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关于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籍贯问题,一直在学术界饱有争议。在《四库全书》收录的《中论原序》上记载徐干乃是北海剧人,但是存世至今的徐干墓地却在潍坊寒亭区的一个偏荒小村。这是为何呢?徐干作为世之君子,怀文抱质,不耽世荣,必然也是忠孝之子,恋故之儒。因而本文从徐干墓入手,结合文献记载,推考徐干祖籍本是下密县人,今寒亭东部的徐干墓附近。
关键词 徐干墓;避乱;剧地;寒亭
徐干,字伟长,建安七子之一。生于汉灵帝建宁三年,公元170年,卒于汉献帝建安23年,公元218年。徐干弱冠之前,即已博览群书,精通五经。又淡泊明志,不慕权贵。当时州郡牧守,“礼命踌躇,连武欲致之”。他一概拒绝,潜身陋巷。史称其“清玄体道,六行修备,聪识洽闻,操翰成章,轻官忽禄,不耽世荣”(《三国志・魏书・徐干传》)建安中期,曹操一统北方,特加征聘于干,其不得已,“遂力疾应命”,官司空***师祭酒掾属,后为五官将文学。不久,以病去职,“潜心穷巷,颐志保真”。虽生活艰苦,“并日而食”,但自享其乐。公元196年,曹操征辟徐干为上艾长(今山西阳泉平定县),借病不就。魏文帝曹丕称其“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与元成令吴质书》),他的赋“时有齐气,虽张(衡)、蔡(邕)不过也”(《典论・论文》)。其著有《玄猿》、《漏卮》、《团扇》、《橘赋》等,已佚。但徐干著成《中论》一书,“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后世”(《典论・论文》)。[1]
流传于今有关徐干的文献资料相对较少,至今学术界对其的出生地点也颇有争议。在《中国历代文人生卒年考》中,徐干的籍贯尚为空白。现结合徐干墓地及其生平来阐述我的观点。
一、徐干墓
宋代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记载:徐坟,在(潍州)州五十一里,俗呼为“博士冢”;《魏志》曰,“徐,北海人,卒葬于此。”元代地方志《齐乘》记载:徐干墓,潍州东五十里,俗呼为博士冢。建安七子,《魏志》云北海人,卒葬此。今天的徐干墓位于潍坊市寒亭区朱里镇会泉村。
《太平寰宇记》成书于宋太宗赵炅太平兴国年间(976~983)。乾德三年(965年),升北海县为潍州,又增昌乐县,潍州辖北海、昌邑、昌乐三县,北海为其治所[2],北海即今潍坊市潍城区西关。考虑到宋代与现代长度测量制度差异,结合今天的单位制换算,潍城区西关距徐干墓所在地会泉村的距离,基本接近宋代的五十一里。于此可见,现今位于潍坊寒亭的徐干墓,与历史资料记载是符合的。
现徐干墓位于潍坊市寒亭区朱里镇会泉村东南五百米,时期被铲平。今存潍县县志局民国二十一年四月立“汉徐干墓”碑一块。乾隆时期的《潍县县志》记载了徐干墓位于潍县东门东北三十里,也与今天的干墓位置吻合。“昔年(217年)疾***,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 [3]徐干在那场大瘟***死后,为何会葬在寒亭会泉村呢?按照中国的传统,人在去世后理当“叶落归根”,回到自己的老家安葬。汉代丧礼,服役百姓要回家办理丧事,官吏则有所谓“归宁”之说。[4]基于此,我们便可猜测徐干的老家应该就是寒亭区,而非寿光或昌乐。
二、徐干少年移剧
在徐干《中论・序》中记载“徐干,北海剧人”。关于这个剧地,有人将其视为今山东昌乐(《山东古代思想家》),还有人视其为今山东寿光(《中国文学家词典》)。历史上的剧县其实有两个,一为寿光剧地,一为昌乐剧地。寿光剧县,其设置于西汉汉文帝前元十六年(前164年),即今寿光县南郊纪台村,一直到元始二年(2年),该剧县一直作为川国的治所,但此时北海郡的治所在营陵。东汉建武二十八年(52年),该剧县才设为北海治所。到永和五年(140年),北海郡此时已改称为北海国,治所在剧县。此时的北海国,管辖面积较以往都大,西至临淄东,东到莱阳,南到诸城,北接渤海。[5]因而作为此时的治所剧,其面积也必然会大有增加,往东南方向延伸出部分远达今昌乐。因而,我们所争议的两个剧县应该是同指一地。据《郑玄传》记载,郑玄死后初葬剧东,也就是今天的青州郑母镇,而郑玄与徐干同一时代,此处的剧地应该就是《后汉书》中有关徐干记载的北海剧,即今潍坊青州。为何资料记载徐干是青州人,但死后却葬在百里之外的寒亭呢?笔者认为,徐干出生于下密县(今寒亭区东部),少年时期因避乱而举家西迁剧地(今青州),中年离开官场,潜身治学又回到了故里,死后便葬在了自己的祖辈身边。在徐干的《中论原序》中有记载:(徐干)其先业以清亮臧否为家,世济其美不损其德,至君之身十世矣。东汉三国时代,盛行人物品题之风,也就是评议之风。主要有“公议”和“天下名士评议”两种形式。公议主要由若干威望士大夫等达成相近的看法,这在乡***、县城、郡国、京城等都有。[6] 徐干先祖在当时“清亮臧否为家”,必然是具有一定威望。世代以评议为业,如果是生活在北海郡中心剧县,那么后世应该留下相关记载资料。东汉时期的北海郡,也生活有一批天下名士。例如,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北海相杜密至高密县见乡佐郑玄。(《郑玄传》)但后世所有有关北海国的文献资料中,对于当地这类名士臧否清议的记载,没有发现徐氏的人名。于此,我们基本断定,徐干的十辈先祖评议,应该是发生于乡***之间,也就是在属于下密县的乡中。而据考古学证实,下密县的治所在今昌邑围子镇,其距离徐干墓仅有几公里之遥。但是,祖籍下密县的徐干,为何会被时人称作剧人呢?这与当时社会***有关。徐干一家,应是躲避战乱移住剧地。
“年十四,始读五经,发愤忘食。下惟专思以夜继日。父恐其得疾,常禁止之。”(《中论序》)徐干生于建宁三年(170年),十四岁的时候正是汉灵帝中平元年,即公元184年。在这年2月,爆发了太平道首领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七州二十八郡同时俱发”,“天下响应,京师震动”。[7] 北海作为青州的大郡,必然不能幸免。徐干全家于是在这年迁到了北海治所剧县,以求躲乱。也就是在这一年,徐干开始正式接受到了官学教育,开始学习五经,并非常刻苦。干为司空***谋祭酒掾属,五官将文学。[8] 根据有关考证,学术界认为徐干接受曹操的邀请,正式任职是在建安十年,即公元205年。[9]此时的徐干已35岁,创作的诗赋已名扬一方。在此之前,“州郡牧守,礼命踌躇,连武欲致之”(《中论序》),皆以疾不就。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十二月,曹操入平原,略定诸县。建安十年(公元205年)五月,杀袁谭于南皮(今河北),于是冀、青二州郡县皆为曹操所有。[10] 曹操占据青州之后,听闻徐干的博学美名,因而“特旌命之”,“遂力疾应命,从戍征行,历载五六”。(《中论序》)徐干在剧地度过了青年的大部分时光,“此时灵帝之末年也,国典毁废,冠族子弟结***权门交援,竞相尚爵号。”(《中论原序》)这是作为北海国治所剧县的真实写照。徐干是从剧县到曹操帐下的,故而别人都将他视作剧县人,徐干也不予否认。
综上所述,徐干乃是今潍坊寒亭人。
注释:
[1]山东古代作家名人传[M].济南出版社,1989.
[2]宋史・地理志(卷八十五・志第三十八)[M].中华书局,1976.
[3]出自曹丕《与吴质书》,然另据《中论序》记载,徐干卒于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时年48岁,由此推断其出生于建宁三年(170年),并在建安二十二年瘟***中染疾,于建安二十三年二月去世。
[4]张忠炜.秦汉史十二讲[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178.
[5]参考《中国历史地***册》之东汉青徐[M].中华地***学社出版社,1974.
[6][7]罗开玉.二十五史新编:三国志[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236,3.
[8]郑天挺.三国志选[M].中华书局,1962:114
[9]张振龙.建安文人的文学品评与文学观念的相互影响[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出版社),2004(3).
[10]马植杰.三国史[M].人民出版社,1993:53.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建安七子”之徐干籍贯推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