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论文篇1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还没有很好的解决
有人问:农民收入增幅下降,粮食保护价***策影响何在?要精确的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模型计算。我个人的判断,如果按保护价但不是敞开收购,粮食供过于求的局面可能不会持续这么长时间,也就是说市场粮价的回升点可能会出现得早一点。但就目前农产品供求总体状况看,农民要想从农业获得更多的收入非常困难。
这些资源如果不种粮食而种其他农作物会不会使农民获得更好的收入?这其实很不确定。现在有些人认为,过去几年的粮食***策,对粮食生产造成了相当数量的无效供给,造成了严重的库存积压。这种认识隐含的前提就是粮食生产浪费了部分资源。
那么,是不是“不浪费”就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这要看其他农产品是否存在短缺现象。现实情况是,除粮食之外的其他农产品也基本没有短缺,而且绝大多数供过于求、价格下跌。所以,即使这几年少种一点粮食、改种其他农作物,问题依然存在。
我大体的经验判断是:根据目前粮食生产水平和消费水平,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大体上需要保持在16.5—17亿亩之间。低于16.5亿亩,当年生产的粮食就难以满足需求,粮价会上涨;超过17亿亩,则会供过于求,粮价下降。因此,从总供求的角度看,粮食播种面积也就只有5000万亩左右的调整余地。
这几年粮食库存多了,确实可以适当减少粮食生产。估计粮食播种面积在一两年内低于16.5亿亩问题不大,因为有库存;但连续3年以上我认为就会出问题。
这还只是从粮食这一个角度考虑,进一步要考虑:调减下来的粮食播种面积去种其他农作物,农民是否会获得更高的收入?
实际情况并不乐观。比如棉花、蔬菜等已是供过于求。所以抑制农民增收的基本原因,还是市场需求制约和农民就业不充分。现在有些地方出现“抛荒”现象,就反证了这一点。
我认为对“抛荒”不必过分担忧,首先,“抛荒”面积在总体上很有限;其次,要看到“抛荒”是在粮食暂时供过于求、而其他农产品在市场上并不短缺的情况下出现的,它实际上是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转移投入的一种应对措施。马克思说过,农产品价格是由劣等地上的生产成本决定的,出现供过于求时,劣等地退出生产是符合经济逻辑的。
当然,在我国现实情况下,引发“抛荒”的原因很复杂,农民种地的负担过重是诱因之一。但无论如何,“抛荒”没有导致供给短缺,这表明它主要是市场引导的结果,多数农民在当前确实难以靠农业来增收。
农产品过剩非农产品也过剩
农产品的需求约束非常严重。比如全球粮食价格下跌自1996年初始,迄今已逾5年,仍处于低谷,很多品种目前的价格和最高价相比已跌去近50%,这似乎是全球性的粮食过剩。但从需求角度看,全球还有很多人吃不饱甚至饿死,原因就是他们没有支付能力。所以讲目前农产品过剩,只是相对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言。
但粮食有很特殊的一点,就是它是国家安全、社会安定的重要产品,对它的判断仅仅依据人们有无支付能力是要出问题的。显然,如果完全从经济学判断,全球的粮食生产都应减少,更不用说中国的粮食生产应减少;但是从国际粮农组织(FAO)提出“粮食安全”概念来讲,目前全球的粮食生产未必能满足需求。因此,这是非常复杂的问题、不能仅按经济学的原理去解释。
经济发展到今天,从平均消费水平看,粮食市场已经饱和,似乎应该减产。但是平均水平背后掩盖的矛盾非常大。比如说中国,拿城里的4亿人口和农村的8亿多人口比较,两者需求结构的差异非常大。除部分发达地区外,农民的食品支出仍在继续上升,尤其是肉禽蛋鱼这些动物性蛋白食品。
这说明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中,虽然整体上已经进入小康,但由于存在资源分配和收入分配问题,收入差距在扩大,这样的市场就很难对付。生产出来的东西对一部分人来说早已满足了,而没有满足的人却没有相应的支付能力。
现在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两个矛盾交织在一起:一个是农产品的消费者也就是城镇居民,已经进入食品支出比重下降阶段,他们的支出将转移到新兴消费如住房、汽车、旅游、教育之类的行业。另外一个是,城市消费的发展非常快,但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消费基本与农业无关,比如城市高楼、轿车都和农业无关。
所以尽管城镇在快速扩张,城镇居民的消费在继续增长,但对农业的带动作用非常弱,很多农产品的消费不出现负增长就不错了。从这个角度看,农民再努力也没用,因为没有市场,这是个最大的制约。
但这个制约最终不只影响到农民,中国整个经济增长的困难就在这里。按农业的生产能力来说,足以保证4亿城里人吃饱吃好。但问题是有限的城里人对农产品的需求也有限,结果是相当数量的农产品过剩,这对农民来说就意味着收入上不去。
农民收入上不去,又带来另外一个大问题,就是城里人生产出来的东西农民买不起。这样非农产品也没有大的市场,最后就出现了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农产品相对于城镇居民是过剩的,而非农产品相对于农民也是过剩的。这是一个恶性循环:8亿农民生产出来的东西4亿城里人消费不了,所以农产品过剩;而农产品过剩就导致农民收入上不去,因此4亿城里人生产的非农业品农民就买不起,最后是大家的市场都难以扩大。
所以,如果日益明显的收入分配、资源分配矛盾解决不好,第二、三产业和第一产业就相互缺乏所需要的市场环境,各自的发展就会遇到很大的障碍。从这个整体角度分析,我同意“农民增收的途径在农业之外”这个说法。
安全论文篇2
构建安全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摘 要】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课堂安全是学校安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构建安全课堂,提升课堂教育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当今教育工作者必不可少的工作。构建安全课堂可以从创设造安全的课堂环境、营造安全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上来突破。
【关键词】环境 课堂氛围 师生关系 课堂安全 全面发展
课堂安全彰显教育价值,它能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在安全的课堂上学生会有一种稳定的、放松的、愉悦的、积极的、开放的心理环境。学生能够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担心被讥讽、被指责、被批评;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自我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分享,而不感觉到紧张、自卑、孤独;学生感到师生、生生关系和谐,而没有任何沟通交流的心理障碍;学生感觉到时常被尊重、被重视,而没有被伤害、被冷落、被歧视的感觉;学生真切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生命的意义。
一、创设安全的课堂环境,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安全的课堂首需要有安全的环境,包括完善的保障制度、安全的课堂硬件环境等,这些都需要师生共同创设。
1.完善的制度保障
“以人为本”是教育的主旨,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参与课堂学习是学生的权利,也是学生生命在场的体现。这种课堂权益的保障,生命在场的尊重,也是课堂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如:《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义务教育法》、《教育法》等。
2.安全的课堂硬件
课堂硬件包括课堂环境以及课堂设备、用具。课堂硬件的选择建立在正确的课堂观念上,所有课堂硬件应该没有安全隐患,让学生和老师感到安全。
二、营造安全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心理安全是学生身心健康、获得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 课堂安全还必须关注,如何为学生的良好学习和健康成长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安全、愉悦的课堂氛围,保护学生的心理安全。营造安全的课堂氛围,教师要理解和宽容学生各种表现,充分尊重学生,转化自己的角色,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不随意评断学生。教师要摆脱知识本位、社会本位、教师本位等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展现课堂的生命性、生活性和趣味性,让学生真正拥有轻松、活泼、自由的学习体验,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和幸福。
(一)尊重,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首先要转化自己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把课堂的话语权、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思考和情感给予充分的尊重,不仅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得到尽情的流露,而且随时关注了学生生命的发展,激发了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培养了创新的能力。
(二)关注,满足学生心理需求
课堂安全是学生在课堂上一种正常的、自然的心理需求。这种心理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学生才能以愉悦的心境参与学习活动。科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愉悦状态下,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更加强烈,热情与激情更加高涨,思维更加活跃,理解与记忆更加准确。在安全的课堂上学生才敢说、敢疑、敢问、敢写、敢演,这是学生进步的阶梯。
课堂的活力来自学生的动态发展,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中的动态因素,使之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我们应该以真诚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时刻关注学生的独特见解。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标新立异,提出一些教师未曾料及的问题或看法时,教师要能敏锐地捕捉这稍纵即逝的变化,给予积极的支持与鼓励。见机而作,适时地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形成新的教学步骤,使课堂教学有可能更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状态。
(三)欣赏,树立学生的自信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渠道,教师应积极创设设被赏识的课堂氛围,拉近师生之间在思想、情感上的距离,让学生在受到赏识的同时,扬起自信的风帆。老师的赏识,可以是一句真诚的鼓励、一次小小的肯定、一个会心的微笑,还可以是一次温暖的抚摸。当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真诚的关爱,就会获得自我价值感,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能。
欣赏还包含了对学生的宽容、理解与体谅。课堂因学生的出错而变得更加真实,教师还应善待学生的错误。当学生表达出现错误时,教师应肯定学生发言的勇气,肯定其思考的过程,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不责备、不嘲笑学生的观点,淡化错误,并善意地进行纠正或启发引导。为学生创造一种安全温暖的心理场,使出错的学生不自卑、不焦虑、不害怕,春风化雨般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欣赏是照亮学生心灵的阳光,是融化坚冰的暖流,懂得欣赏才能开启学生的心灵之窗,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向上的动力。
(四)公平公正,塑造健全人格
营造安全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具有公平公正的处事原则。还必须具有正义感,能够抵制课堂上由其他学生产生的对学生的各种伤害,包括嘲笑、言语伤害甚至身体伤害,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升华安全课堂。
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课堂师生关系是在教育活动中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和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之间形成的一种极为复杂的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有怎样的师生关系,就会有怎样的课堂师生生命状态。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原动力,对提高课堂效率是十分重要的。当前教师已经不再是传统课堂中的“教主”,而变成了课堂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师生关系是平等与合作,教师的一切行为将成为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学生只有在师生关系融洽、民主和谐的课堂中,才会把老师看作是良师益友,获得充分的安全感,才能形成高涨的自主学习兴趣和进取精神。
课堂安全是课堂高效的基础和条件。安全的课堂能提高课堂的教育教学质量,更能提高人的生命质量。我们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安全课堂,让学生在安全的课堂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获得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祖淑菊.浅谈构建高效课堂中和谐的师生关系[J].中小学教育,2013(11)
[2]和学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M].天津教育出版社
[3]周定平.关于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__(2)
[4]杨亚玲.营造具有心理安全感的课堂环境[J].时代教育,20__(03)
[5]郑小兰.安全教育[M].北京:朝华出版社,20__.9 7-99
安全论文篇3
安全生产是涉及职工生命安全的大事,也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稳定。近年来,从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报道中铁路、煤矿等行业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损失之重,影响之大,频率之高,令人胆战心惊。剖析事故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不难看出一些干部、职工对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着认识上、思想上的误区。我公司是电力施工企业,工程点多、面广,高空作业、交叉作业、焊接作业等高危作业频繁,所以安全生产对于我们这个高风险行业来说,其意义更加重要。结合工程施工安全工作实际,强化各级安全生产责任、提高全员安全生产意识和技能、执行落实好各项规章制度和消除思想认识上的误区无疑是实现安全生产“有序可控”良好局面的有效办法。
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犹如履薄冰,来不得半点疏忽和***。作为安全管理者或单位安全第一责任人首先要消除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的误区。一是对安全设施的认识误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施工现场安全设施和劳动保护用品也呈现高、精、尖技术,并被广泛运用到生产实践中。由此个别从事安全管理人员或干部就出现盲目乐观思想,认为只要投入这些“精良装备”今后不会再发生安全大问题了,工作中也不注重抓小防大了,这种***思想很可能会导致事故的发生;二是对职工培训的认识误区。主要是我公司是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已连续实现安全生产六千多天,大多职工也从事施工生产多年或干过很多个工程,觉得没有再加大培训力度的必要了;再之是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少,甲方、业主一味追求工期进度,没有时间、力量和精力来深入搞培训;另外新进职工绝大多数是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已在公司接受过培训部门的安全培训,于是就降低了三级教育网络的培训标准。由于领导重视程度和培训力度不够以及流于形式的状况,而事故恰恰最容易发生在对业务知识生疏、现场安全施工经验少的职工身上。所以,抓紧对职工劳动安全生产的教育,也是有效防止安全事故发生的保障;三是个别安全管理人员或干部思想上的认识误区。执行制度必严、违反制度必究,对待安全生产工作我们都知道“严是爱、松是害”,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个别安全管理人员或干部干部对安全管理存在着“三怕”思想:对上怕担责任,对下怕得罪人,对工作怕吃苦受累,造成形式主义、好人主义、官僚主义的严重局面,导致在执行和落实当中出现“缺位”现象。
管理能出效益,安全亦出效益,安全生产是涉及职工生命安全的大事,也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稳定。安全生产需要多管齐下警钟长鸣。
一是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再先进的安全设施和机器也要靠人去操作、去控制、去维修,其科技含量愈高,对人的素质要求也愈高。因此,安全生产必须以人为本,没有一支恪尽职守、技术过硬的职工队伍,安全生产就没有最基本的保障。
提高人的素质,首先是提高思想素质。把公司“做精做强”创建一流电力施工企业需要高素质的干部职工队伍,保持良好的安全生产局面同样需要培养过硬的职工队伍。以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是切实提高职工***治思想水平的根本途径。所以,我们应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宣传搞好安全生产的紧迫性、重要性,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站在“三个代表”和确保职工生命安全的高度来对待安全工作;除了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外,还要不断增强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从根本上调动职工保证安全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把本单位、本部门的安全生产抓好抓实。其次是提高业务素质。对职工队伍的业务培训,除了正常情况下应知应会、必知必会的内容外,更要加大对非正常情况下的应变能力教育和演练。针对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现状,进行超前性、前瞻性的培训,提高事故的防范能力。
二是增强干部的责任感和危机意识。实践证明:安全好不好,关键在领导。为落实“谁施工、谁负责”的责任机制,扭转一些干部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和不务实现象,就要进行严格的考核,变结果考核为过程考核,形成动态考核评价机制。同时要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明确不同层次考核的对象、内容、程序,并结合职工群众评议、考核等办法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一体化考核。对未完成定量考核任务或发生安全问题的,要有相应的处罚制度,以此增强干部的危机感、责任感,促进逐级负责制的落实,实现从“要我抓安全”到“我要抓安全”的转变。
三是积极探索安全管理机制,不断创新安全管理模式。根据工程安全生产形势和实际,各项管理方式、手段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摸索与之适应的管理机制和有效办法。首先要夯实安全基础,坚持预防为主,严查违章违纪。把重点放在杜绝违章违纪上,着力点放在预防上,从源头查堵漏洞。更关键的是要建立起能够保证安全生产的体制与机制;其次要坚持逐级负责制,落实领导责任。要科学地界定逐级负责制,把领导负责、分层负责、岗位负责和专业技术负责区分开,使其职责明确,各负其责,确保落实;另外还要提高认识,正确对待安全天数。安全天数是衡量一个单位安全形势的一个因素,安全天数长,并不能说明问题少,关键要警钟长鸣,常抓不懈。
四是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和内容丰富的安全活动,努力营造良好安全文化氛围,共同构筑安全大堤。结合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落实“一法三卡”工作,大力开展好各项以安全生产为主题的安全竞赛活动,如“职工安全生产知识竞赛”、“职工安全技能比武”、“提合理化建议”和“推行班组安全生产自主管理”等。同时持之以恒地坚持安全生产好的做法和办法,如班前(后)站班会、施工“三交、三查”等,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利用各种载体和形式把安全生产 工作做好、做实、作出新成效。
五是坚持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八到位”。即:安全生产认识到位、安全措施到位、安全生产技术交底到位、安全生产职责到位、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到位、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到位、安全生产资金到位、安全生产检查、整改、落实到位。
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不断探索、巩固和创新,努力走出一条适应工程施工安全、操作性强的管理路子,时刻保持良好的、稳定的安全生产局面,做到筑牢防线、长抓不懈、警钟长鸣,为公司安全生产长周期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