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简介篇1
赤 壁
唐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在教学杜牧的《赤壁》时,教材中说,本诗以小见大,以一件古物引起对历史的兴叹。借两个美女来象征国家的命运。反复揣摩该诗的主题,结果总觉得难以定夺,于是查阅资料,层层剥笋析《赤壁》。
一、杜牧的生活时代及生平简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他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刺史。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以别于“老杜”(杜甫)。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二、怎样理解《赤壁》一诗的意思
这是一首即物兴感的咏史诗。一支深埋在泥沙里的断戟,虽然历时久远,但并未完全锈蚀。我把它拣起来磨洗干净,还能认出是三国赤壁之战的遗物。如果不是东风帮助周瑜获得火烧曹***的胜利,恐怕吴国的国色大乔、小乔就要被幽禁在曹操的铜雀台上了。
三、“三国”的断戟在本诗中有什么特别的意韵
杜牧生活的晚唐时期,唐王朝的安全面临两大威胁,一是藩镇割据,一是西部吐蕃和西北部回鹘的大肆入侵。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起,到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年)止,前后共七十三年,为什么朝廷一直含羞忍耻地听任藩镇跋扈?英勇无敌的大将***均已死去,朝中再也没有这样的大将可以去削平叛乱了。而现在的庸将们一批批出征,却都是石沉大海。唐代的历朝天子只能每天长吁短叹,忧虑的是究竟把***事大权托付给谁?诗人此时黯然神伤,如果保持沉默,自己会感到耻辱;可是自己对朝廷呼吁,又没有人响应支持。诗人处于这样一个无奈无助的彷徨的境地,内心犹如断戟沉入泥沙迷惘而不知如何前进。
四、“东风”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在国家衰亡内忧外患的危急关头,晚唐的诗人是那么的失落、无奈和无助。他们感觉到,如果没有类似“赤壁东风”这样幸运之神的降临,大唐王朝崩溃的命运是不可避免的,真是回天无力呀!此时,诗人的心里多么渴望这时候的唐朝有一群威猛无比的爱国大将,有一个的君主,让唐朝再一次恢复盛世年代。
五、两个美女在本诗中有何象征意义
大乔、小乔分别是孙权和周瑜的妻子,她们存则吴国存,她们亡则吴国亡。
然而只有东风来美女才存,若东风无则美女亡。
无奈的诗人在这样特殊的时代,以自己委婉含蓄的笔法,借助两个美女的存亡来象征国家的命运,寄托自己对国家的无尽担忧。
层层剥笋,我终于稍稍理解该诗,不禁暗自得意,可又心里发虚,不知我的片面理解是否会贻笑大方?
(作者单位 江苏如东实验中学)
杜牧简介篇2
作者简介:吕婷婷,济南大学,专业:中国语言文学。
摘 要:杜牧、李商隐、温庭筠作为晚唐最著名的咏史大家,其咏史怀古诗独具特色,在诗史上有重要地位。从晚唐时代背景与三人个人生平经历出发,可探讨其咏史怀古诗的内容及艺术渊源。如果将晚唐咏史三大家进行比较,温庭筠以艳诗咏史、杜牧刻意翻新、李商隐含蓄蕴藉,三者各有千秋。
关键词:杜牧 李商隐 温庭筠 咏史怀古诗
晚唐时期,藩镇割据,朋***之争,宦官专权致使民生凋敝,国家***治混乱不堪。但岌岌可危的大唐王朝却促使咏史诗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在压抑的时代中,诗人们只得在“沉沦中演进” [1],不能直抒胸臆,只好大肆借历史来表达对这个时代的控诉和不满,于是咏史怀古诗的创作蔚然成风。晚唐咏史怀古诗成就最高的当属杜牧、李商隐、温庭筠。从诗歌体裁上来看,温庭筠的咏史怀古诗主要有乐府类、七律、七绝、五排咏史怀古诗,乐府类和七律咏史成就最高;杜牧最有特点、最有成就的当属他的七言绝句咏史怀古;李商隐近体律绝咏史怀古诗独具一格。他们都致力于咏史怀古诗的创作,为晚唐诗篇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晚唐诗歌创作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由于三人的生活经历、性格等的差异,他们创作的咏史怀古诗也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杜牧生于世代官宦家庭,家世显赫,自小饱读史书,风流倜傥,但同时又兼有忧国忧民的济世之志,有着三分的风流随性,七分的深沉绝望。他眼光犀利,对于咏史诗的创作有着明确的创作意***和艺术追求。杜牧在文宗时举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后依次做过江西观察、淮南节度使幕,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正是由于在官场的摸爬滚打,深入黑暗的现实内幕,让他深刻的意识似乎到国家命运的不可逆转。李商隐出身寒门,固然才高八斗,但似乎一辈子都在委曲求全,一介儒生本无意卷入风起云涌的******之争,却因机缘巧合深陷其中,受到两***的排挤倾轧,徒有诗才却只能长期沉沦,遭遇极其不幸。相对于杜牧、李商隐而言,温庭筠既没有杜牧那样情系家园深沉,也没有李商隐那样曲意求成式似的束缚。他出身名门,却偏偏家道中落,因此他身上除了有几分贵公子的才高气盛之外,还多了几分赖气,他只管目之所见,口有所言。他们在晚唐咏史怀古诗的这块广袤的舞台上伸展拳脚,任悲伤和无奈放任自流。
杜牧的咏史怀古诗,风格“爽朗俊逸,蕴含深刻” [2],往往喜欢刻意翻新,以“立意高绝”[3]的议论来表现他过人的卓识,其史论色彩浓厚,并且经常站在高人一等的台阶上来发表新见解,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赵翼《瓯北诗话》评其:“杜牧之作诗,恐流于平弱,故措辞必拗峭,立意必奇辟。多作翻案语,无平正者”。[4]如《 题商山四皓庙一绝》:“吕氏强梁嗣子柔,我于天性岂恩仇。南***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汉初汉高祖刘邦在戚夫人的鼓动之下欲想废太子刘盈而改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刘如意,此事危及吕后权益,因此吕后请商山四皓出山辅佐刘盈,使刘邦放弃废立太子的念头。历来商山四皓为巩固太子的储位而出山相助都是被作为一段历史佳话来传颂的,但杜牧为不落窠臼,竟反说其事,指出正是商山四皓的出山,才导致吕氏外戚专权,差点危及刘氏江山。由此,他的诗中又带有某种深刻的悲哀情绪,如《登乐游园》“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诗人亲眼目睹牛李朋***之争,又亲身经历了“甘露之变”,辉煌的大唐王朝已经像曾经鼎盛的汉家王朝一样,渐渐消亡了,因此从心底慢慢涌上一股不可遏制的悲哀和无奈之感。
李商隐的咏史怀古诗则是多引用生僻的典故和隐晦的比喻,并善于抓住微小的事件,从而以小见大,因此导致他的诗含蓄蕴藉,有不少晦涩难懂之作。如其《齐宫词》:“永寿兵来夜不扃,金莲无复印中庭。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前两句仅用14个字就概述了南齐亡国的起因,经过,结果,从中刻画了齐废帝至死都在纵情享乐的昏庸荒***。“犹自风摇九子铃”,“九子铃”是宫殿寺观的饰物,史载史载齐废帝曾剥取庄严寺的玉九子铃来装饰潘妃宫殿,诗人借用“九子铃”这样微乎其微的的小物件加以巧妙地暗示,从而从侧面烘托了梁宫的荒***腐败,用语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但李商隐在***治生涯中的举步维艰使得其缺乏杜牧的那种自信,以致于他虽然对史实有清醒的认识,能够切中要害的对其作出正确的判断却不能大声疾呼,只能默默地用委婉曲折的咏史怀古诗来表现,从而折射出他对这个时代深深的悲哀,众多的愁苦使他的诗蒙上了一层凄凉的色彩,如《锦瑟》以悲切幽怨的“锦瑟”起兴,追叙郁郁不得志的一生。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的典故来喻己命运如浮萍,青春年华不再。“蓝田生玉,沧海有珠”折射出诗人虽有卓越之才,却不为所用的深沉悲哀。越是沉迷,这种情思越是难以排遣,诗人也更加幽婉哀怆。
而温庭筠作为晚唐乐府类咏史怀古诗的终结者,对乐府类咏史怀古诗的创作颇为用心。这接近20首的乐府类咏史怀古诗多取材于东晋、北齐等前代昏君荒***无道的逸乐亡国之事,诗人对其游乐的场面大肆渲染,吸取齐梁文风中注重形式和辞藻华美的部分,并将其融入其中,同时在咏史诗的内容上予以创新,将其咏怀个人遭遇发展到吟咏国家兴亡、朝代兴衰。温庭筠结合自身优势在表现手法上加以改造,开辟了以艳诗写咏史的传统,开拓了咏史怀古诗的新路径,并成就了乐府诗的最后辉煌。相对于杜牧、李商隐而言,温庭筠近体类咏史怀古诗最重要的特色在于他的乐观洒脱。他不恪守传统伦理道德,三分无赖气铸成了他的不完美,同时也成就了他人生表现的一个重要侧面。飞卿的咏史诗既不像杜牧那样刻意翻新,以善于写出出新的见解见长;也不似李商隐那般含蓄隐晦、委婉曲折,一唱三叹。他只管目有所见,口有所言,无论命运怎样将他玩弄于股掌之间,他依然是愤激而不绝望。同样是表达怀才不遇之感,温庭筠是“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过陈琳墓》),杜牧是“登独还天下,谁会我悠悠”(《题敬寺楼》)。相对于杜牧、李商隐的诗,温庭筠是一种盲目的乐观,正如刘学锴所言,“他的这种积极用世情怀,固与其家世、个性有关,也与他对时代的感受与认识比较表面有关”。[5]但他毕竟不是***治诗人,我们也不能对他苛求太多。
咏史诗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大的分类源远流长。自东汉史学家班固的《咏史》开咏史之先河,建安时期,王粲、阮禹有《咏史诗》,曹植有《三良诗》,但大体都是“隐括本传,不加藻饰”[6],及至左思《咏史》八首,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思路,再至晚唐之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题材内容分日益广泛,咏史诗的创作达到顶峰。温庭筠、杜牧、李商隐在这片广阔的舞台上,追忆前朝盛世,悲叹今朝之衰亡,抒发怀才不遇之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其新的意义,为其留下的浓墨重彩的一笔,并凸显了一定的历史意义。(作者单位:济南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袁行霈:《在沉沦中演进——试论晚唐诗歌创作趋向》,南京师范大学编《中国首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90页。
[2] 孙大***:《论杜牧的咏史诗及其怀旧伤时心态》,《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第64页。
[3] 房日晞:《杜牧李商隐之咏史比较》,《西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第64页。
[4] (清)赵翼:《瓯北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163页。
[5] 刘学锴:《温庭筠传论》,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36页。
[6] 何焯:《义门读书记》,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225页。
杜牧简介篇3
作者简介:罗畅(1990.9-),女,黑龙江省牡丹江人,海南师范大学,14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隐逸”一词,最早出于西汉《汉书・何武传》的“民有隐逸,乃当召见”[1]。杨清之先生在《唐前隐逸文学研究》称,“‘隐逸’之士,既包括那些德才兼备却主动疏离***统、隐居不仕者,也包括那些寄身朝市而心向江湖者。……他们虽然身处庙堂、担任某种具体官职,但在心理上却与***统疏离,和光同尘,隐于朝市,从其心态看,也是一种隐逸。”[2]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水”意象是一个重要的意象。“水”意象因其自然纯净、自由洒脱、流动包容、不受拘束而吸引着历代文人,甚至蕴含着闲适、自由、淡泊、隐逸的情怀。在杜牧的诗中,“水”意象折射了诗人复杂的隐逸情怀。
自古以来,用“水”意象来表达自己心意、思绪的诗句尤多。有《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3]讲求的就是水的润泽万物,不争名利;有卓文君“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4]用沟水的一去不复返,来形容爱情的决绝;有鲍照的“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5]比喻命运的不可捉摸和把握不住自己命运的悲叹;有李煜“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比喻愁绪的绵长,惆怅的心态;也有秦观“柔情似水,佳期如梦。”[6]用水的柔美,来指爱情中的两情相悦,柔情蜜意。
晚唐诗人杜牧经常寄情于水,钟情于水。他的诗歌中描写水的篇目很多。据统计,在《全唐诗》所收录的杜牧518首诗歌中,提到水的诗作有113首。杜牧如此大量提到“水”意象,也呈现他渴望在心理或精神上超脱的独特情怀和思维意识。
杜牧出生书香门第的官宦世家,自然有想要有所抱负,有所作为的一面。但是,大和九年十一月,“甘露之变”的发生,致使“自是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宦官气益盛,迫胁天子,下视宰相,凌暴朝士如草芥。”[7]当时在东都洛阳,杜牧担任监察御史分司一职,虽然避脱了这场***治的斗争,但这对他的思想、情绪却有了极大的影响,从此形成了一种转折――由原来的大胆言***转变成消极低沉,多赋诗咏叹自己的消沉、抑郁的心情。如《洛阳长句二首》:
草色人心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
桥横落照虹堪画,树锁千门鸟自还。
芝盖不来云杳杳,仙舟何处水潺潺。
君王谦让泥金事,苍翠空高万岁山。[8]
当时,朝中由李训、郑注的把持、专权,笼罩在朝中***治的黑暗下,杜牧无所作为,心情是抑郁苦闷的。于是,诗人闲而无聊,以闲心观草色,心境也发生了变化。“是非名利有无间”,这时的诗人对名利、对是非对错,都不再看重。“仙舟何处水潺潺”,何尝不是希望超脱人世的束缚,寻求一处净土,让身心安宁。诗人面对着潺潺流水,想到***争的残酷,顿生遁世、退隐的念头,可是普天之下,这片净土何在?“空高”二字,即是指万岁山,又可看出他追求闲、静的心境变化,以及对于是非、名利的重新认识,重新思考。
再如《东都送郑处诲校书归上都》:
悠悠渠水清,雨霁洛阳城。
槿堕初开艳,蝉闻第一声。
故人容易去,白发等闲生。
此别无多语,期君晦盛名。[9]
在严酷的***治斗争下,他劝友人做到明哲保身、“晦盛名”。“水清”和“晦名”形成强烈对照,这也体现了他潜意识中的真实思想,就是隐藏名声,收敛锋芒,与世无争,这也属于初步的隐逸情怀。这个时期,诗人的心情很复杂。一方面,他有极其愁苦、孤独、苦闷、复杂的心绪,急需要排遣和倾诉;另一方面,他的仕宦的家学渊源,让他的心中尚有施展才力的渴望。此时,他的愁苦是因为“遭逢寡”的黑暗现实,缺乏高飞的机遇所致。所以,他虽是失望的,无力的,苦闷的,但他并不是真的要像范蠡一样隐居起来过那清静无为的生活。这是一种苦闷中,在内心产生疏离的愿望,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杨清之先生在《唐前隐逸文学研究》认为:“心理或精神上的超越则表现为:作者并没有采取实质性的行动,只是在内心产生疏离的愿望,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他们常常在诗文作品中或追慕古代高士,或游历神仙境界,或者托物言志,或者借景抒情,或者以某一哲理遣怀。所有这些,都是隐逸文学所表现的内容。”[10]杜牧矛盾的心理,也就折射出他的复杂的隐逸情怀。
在《湖南正初招李郢秀才》中:
行乐及时时已晚,对酒当歌歌不成。
千里暮山重叠翠,一溪寒水浅深清。
高人以饮为忙事,浮世除诗尽强名。
看著白O芽欲吐,雪舟相访胜闲行。[11]
杜牧的这首诗,用“寒”、“深”、“清”等词语,表达自己幽深孤寂的无奈内心。于是想要放纵自己及时行乐,却发现为时已晚。想要借酒消愁,却发现酬唱难再续。特别是“高人以饮为忙事”更是直接披露当时***治黑暗,以及诗人的无能为力的苦闷,有德行的高人尚且为了躲避时事,忙于饮酒消愁,醉酒忘己,以避灾祸。更何况是诗人自己呢?“尽强名”流露了诗人对于浮华人世名与利的清醒认识。这样的世俗不值得留恋,诗人就自然流露出避世的道教情怀,就有了“雪舟”的意象。“舟”被认为是隐逸、避世的象征,是代表自由自在、逍遥任性的扁舟。水与舟的相互辉映,这里也流露出诗人渴望无拘无束,驾一叶扁舟,泛舟游于江湖。甚至有小舟从此逝的隐含避世思想。衰颓的***治时局和怀才不遇的诗人自我,都让杜牧感到力不从心,却无力改变现状。他希望能拥有世外高人的旷达、闲适、恬静的心境,让自己从***治牢笼中解脱出来,能够过上安稳、无忧、自由的生活。
而且,在这杜牧的诗中,经常出现“水寒”二字。就像《洛阳秋夕》中的“泠泠寒水带霜风”[12],再如《寝夜》中的“蛩唱如波咽,更深似水寒”[13]用寒形容水,恐怕不仅仅是水寒,更是心寒。心寒之后,避世、遁世、隐逸山林、寄情山水的隐逸心理也就可以理解了。甚至杜牧还曾言“终南山下抛泉洞,阳羡溪中买钓船。欲与明公操履杖,愿闻休去是何年。”[14]
表达了希望自己今后退隐了,能买艘渔船,和友人一起在荆溪上泛舟钓鱼,过自由自在的简单生活。只是这个美好的打算,不知何时能实现。
在杜牧的山水题材诗歌中,总有一种豁然洞开的人生醒悟之感和含蓄委婉的退隐遁身之意。[15]通过“水”的意象,看似洒脱无羁的杜牧,抒发了宦游难的感叹,流露出消极隐退、仕隐两难、内心备受煎熬的苦楚,有着明显的遁世隐逸心态。(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汉)班固撰;王继如主编;王华宝,谢秉洪副主编.汉书今注4.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01.第2053页
[2]杨清之.唐前隐逸文学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页
[3]饶宗颐.老子.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08.第45页
[4]余冠英选注.乐府诗选.北京:中华书局,2012.10.第61页
[5]余冠英选注.汉魏六朝诗选.北京:中华书局,2012.10.第292页
[6]毛文琦编.宋词选读.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06.第85页
[7](宋)司马光著.资治通鉴,***文珍藏本,第4册.长沙:岳麓书社,2011.12.第3667页
[8]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第八册.北京:中华书局,2011.03.6006
[9]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第八册.北京:中华书局,2011.03.6006
[10]杨清之.唐前隐逸文学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6页
[11]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第八册.北京:中华书局,2011.03.6021
[12]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第八册.北京:中华书局,2011.03.6050
[13]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第八册.北京:中华书局,2011.03.6057
[14]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第八册.北京:中华书局,2011.03.5999
[15]孙大***.论杜牧的山水诗及其援道入儒心态.巢湖学院学报,2007年第9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