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简介
蔡榕硕,理学博士,研究员,从事海洋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1987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大气科学五年制本科专业,之后于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至今。其间,在日本、德国等地作为访问学者从事海洋气象观测、大气模式等学习和研究,并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并获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1年10月,在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破格晋升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2005年7月,任国家海洋局海洋大化学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副主任。2010年6月,入选联合国***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主要作者召集人之一。
近年来,主要致力于全球变化区域响应与对策研究,研究领域包括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变化、气候变化和海洋环境的影响研究与评估,特别是中国近海及邻近海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对中国气候的反馈、气候变化对海洋环境生态的影响研究与评估等,并在国内外积极开展了学术交流与合作。
水天世界,烟波浩渺。我们赞叹它的壮观景象,却并不知它神秘莫测的生命动力。
600多年前,世界航海第一人郑和曾言:“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洋……”。回首人类发展的近代史,正是一部蓝色文明史,一幅从陆地走向海洋、从蔚蓝走向深蓝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正在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在这个进程里,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无疑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在这片沃土上,有一个人已默默耕耘了20多年,在累累的硕果中依然淡然执著地前行着,不断给祖国带来新的光荣与骄傲,他就是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联合博士生导师蔡榕硕。
远见卓识――海洋环境保护
我国沿海地区是人口密集和经济发达的地区,约占全国13%的陆地面积,承载了全国40%以上的人口,产生了约70%的国民生产总值。我国近海陆架有非常丰富的生境和物种多样性,是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陆架海之一,因而成为我国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背景下,近几十年来我国近海的海洋生物生态有明显变化,大面积赤潮等生态灾害不断出现,海洋渔业生物资源衰退严重,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已受到影响,并威胁到我国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有关气候变化对我国近海生态系统的影响的认识还十分匮乏。
在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国家“908”专项)的支持下,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主持并联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等单位开展了“气候变化对中国近海海洋生态系统的作用”项目的研究。
2011年,作为第一完成人,蔡榕硕教授获得了该年度海洋创新成果奖一等奖。“气候变化对中国近海海洋生态系统的作用”项目主要是从大气和海洋学科交叉的角度出发,以我国近海若干典型海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亚洲一太平洋地区海洋一大气系统的变化为切入点,采用了气候动力学、大气物理与化学、海洋水文、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和海洋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应用了多种数据资料,如现场调查资料、再分析资料和卫星遥感数据,以及现代数理统计诊断分析、数据同化和再分析、海洋生态动力学数值模式等多种方法,较为系统地开展了气候变化对我国近海若干典型海域特别是台湾海峡及邻近海域海洋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和评估,提出了我国近海若干典型海域生态系统的气候变化适应性对策措施。他近年的部分成果包含有以下方面:
应用观测资料的研究显示,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由东亚季风持续减弱引起的中国近海海面风应力变弱与北太平洋西边界流黑潮经向输运的持续增强,是导致我国近海区域尤其是从长江口到台湾海峡南部附近海域海表温度持续上升的重要原因。
通过采用统计诊断方法分析发现,自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迄今,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上升,引起了热带大气环流和东亚季风气候异常,大气环流异常通过遥相关不仅影响我国华北地区气候,而且影响我国近海特别是东海近岸环境,并引起海洋生态异常。
通过综合观测资料的分析与前人成果,蔡榕硕教授研究了全球与东亚大气环流和中国近海环境的年代际变异,提出了东亚气候异常影响中国近岸海域并引起赤潮生态频繁发生的概念性模型影响,揭示了全球变暖背景下海温上升对中国近海生物地理分布和物种组成变化的重要影响。
应用观测资料与数值模式研究发现,近30年来东中国海及邻近海域的热力异常通过影响东亚大气环流成为导致中国大陆东部夏季年际气候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指出1970年代以来,发生在热带中部太平洋的伪厄尔尼诺现象引起的海洋大气异常现象对中国近海及邻近海域的海温及我国的气候有独特的影响。
在我国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他参与评估了气候变化对中国近海区域环境生态的影响:在开展中的联合国IPCC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主持了气候变化对全球主要区域海洋环境生态的影响、脆弱性和适应性的评估,获得了若干有关气候变化对海洋影响的新认识。
交流合作――连接世界的黏合剂
2005年,在国家海洋局海洋大气化学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的支持下,蔡榕硕教授成立了全球变化区域响应与对策研究课题组,在国内较早且较为系统地开展了气候变化对中国近海若干典型区域海洋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并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国家海洋局科研专项、海洋与气象公益性行业项目、中央科研院所基本业务费等科研项目的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气候变化与海洋环境的研究,包括国家“908”专项项目“气候变化对中国近海海洋生态系统的作用”、国家海洋局科研专项“我国沿海及近海区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对策”、国家“973”计划项目“全球变暖背景下东亚能量和水分循环变异及其对我国极端气候的影响”、公益性行业项目“西太平洋暖池与近海对东亚季节一年际气候异常的影响”、“中国海平面变化预测及海岸带脆弱性风险评估技术与应用”等项目。所取得的一系列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得到关注,并在国内外的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
通过上述的科研工作,他领导的课题组对有关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近海区域的海洋气候及相关环境生态取得了一定的认识,相关科研成果在我国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工作中得到应用。自2010年10月,蔡榕硕教授开始参与联合国IPCC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工作,在第二工作组中主持了有关气候变化对全球海洋主要区域的影响评估,该成果将在2014年为国际社会提供有关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对全球海洋主要区域影响的认识。然而值得指出的是,有关气候变化对全球海洋和我国近海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认识还存在较大空白,仍需要国际社会和国家有关部门加大投入,深入调查研究人类社会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对海洋影响的对策措施,以提高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能力。
蔡榕硕教授在有关全球变化中国近海区域响应与对策研究中已取得了初步的科学价值和应用效益,尤其是他领导的课题组近年来在研究中采用了海洋、大气和生态等多学科交叉,以及现代数理统计诊断分析、动力学理论分析、数值模式等多种方法,较为深入地研究和评估了中国近海区域海洋环境与生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取得了许多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今后将继续在上级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为我国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贡献应有的力量。
近年来,他应邀参加了在中国、韩国、日本、德国、俄罗斯、美国等地举办的亚洲季风国际学术研讨会、东亚国际气候研讨会、北太平洋海洋科学组织年度学术大会、德国一中国气候变化与环境可持续研讨会、海洋酸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及联合国IPCC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主要作者会议。在国内外的学术会议上多次作了口头学术报告。而在参与联合国IPCC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工作期间,与国外科学家深入合作,开展了有关气候变化对世界大洋环境和生态影响的评估。
海,开启了他的梦;爱,是他前行的动力:梦,扬起他远航的帆。在蔡榕硕教授的生命中,“振兴中国海洋事业”是他毕生的信念和永恒的追求。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蔡榕硕:为了这片“蓝色国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