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论,中国虽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但在酒文化的提出与研究上相较某些国家滞后。古史中关于酒源流的记载可以追溯到传说时代(英雄时代)。《战国策·魏策》说:“昔者,帝女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由此看来仪狄是第一个造出酒来的人。但无论仪狄造酒、杜康造酒和黄帝造酒都只是一种传说。酒的出现应该以一定的农业生产水平为基础。只有社会生产水平推进到一定的高度,酿酒的事才会发生。考古学家们通过对仰韶文化时期,马家窑类型遗址出土物的分析,对这种观点做了印证。
关于酒文化,美国的德怀特·比·哈斯曾编辑过一部《世界酒与文化手册》(美国格林活德出版公司,1995年),他是一位对酒文化研究颇深的博士。他在给《中华民族酒文化》一书作序时这样写道:“在世界范围内,它(酒)对历史、经济、***治和社会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力。它和文化的其他方面是如此密切相关,所以有时我称它为文化的窗口。”
把酒从饮食文化中分离出来,定位为社会生活中一种独特文化的,是当代经济学家于光远。1987年初,来自国内不同行业的学者与企业家们在深圳召开了一场“中国酒文化研讨会”,会后出版了《中国酒文化研究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1987年11月),其中一篇文章引用了于光远先生的一段话:“广义的文化,包括酒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的程度上对我国的经济建设以及人民生活有影响。”
酒是人类物质文明的产物,它甚至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农业与手工业分离的标志之一。恩格斯在谈到人类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时,就列举过葡萄酒。但酒同时又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缔造者,人类的“酒行为”和“酒心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我们日常所说的酒文化是一种综合性文化。它的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不是简单的几句诗词,或几段词藻华美的文字所能概括的。
因此,认识酒文化,正确给酒文化定位目前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某种意义上,在贵州,酒文化先于许多其他文化内容出现于我们的生活。
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永久“落户”贵州。回顾首届酒博会的成功,期盼第二届酒博会再续辉煌,有着数千年酿酒历史与深厚酒文化积淀的贵州各族群众,岂可不为之激动?将酿酒产业打造成贵州的支柱产业这一昔日的向往,如今正扎扎实实地被付诸于行动,展现出领导者的关注点,早已摆脱了传统的视野,对黔酒发展的前景有了新的思考与谋划。
贵州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百花园。除汉族外,有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白、回、壮、蒙古、畲、瑶、毛南、仫佬、满、羌17个世居少数民族,各民族在贵州高原以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分布,世代和谐共处,为酒文化的诞生构建出良好的社会生态,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文化遗存。1994年在仁怀云仙洞发现了大量商周时期的洞穴遗物,其中有诸多的石器和陶器,经研究属于古濮人在当地开荒辟草的工具与生活用具。其后,包括汉族在内的其他各民族陆续迁入居往。生活在贵州的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酒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
贵州民族文化的纷彩异呈,形成了酒在贵州文化中的特殊地位。黔诗中咏酒诗不胜其数,赞颂各类酒品的都有。太平天国时期翼王石达开率部经贵州黔西北一带,受当地少数民族热情款待,豪饮之后,曾即席赋诗一首:“千颗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也低头。五岳抱住擎天柱,吸尽黄河水倒流”。这种装在瓮中吸饮的美酒,当属该地区少数民族自酿的“咂酒”一类。在各类咏酒诗中,咏黔北酒的诗歌尤多。仅茅台酒的诗歌便有若干首长盛不衰,至今都还常为人道。其中如:清中叶学者张国华的两首《竹枝词》:其一曰:“一座茅台旧有村,糟邱无数结为邻。使君休怨曲生醉,利锁名缰更醉人。”另一首吟:“于今好酒在茅台,滇黔川湘客到来。贩去千里市上卖,谁不称奇亦罕哉。”再如陈熙晋的《茅台村》诗云:“村店人声沸,茅台一宿过。家唯储酒卖,船只载盐多。矗矗青杠树,潺潺赤水河。明朝具舟楫,孤梦已烟波。”诸如此类的诗,世人或许尚有许多未曾发现。
古今中外的酒文化都是文化类别中非常复杂的文化。它既是生产力发展的一种标志,又有着自身的文化属性。由于我们生活的地球有着千变万化的地形地貌,有着千差万别的气候条件,生活着数以百计的民族,不同地区的酒文化不可避免地都会打上自身的文化烙印。但历史上的贵州是中国酒文化的摇篮,这一点却是无庸置疑的。
有充足的理由认为:中国(国际)酒类博览会的最佳举办地在贵州,贵州举全省之力开好每届中国(国际)酒类博览会更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这样的博览会不仅能对中国的白酒产业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也有助于宣传和推广黔酒,推动贵州酿酒产业的发展,提升贵州的经济实力。时任省长赵克志在全省白酒产业发展大会上,曾将发展贵州的白酒产业提到“工业强省”的高度,明确指出:抓工业必须抓白酒,实施“工业强省”战略首先要加快白酒产业发展。
在发展酒产业与酒文化方面,贵州人是充满信心的。早在2011年6月的全省白酒产业发展大会上,黔酒人就豪迈地喊出了加快把茅台酒打造成“世界蒸馏酒第一品牌”、把茅台镇打造成“中国国酒之心”、把仁怀市打造成“中国国酒文化之都”的响亮口号。
但我们在发展白酒产业,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却也不能不正视当前贵州酿酒行业的某些现状,深入思考一下贵州白酒产业的优势与不足。
就目前贵州白酒业的情况来看,下述几个问题有必要加以正视。
其一,白酒业的群雄竞起既是产业兴旺的表现,值得欣喜,但长此以往,却易导致省内同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笔者曾在与茅台镇有关人士交谈时获悉,仅茅台一镇,酿造加上销售白酒的厂(店)家,便数以千计。虽说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正常现象,是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推力,但厂际之间、营销商之间,出于维护知识产权、确保市场份额,必然会形成技术与信息的相互封锁。站在黔酒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的角度,这未必是一件好事。
其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酿酒企业,尤其那些只着眼于淘金赢利的新办企业,往往容易陷入短视,不惜借助于老企业的技术,挖取老企业的人才,完全不重视企业文化,不愿对酒文化进行哪怕浅层次的了解,更无从谈到研究。如此经营下去,贵州的白酒业极可能形成一种头重脚轻的局面。一旦没有文化的支撑,黔酒的根基将会受到动摇,进而导致今天声名远播的黔酒地位的下降。类似的事例我们在上世纪90年代已屡见不鲜,某些依托历史文化名人社会影响打造出来的品牌酒,某些以奇特酒名激发消费者购买欲的名酒,一段时期虽然成为白酒市场的弄潮儿,狠狠赚了一笔,但在当今市场上却早已难觅它们的踪影。历史的教训总是如此深刻,但往往也最易被人忽视。
再者,对于有着悠久酿酒历史与深厚酒文化积淀的贵州,究竟需要走一条什么样的白酒产业发展之路?这是一项紧迫并值得认真加以研讨的课题。目前的发展势头对贵州经济的发展无疑是有利的,这一过程,也是传统酿酒产业重获新生、走向更加兴旺的必经阶段。但诚如***一再强调的,走在现代化道路上的中国,必需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整合贵州白酒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生产能力与技术力量,仍然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关键。
借酒博会的东风,促贵州酒业的发展,这正是我们倾全力办好第二届中国(贵州)国际酒博会的主要动因。黔酒的文化基础是坚实的,国际酒类博览会在贵阳的连续举办,必将给黔酒文化的研究与黔酒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作者系历史学研究员 责任编辑/黄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