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奇俗“骂社火”,虽是流行在一个范围较小的地方,具体说来只有两个小村子,但这恐怕是世间少有的一种风俗了。“骂社火”传统有它积极的一面,如骂对方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做得不好,骂对方村子哪条路修得不够平整,骂对方村子落实计划生育***策做得不够,骂对方村子的干部工作还存在什么问题等等,用“骂”的传统方式“骂”出来,对方听过之后不仅不生气,反而“笑呵呵”地乐意接受并改正,这真是难得的一种“批评”!
但这种传统也有应改进提高的一面。如用低级的语言、用庸俗以至“侮辱性”的方式攻击对方,在今天看来就不很文明了,严格说,这是一种陋俗!
中原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文明摇篮,是天下炎黄子孙的故乡,对于一些传统的风俗作为旅外的子孙无不感到亲切与光荣,因此,人们都在期望中原河南老家的亲人们能与时俱进,把家乡建设得更好,更加文明,将黄河文化更加发扬光大!
――编者
“社火”亦称“射虎”,来源于古代祭祀社神,目的是驱逐鬼神,“春祈良耕,秋报社稷”。这种活动由宫廷传入民间,逐渐演变为乡村祭神、娱神、迎神的赛会,并加进杂戏、杂耍表演。在三门峡灵宝市阳平镇,处于豫陕晋三省交界处的东常村和西常村世代相传着一种独特的社火形式。“骂”是其特色,贯穿斗文、斗武、斗巧、斗富、斗丑全过程,为外地社火所不具备,所以被誉为“天下奇俗骂社火”,2007年被评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正月初二开始,两个村子的人就开始敲锣打鼓,交替前往对方村子里指名道姓地挑骂,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六。只要反穿皮袄,就可以到对方村上挑衅开骂,从对方祖宗十八代开始骂,一直骂到当街站着的活人。还不是指桑骂槐、点到为止地骂,而是要狠狠地真骂,甚至是辱骂性质地骂!也不是专捡软柿子捏,欺负老好人地骂,也不是大骂小、强骂弱地骂,而恰恰相反,谁有身份、谁有地位谁挨骂,比如村干部先挨骂。
更奇怪的是,被骂的人不但不以为忤,反而觉得脸上有光――为什么被骂到的人呵呵笑,也不会伤两村和气?
骂阵:骂人者反穿皮袄,表示自己是畜生野兽
两村的居民为了每年正月十一到十六的“骂社火”,平常没事儿就聚在一起商量、策划,村民有的还主动当“敌方”的细作,将本村该骂的人、该骂的事儿透露给对方,让对方暗地里准备,到开骂的时候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从正月初二晚上开始,两村想耍社火的百姓组成骂阵(俗称后场子),敲着锣鼓,响着土炮,到对方村挑骂。骂家反穿皮袄,表示自己是畜生野兽不是人,说的不是人能说的话,不能见怪。骂虚不骂实,专骂对方的社火头子,极尽捏造谩骂之能事,目的是激怒对方村答应耍社火。
西常村骂东常村的人员:“东常村七个队,为耍社火开了会,有的往前拉,有的往后退,七嘴八舌不配对,真真一村窝囊废!”西常村骂完撤退,东常村的百姓组成骂阵队前往西常村去骂:“西常村两道壕,婆娘女子没长毛,快填沟,快长毛,耍场社火瞧一瞧!”
这样来来往往,一直骂到正月初十。直到当天晚上东常村关帝庙的钟声被敲响。钟声一响,就表明两村正式耍社火。
拜请:小丑念祭文,大骂对方祖宗
在耍社火之前,两村各自准备时就派前锋到对方村里拜请对方村民来观看社火。虽说是拜请,实际上是开骂示威。
一般会派出三名探马骑着骡子开道,装束讲究,以传“圣旨、书签、令箭”的人为首。几名年轻人手持三眼铳、两眼铳开道,里面装土炮,以驱魔、开路、维持秩序。两位年纪较大的人手提大锣,走几步打一下,以示“闪开”。再下来是“东西常骂社火”的横额,20辆插“令”的摩托车,到了对方村口开骂,把对方先招惹一番。
表演队伍“挑衅”对方之后折回,在村中举行祭祀活动,奉上祭品,然后一名反穿皮袄的小丑绘声绘色地宣读祭文:“正月初九下午,不孝儿男祭于老水马之灵前曰:有时极度性来,常看骡马突突骚尾,求情求欢,生下三位不孝之男……”意思就是,对方的孝子是祖宗与骡马所生。
然后社火闹开了,辱骂对方的方法要是在平时会闹出大乱子,比如:让几个扮成丑角的男人披麻戴孝,抬着对方村几个大姓人家祖宗纸糊的牌位,到对方村口哭祭,边哭边骂,对方村人围观看着,骂得越狠、越准,越哄笑鼓掌。
几个男人抬着象征对方祖宗男性生殖器的巨大木头冲烂对方纸糊的祖宗牌位,然后用斧头、电锯等把那个巨大的木头砍烂、锯断,还用土炮铳,将写有几个大姓人家姓氏的纸糊大乌龟一炮炸个稀烂!还有各种材料做成的男性生殖器模型在祭祀结束时会向对方村的妇女们怀里塞,以***激怒对方。
出杆:扮丑角讽刺劝喻,斗文斗武斗富斗丑
芯子又称垛子、平垛,是一种静态惊险造型艺术,大约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多用于迎神、赛会或灯节游艺。芯子社火是传统表演中最具魅力的艺术形式,主要选取五至七岁的小孩装扮成传统戏曲人物形象,并配以相关人物动作,置于木架或铁架之上,以一个支点将其背起,随表演队伍巡回演出。因这种芯子是置于人肩,故民间称为“背芯子”。
“背芯子”时,各村一般派出两百人组成,就像表演时的队伍一样。比如,正月十一下午东常村办社火。拜请队伍先到西常村转一圈,然后回村开始出杆(芯子)。
高高的“芯子”上由小孩子们扮演成古代神话、戏曲里的人物,家长们争着让孩子上芯子,认为上过杆的儿童会平安、健康、聪明,而装扮他们的饰品、服装也都是自家的贵重物什。地上社火什么人物都有,以反串和丑角最多,充分发挥人的丰富想像力,想扮演什么就扮演什么,但都以讽刺劝喻、匡正风气为主题。以古代戏曲、神话传说人物为主,也有“时尚”的:比如村上有年轻人爱,就出一个扮演的;也有严重违反计划生育***策的,就出一个“十娃妈”,身后跟着一大串,怀里抱着、背上背着,肚子里还怀着,当妈的穿得很破旧邋遢,连鞋都提不上,一群孩子个个脸上蓬头垢面。
每次出杆都要出牌子,每座杆都要有牌子,不过,牌子要求有一个字贯穿始终,并且与扮演角色相辅相成。第二天耍社火的村子会想办法压住另一村出的牌,此为“斗文”。“斗武”在以前是要把自己村里的武器拿出来让骡子背着展示,“斗富”是把村民贵重的东西拿出来比,“斗丑”就是看谁骂得有技巧。
夜征:骂阵队出征邻村,大骂干部
夜征是耍社火的晚上,一个村向另一个村派出骂阵队,讽刺、挖苦、挑剔对方出杆的失误,骂贪官污吏,骂歪风邪气,骂地痞流氓,骂违法乱纪,语言简洁明快、尖锐刻薄、寓教于乐。另外,晚上还有竹马、船队、龙队、杂技等。
晚上十点过后,骂社火在西常村举行。灯光之下,锣鼓之后,几个村民一个接一个反穿皮袄跳上大鼓骂、骂不孝不敬、骂对方村干部。骂人的词儿,有的记在脑子里,张口就骂,有的写在纸上。
两边的社火头子即最能骂,最会骂的人,坐在一辆推车上,手持喇叭,反穿羊皮袄――有的社火头子骂人骂了一辈子,嘴里都是顺口溜,其创作能力之敏捷快急,令人惊叹!比如,镇长和村长去看社火,一个社火头子张嘴就说:“公生明,廉生威,当干部就要能吃亏,工作才能往前推!”东常村的社火队伍到西常村去闹,西常村有一段路不平,让社火队伍走不好,西常村的村长当场就挨了骂,挨了骂的村长当场表态要尽快把路修好。
每当东西常二村骂社火,周围村的村民都跑去看,很羡慕人家两村能这样对骂着闹社火过年。许多平常沟通不到位、解决不好的问题,在骂中公开了,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就要解决,否则来年骂得更凶!
社火从正月十一开始,正月十六结束。东起西落,交替进行三次,即正月十一下午东常村开始社火,晚上西常村去骂出牌子、彩杆方面的失误。依次交替,正月十六下午骂社火结束,晚上不能再骂。正月十六,最后一骂之后两家在一棵大树下敲响大铁钟,握手言和,欢喜不已,被骂的人要走到公众面前与骂他的人握手,并说:骂得好!至此,骂社火结束,双方都不能再骂。一切恢复往常,士农工商学兵各归其位――要骂,攒足了劲儿,积累着对方的不足,等来年再大闹一场! (据有关资料整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河南:天下奇俗“骂社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