则60余人,十几年来从未间断过,并形成了有名的“黄门宴”。黄珂也因其传奇故事而闻名京城。
常年如一日地把很多客人请到家里来吃流水席,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是1999年搬到望京去住的。因为公司也不大经营了,在家时间多,朋友有事就到家里来找我。到了饭点就喝酒开饭。第二天,他再来,或者他再带朋友来,我也不反对。朋友带朋友,朋友带朋友,就像《兔子汤的汤的汤的汤》,就这么开始了。”黄珂说。
黄珂笑言形成今天这个局面有三点原因:“第一,我是单身汉,大家觉得进了门,没有女主人的脸色可看,很放心,满地乱走,也没有人提意见;第二,我是一个比较糊涂的人,不分辨,不管你是大英雄,还是小狗熊,都可以;第三,我们家饭菜还算可口。”
在黄珂看来,闻名京城的黄门宴只是自己和朋友的普通聚会。黄珂的宽容、平淡、随和,也让客人在这里无拘无束,或许黄珂自己也没想到无心摆下的黄门宴,竟然会达到今天这样的程度。
到黄家吃饭,一切都是免费的。常年在家待客的花销是多少?黄珂心里没数,保姆算过账,光是买菜,每月就是两万块。
2006年3月,文学月刊《山花》第三期刊登了作家邱华栋的一篇短篇小说《流水席》,以黄珂为原型。小说开头一段写道:他家里几乎每天都宾客不断,天天在家里开流水席,光是过年那半个月,据说前前后后就接待了两三千人。而且去的人都很好玩,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大多是作家、画家、书法家、影视导演、书商、学者、教授等,真算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大家不管是什么业界的人,在一个桌子上一块儿吃肉一块儿喝酒,这是一个很好的景象。众生平等,我们可以从这些最基本的做起。你来了,进了我这个门,你就放下你屋外的架子,大家一块儿坐在那儿,不谈生意,不谈具体现实的利益,谈诗谈画谈人生都可以,甚至谈风花雪月都可以。”黄珂说。
一门“黄客”渡“闲仙”,
几多友谊尽是缘
黄家菜以四川民间菜为主,黄珂喜欢自然的东西,也喜欢自然的美食。比如他最喜欢的萝卜莲花汤、炒萝卜缨、吊烧鱼、豆花等,都是做法既简单又能保持原始风味的菜肴。黄珂没有保留节目,因为所有的菜都深受大家爱戴。不仅如此,花样常常翻新,据说在他家可以连吃一个月,天天不重样。
《流水席》写道:多年以前,黄珂出过一次车祸,在那次车祸中,同车的11个人都死了,就剩他一个。于是后来,黄珂就觉得活着非常好,就开始大宴宾客,开了这个流水席。
小说里提到的车祸确实是黄珂15年前的亲身经历。车祸以后,他把生活方向定得很明确,那就是让自己过一种轻松自在的生活。
“近些年,我把公司交给手下人打理以后,有了大把的空闲时间,琢磨琢磨自己喜欢吃的饭菜,也招待朋友,和他们一起把酒聊天,这是很愉快的事情。把酒聊天,总要有好酒好菜,所以就动脑筋,稍微做得可口一点。”
朋友来了,只要大家谈得好,谈得融洽,觉得这里轻松愉快,饭菜可口,愿意再来的,黄珂也欢迎。他这个人基本不拒绝人,只要你愿意上门来,来就好了。大家能谈就谈,不能谈也没关系,坐这里吃喝,然后就走人。
黄珂对待美食,就像对待朋友一样的宽厚,海纳百川,兼收并蓄,除了主打川菜,家里经常有其他门派的大师登门献艺。比如,特级厨师丁***民就常常来帮忙。
黄珂觉得,一个人对食物的态度,完全可以反映他对人生的态度,反正他自己是这样总结的。一个人偏食,偏得厉害的话,他一定是偏执的人,性格有缺陷。所以,黄珂的人生观主张人一定要宽厚,食谱要广,酸甜苦辣都要尝尝。
大家在黄珂家满地乱走,为所欲为,不仅享受饭菜,更感受自在的家庭气氛。这两年,黄珂在家里吃饭时候多,外出都很少,推不掉的应酬,也得出去。他很奇怪,回到家,还有一桌人,一帮朋友。而且,有时候聊天聊到深夜了,黄珂不想跟他们聊了,就跟他们交代好:“你们走的时候把灯关上。”然后,自己去睡觉。这样的时候很多,好多人都习以为常了。
今年7月,黄珂生日那天,有人提议,每人带一道菜来黄珂家,以感谢老黄多年来对大家的无私照顾。那天来宾60人,带来的菜有110道,破了黄家的历史纪录。有人特别感慨,大家从陌生人变成现在的老朋友,全是因为老黄家这个小小的屋檐,更是因为黄珂的宽容、厚道。
他们有人开玩笑就说:“干脆成立一个黄友会,叫黄珂之友联谊会。”
黄珂反对:“我觉得这种来往是很自由的,不要有任何约束,大家的交往才真实才真诚。你进门就是客,出门就可以不认识。”
黄友会最终还是在玩笑声中成立了,由设计师旺忘望设计了大合照帖,哲学家毛喻原等牵头,编印了黄友会内部读物——《黄客》。
“客”取黄珂的谐音。作者读者都是黄家的客人。这本读物没有宗旨,没有定位,没有常用编辑,没有市场营销,大家轮流坐庄,按各自擅长,自说自话,凡法律允许的所思所忆所绘,均可入册。黄友们戏称:“这是一本天底下没有的杂种读物。”
多年前,前妻因不满黄珂过于好客而与黄珂离异,据黄珂本人透露,60岁以前不打算开始黄昏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