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134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13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类型,TIA发展为脑梗死的风险较高,为脑梗死的预警信号,临床上应将TIA作为神经内科急症进行处理,并开始正规的二级预防。本临床研究运用ABCD2评分法对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随访分析,探讨其短期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事件的价值。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类型,TIA发展为脑梗死的风险较高,为脑梗死的预警信号,临床上应将TIA作为神经内科急症进行处理,并开始正规的二级预防。本临床研究运用ABCD2评分法对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随访分析,探讨其短期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事件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资料与方法
2006年3月~2010年12月收治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120例,男80例,女40例;年龄49~80岁,平均68±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1]。TIA发作时符合以下标准:①突然发作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在24小时内完全消失,无后遗症,且排除其他血管因素;②头颅CT和(或)MRI检查证实无出血、占位及可以解释临床症状的其他病灶。排除标准:①神经功能缺失持续时间>24小时不能完全缓解;②头颅CT和(或)MRI证实为颅内出血、感染、占位等。TIA发作时主要临床表现:单侧肢体乏力50例,单肢乏力10例,失语20例,肢体乏力合并失语40例,偏侧肢体麻木15例,少数患者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症状持续时间5~90分钟,所有患者在确诊为TIA后常规给予抗血小板***。
2006年3月~2010年12月收治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120例,男80例,女40例;年龄49~80岁,平均68±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1]。TIA发作时符合以下标准:①突然发作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在24小时内完全消失,无后遗症,且排除其他血管因素;②头颅CT和(或)MRI检查证实无出血、占位及可以解释临床症状的其他病灶。排除标准:①神经功能缺失持续时间>24小时不能完全缓解;②头颅CT和(或)MRI证实为颅内出血、感染、占位等。TIA发作时主要临床表现:单侧肢体乏力50例,单肢乏力10例,失语20例,肢体乏力合并失语40例,偏侧肢体麻木15例,少数患者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症状持续时间5~90分钟,所有患者在确诊为TIA后常规给予抗血小板***。
方法:ABCD2评分及危险程度分组[2]:①年龄≥60岁(1分);②TIA发作后的首次血压,收缩压≥140mmHg(1分)或舒张压≥90mmHg(1分);③偏侧肢体无力(2分),失语(1分),单肢无力(1分),偏侧肢体麻木(1分);④TIA症状持续时间≥60分钟(2分),≤60分钟(1分);⑤糖尿病(1分)。总分7分。评分0~3分为低度危险组,4~5分为中度危险组,6~7分为高度危险组。影像学资料均为住院期间的影像资料,其中109例行头颅CT检查,11例行MRI检查。本组全部患者就诊时即进行ABCD2评分。
方法:ABCD2评分及危险程度分组[2]:①年龄≥60岁(1分);②TIA发作后的首次血压,收缩压≥140mmHg(1分)或舒张压≥90mmHg(1分);③偏侧肢体无力(2分),失语(1分),单肢无力(1分),偏侧肢体麻木(1分);④TIA症状持续时间≥60分钟(2分),≤60分钟(1分);⑤糖尿病(1分)。总分7分。评分0~3分为低度危险组,4~5分为中度危险组,6~7分为高度危险组。影像学资料均为住院期间的影像资料,其中109例行头颅CT检查,11例行MRI检查。本组全部患者就诊时即进行ABCD2评分。
终点事件观察时间:所有患者终点事件为脑梗死发生,以TIA后第7天、第28天为观察点。
终点事件观察时间:所有患者终点事件为脑梗死发生,以TIA后第7天、第28天为观察点。
脑梗死的评估:符合1996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
脑梗死的评估:符合1996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
统计学处理:采用SAS 6.12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统计学处理:采用SAS 6.12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结 果
结 果
120例TIA患者中,7天内进展为脑梗死29例(24.17%),死亡1例(0.83%);28天发生脑梗死36例(30%),死亡3例(2.5%),TIA患者不同ABCD2评分值脑梗死的发生率的比较,见表1。
120例TIA患者中,7天内进展为脑梗死29例(24.17%),死亡1例(0.83%);28天发生脑梗死36例(30%),死亡3例(2.5%),TIA患者不同ABCD2评分值脑梗死的发生率的比较,见表1。
讨 论
讨 论
TIA的概念自1965年提出至今已46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医生对TIA的认识更加理性,从关注症状持续时间科学的转到了有否组织学损伤。2009年6月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发表科学声明,建议将TIA定义修订为“由脑、脊髓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且无急性脑梗死的证据[3]”。与2002年TIA工作组提出的TIA新概念不同,本次修订的TIA新定义不仅从缺血损伤部位上增加了脊髓,而且取消了症状持续时间的限制,强调是否存在梗死才是区别TIA与脑卒中的根本所在。2007年Johnstion等将加利福尼亚评分法和ABCD评分法合并,提出了ABCD2评分法,并将TIA患者危险程度按ABCD2评分进行量化分级,从而提高了对TIA患者风险评估的价值。
TIA的概念自1965年提出至今已46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医生对TIA的认识更加理性,从关注症状持续时间科学的转到了有否组织学损伤。2009年6月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发表科学声明,建议将TIA定义修订为“由脑、脊髓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且无急性脑梗死的证据[3]”。与2002年TIA工作组提出的TIA新概念不同,本次修订的TIA新定义不仅从缺血损伤部位上增加了脊髓,而且取消了症状持续时间的限制,强调是否存在梗死才是区别TIA与脑卒中的根本所在。2007年Johnstion等将加利福尼亚评分法和ABCD评分法合并,提出了ABCD2评分法,并将TIA患者危险程度按ABCD2评分进行量化分级,从而提高了对TIA患者风险评估的价值。
TIA患者的转归有3种可能,1/3患者将发生脑梗死,1/3患者反复发生TIA,1/3患者不再出现临床症状。同时TIA患者发病7天脑梗死发生率8%~10.5%[4],而本组TIA后7天内脑梗死的发生人数29例(24.17%),与国外文献报道相比明显增高,其原因可能是到医院就诊并收住入院的患者多数为频繁发作的TIA患者,更多的发作次数较少的轻症患者没到医院就诊或住院***。
TIA患者的转归有3种可能,1/3患者将发生脑梗死,1/3患者反复发生TIA,1/3患者不再出现临床症状。同时TIA患者发病7天脑梗死发生率8%~10.5%[4],而本组TIA后7天内脑梗死的发生人数29例(24.17%),与国外文献报道相比明显增高,其原因可能是到医院就诊并收住入院的患者多数为频繁发作的TIA患者,更多的发作次数较少的轻症患者没到医院就诊或住院***。
ABCD2评分旨在筛选TIA后高危人群用以指导临床防治。本组临床观察表明,低危组与高危组间数据统计有明显差异,说明ABCD2评分对TIA预后的评估具有一定临床意义。评分多者TIA后7天内、28天发生脑梗死的可能性增大。
ABCD2评分旨在筛选TIA后高危人群用以指导临床防治。本组临床观察表明,低危组与高危组间数据统计有明显差异,说明ABCD2评分对TIA预后的评估具有一定临床意义。评分多者TIA后7天内、28天发生脑梗死的可能性增大。
ABCD2评分与TIA危险因素:大量循证医学数据表明,TIA后卒中发生率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相关。2007年报告TIA中高血压病史占半数以上,其次是糖尿病。且TIA后急性缺血性卒中以及全因死亡的危险性也增大,因此在临床***上应该对危险因素和病因进行有效的管理。按照ABCD2表的设计,包括年龄≥60岁,高血压和糖尿病在内的危险因素都集中在中高危组,因此两组间危险因素比较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但无实际意义。本研究中-高危组危险因素集中且TIA后脑梗死的发生率高于低危组,说明ABCD2评分较为广泛的涵盖了TIA的危险因素,客观反映了TIA后发生脑梗死的危险程度,因而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ABCD2评分与TIA危险因素:大量循证医学数据表明,TIA后卒中发生率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相关。2007年报告TIA中高血压病史占半数以上,其次是糖尿病。且TIA后急性缺血性卒中以及全因死亡的危险性也增大,因此在临床***上应该对危险因素和病因进行有效的管理。按照ABCD2表的设计,包括年龄≥60岁,高血压和糖尿病在内的危险因素都集中在中高危组,因此两组间危险因素比较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但无实际意义。本研究中-高危组危险因素集中且TIA后脑梗死的发生率高于低危组,说明ABCD2评分较为广泛的涵盖了TIA的危险因素,客观反映了TIA后发生脑梗死的危险程度,因而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ABCD2评分法的缺陷:尽管在ABCD2评分系统中增加了糖尿病的评分项,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ABCD2评分的敏感度,尤其对TIA患者7天内的卒中预测。但由于其未从TIA病因上进行评估,显然存在一定的缺陷。目前TIA的病因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血液动力学学说和微栓塞学说[5],后者包括心源性和动脉源性栓塞。患者若既往存在脑血管狭窄、高脂血症和冠心病等病史,将在一定程度上对TIA患者预后评估的准确性产生偏倚。
ABCD2评分法的缺陷:尽管在ABCD2评分系统中增加了糖尿病的评分项,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ABCD2评分的敏感度,尤其对TIA患者7天内的卒中预测。但由于其未从TIA病因上进行评估,显然存在一定的缺陷。目前TIA的病因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血液动力学学说和微栓塞学说[5],后者包括心源性和动脉源性栓塞。患者若既往存在脑血管狭窄、高脂血症和冠心病等病史,将在一定程度上对TIA患者预后评估的准确性产生偏倚。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279.
1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279.
2 Johnstion SC,et al.Validation and refinement of scores to predict very early storke risk after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lancet,2007,369:283-292.
2 Johnstion SC,et al.Validation and refinement of scores to predict very early storke risk after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lancet,2007,369:283-292.
3 Easton JD,et al.Definition and evoluation of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Stroke,2009,40:2276-2293.
3 Easton JD,et al.Definition and evoluation of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Stroke,2009,40:2276-2293.
4 陈金波,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ABCD评分法的临床应用.医师论坛,2010,1(4):19-21.
4 陈金波,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ABCD评分法的临床应用.医师论坛,2010,1(4):19-21.
5 孔晶晶.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颅内外血管病变的相关性.中华神经科杂志,2008,41:254-257.
5 孔晶晶.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颅内外血管病变的相关性.中华神经科杂志,2008,41:254-257.
存入我的阅览室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ABCD2评分法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