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速公路收费的现状――定价高、收费年限长的过路费近乎奢侈,还损害了道路应有的公共属性。中国收费公路多,过路费定价高
中国人均GDP的2%用于缴路费。排名全球第一。自1984年中国第一条收费高速路开通,“贷款修路,缴费还贷”几乎成了所有中国高速公路的“建设模式”。如今,全球收费公路总长约14万公里,其中10万公里在中国,占总公里数的70%。
名目繁多的过路费让在中国进行公路旅行显得十分奢侈。以从南京驾车(7座以下客车)到上海为例,3个小时、300公里左右的车程需要缴160元的过路费,其中包括沪宁高速江苏段115元、上海段15元,还有30元“进沪费”。
中国高速路投入少,收费高
世行报告称,中国车辆通行费率平均为0.12~0.21美元(2008年水平)。“买路钱”如此贵,那么修一条高速公路要多少钱呢?在中西部较贫困地区,地势平坦处修1公里高速公路约需资金3000多万元,山区则可高达7000多万元/公里(桥梁和隧道占整段公路的40~50%,普通山区公路平均造价约为4500万元/公里);而如在人口稠密的沿海发达地区,光征地拆迁费用就可能是“一个天文数字”,甚至可能导致每公里通行费率翻倍。
收费年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中国高速路65%~85%靠贷款:在中国,修建高速公路的主要经费来源不是税,而是银行贷款。“四川***”指出,中国大部分高速公路“15%靠财***拨款,85%靠银行贷款”;“中国公路网”文章则称,国家规定最少要有35%的自筹资金才能动工修路,高速公路35%资金来自***府投入,65%靠贷款。借钱修路、再靠“买路钱”还债,几乎成了中国高速路的“必由之路”。
还贷压力大、不得不延期:对于一部分收费公路而言,由于车流量不足带来的还贷压力增大,确实是收费期限无限延长的根本原因。2006年4月,河南省省级公路建设贷款高达321亿元、全年利息约为25亿元,而2005年该省全省干线公路通行费征收额却只有20.07亿元,通行费收入连利息都还不清。
拆东墙补西墙:以“还贷”之名收过路费,却被用做“管理费”。2007年前后全国各地曾掀起“撤站热”,不少媒体密集对公路收费站费用调查后发现:与增加收入无关的成本开支占比重越来越大。例如,当时被撤销的贵阳市贵花公路花溪收费站,截至2001年9月收取的通行费总额高达6371.5万元,但用于养护工程及经营管理费用的支出就达到4711.8万元,若加上收费站所支付的营业税等费用,这条公路就算再多收8年钱也还是还不清贷下的款。简单地说,以“收费还贷”之名征收的过路费,根本也用不到还债上,更多是被收费站的各种管理费用“侵蚀”掉。
华丽的转身:“公益路”变“经营路”,前账勾销再接着收钱。对于道路收费年限,争议最大的还是年限订立的标准问题。前几年被媒体热议的首都机场高速公路立项时被定为“***府收费还贷公路”、不以营利为目的,但建成收费3年多后,该公路的性质“自觉”转为“经营性公路”,并重新核定了长达30年的收费权。在中国,收费年限的规定模糊不清,利用转让经营权、变更法人、追加项目,早已成为收费站延长收费期限的惯用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