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中国大陆地区六朝士族研究概观

门阀士族的形成、发展及其衰落是中国中古时期特有的历史现象。汉唐之间,士族成为这一时期社会的统治力量,对于六朝士族的认识和研究直接关系到对整个魏晋南北朝历史的理解和把握,长期以来,士族问题的研究一直是魏晋南北朝领域一门古老而又常新的“显学”。

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士族”有着多方面的历史内涵:***治上的累世贵显,经济上的劳动占有,以及文化上的家学世传,是几个最基本的衡量界标。缺乏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不能构成完整意义上的“士族”。魏晋间南北朝时期的地方大族,一是以强宗豪族为核心的地方武装集团,即堡坞主,永嘉之乱后,这种地方武装在北方普遍建立;二是具有高度文化水平,熟谙封建统治术的士大夫。二者也常常合而为一,即以士大夫而兼为堡坞之主。[1]六朝时期的大族,大体可以划分为两类不同形态,即以宗族为根基、以武力为特征的地方豪族,和以官宦为标识,以文化为特征的名家大姓。一般说来,地方豪族大多掌握着一定数量的依附人口,拥有一定规模的宗族武装,在地方保持着一定的社会影响力。除个别成员外,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或居乡为豪,或出任县令、郡守等地方官吏以及主簿、功曹等地方属佐,其家族成员一般不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多以武干见长,因豪侠知名。由于宗族和地域的限制,他们的势力多局促于本贯,尚未突破乡里的界限。比较而言,名家大族的地域特征并不十分明显,郡望只是其社会身份和***治地位的标志之一。这些家族中的主要成员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治才干,凭借自身的家学与门第,能够较为顺利地进入王朝上层统治圈,成为当朝辅望或封疆大吏。他们的***治势力与社会影响,已远远超出了地域的局限,而有一种普遍化的倾向。

大陆学界在对六朝士族的实际研究中,使用了“世族”、“势族”、“豪强”、“大族”“世家大族”等学术概念,以考察和探究不同类型的地方大族的演进和发展历程。

一 研究史的回顾

本世纪上半叶,随着西学东渐,中国学者对六朝士族的认识,开始超越清人“江左士族无功臣”的表面归纳,杨筠如的《九品中正与六朝门阀》、王伊同的《五朝门第》等专着,开始着手从制度、婚宦等方面入手,疏理相关史料。

一代史学宗师陈寅恪先生在他的《书世说新语文学条钟会撰四本论始毕条后》、《述东晋王导之功业》、《崔浩与寇谦之》、《魏书司马睿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等文章中,对魏晋之际的社会变动和统治阶层的分化、东晋士族的历史作用、北朝大士族与鲜卑统治者的关系,梁陈之际的社会变动与江南土豪的兴起等问题,提出了精辟的见解。[2]应当承认,陈寅恪先生对士族问题阐释是粗线条的,未形成完整体系,但陈寅恪先生从种族、家族、地域、文化的角度研究和考察问题的方法,直接影响了一代学风。

唐长儒先生是中国大陆六朝士族研究的奠基人。他的论述集中收录在《魏晋南北朝论丛》、《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三部论文集中。[3]

关于魏晋之际士族的形成,唐长孺在《东汉末期的大姓名士》指出,东汉以来培养滋长的大姓、名士是构成魏晋士族的基础。但决不是所有汉末大姓、名士都能在魏晋时成为士族,唯有在魏晋时期显贵的家族最有资格成为士族。《士族的形成和升降》指出,士族形成在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保证了士族的世袭特权,对于士族和士族中高低序列基本上不决定于“冢中枯骨”,而取决于眼前的权势。

关于南朝士族的衰落,唐长孺先生在《南朝寒人的兴起》中作出了精辟的阐发,指出南朝时期士庶区别的日益严格,其深层原因在于这一时期寒人的势力发展产生了士庶混淆的危险,这并不表示门阀势力的强大,自矜门户只是这一时期门阀士族抵御皇权和寒人侵渔的消极手段。

关于士族制度和***策,唐长孺先生在《九品中正制度度试释》中认为:九品中正制配合汉代门阀的发展而起了巩固门阀制度的作用,但在门阀制度业已确立并为士庶区别制造了理论依据之后,这一制度已不重要,只是例行公事而已。《士人荫族权和士族队伍的扩大》指出,晋灭吴后制订的户调式规定按品官荫族、荫客和占田,基本精神是保证当代各级官僚贵族的特权,有关“士人子孙”的补充规定,确立了士人的荫族特权,从而确立了士之为族,士族的名称也开始出现。确立士人的条件是凡“父、祖、伯、叔、兄弟仕州”即任州从事以下均荫及期亲之族。这一标志导致寒门地主和富裕商人为了取得免役特权,改窜户籍上的履历,以使自己的家族符合上述规定。在《论北魏孝文帝定姓族》中,唐长孺先生指出,孝文帝按照当代官爵和魏晋士籍,定门阀为四等,按等级享受免役、荫族和入官权利,建立了新的门阀序列和体制,它具有明确、具体的官爵标准和严格的等级区分,而这在两晋南朝至多是习惯上的并不是法律上的。以朝廷的权威采取法律形式来制定门阀序列,北魏孝文帝定士族是首创。

唐长孺先生的研究考证精当,论证严谨,自成体系,对魏晋南北朝士族的发展脉络构筑了一个完备的理论框架。

如果说唐长孺先生为六朝士族研究确立了一个比较高的起点,那么田余庆先生的研究则确立了一个比较精致的理论结构和细致的研究规范。田余庆先生在其专着《东晋门阀***治》中指出:作为东晋的***治体制,门阀***治是皇权***治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一种变态。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治只存在于东晋,门阀***治是皇权与士族权利的某种平衡,也是适逢其会而得以上升的几个高门大族间的势力平衡。门阀***治所依据的条件总是有变化的,因而它的存在是暂时的、过渡性的,它从皇权***治而来,又依据一定条件向皇权***治回归。从宏观上考察东晋南朝三百年的***治体制,其主流是皇权***治而非门阀***治。在这一理论前提下,《东晋门阀***治》选取了琅邪王氏、高平郗氏、颍川瘐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几个时间上前后相承的大族逐个进行个案剖析,前后呼应,以重大历史线索贯穿其中,对东晋一朝的***治发展脉络阐幽发微,引人入胜。其切入角度和研究手段对后继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

近20年来。在前辈学者的熏陶下,魏晋南北朝研究中青年学者大量涌现,成绩斐然。具体到六朝士族问题,研究的主要侧重点在于:一、注重制度史和***治史的结合,对门阀士族的相关制度、***策,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二、注重填补空白,对从前认识较为模糊的北朝士族发展历程进行了初步整理和归纳;三、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出发,对各类区域性豪族集团进行研究综合分析;四、注意运用社会学的新方法,对士族的***治地位、婚姻方式、经济状况、宗族结构、家族习俗、进行多方位的考察。

近年来,已经出版的有关六朝士族的研究性专着有张金龙的《北魏***治史研究》[5],陈明的《儒学的历史文化功能—士族:特殊形态的知识分子研究》[6],方北辰的《魏晋南朝江东世家大族述论》[7],陈爽的《世家大族与北朝***治》[8],刘驰的《六朝士族探析》[9],周征松的《魏晋隋唐间的河东裴氏》[10],相关的研究论文达数百篇。

二 成果与突破

(一)关于士族的形成和衰落过程及历史特性

关于士族的形成、衰落及其历史作用,是一个相当宏观的历史问题。到目前为止,学界对于魏晋南北朝士族的演进过程的研究,基本上是围绕着唐长孺所提出的理论框架而在细节上做出进一步的阐释。

在《秦汉地主与魏晋南北朝地主的不同》[11]中,何兹全先生从魏晋封建论的角度出发,对魏晋南北朝的地主与秦汉的地主作了比较研究。他认为,从社会关系、社会身分方面看,秦汉的地主,除一部分皇室子弟王封侯保有前代贵族身分外,其它地主都属于自由民阶级,都是编户齐民,无高下、贵贱的差别。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地主不仅是富人,而且是贵族,士庶的贵贱之分极其严格。秦汉的地主阶级在***治和法律上没有特权;魏晋南北朝的地主在***治上取得特权,不仅使自身免除役调负担,而且还可以荫庇亲族,依附人民使他们也免除对国家的租调谣役负担。士族地主在法律上是和庶族不平等,享有特权的。秦汉地主土地上的劳动者是奴隶和来自平民的佃客和佣工;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土地上的劳动者则主要是半自由的部曲和客。熊德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阶级结构研究的几个问题》[12]一文中对传统认识中认为士族和庶族是地主阶级内两个阶层或集团的观点提出异议,认为所谓门阀只是由汉末士族制造的社会舆论所形成的一种附会观念或社会习俗。既不是制度,也不是阶级成分。“士族”既是一个等级又是一个阶级,而“庶族却只是一个等级”。朱大渭的《魏晋南北朝阶级结构试析》[13]认为,所谓“士庶之别”既具有统治阶级内部的阶层或阶级区分,又具有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阶级区分的双重含义。

关于孙吴门阀的形成过程,方北辰《魏晋南朝江东世家大族述论》中指出,从孙吴中期开始,地方大族逐步掌握了******大权,在***治、经济、文化各方面表现了门阀士族的特征,到孙吴后期,已成为地位非常优越和稳定的上层统治集团。

关于北朝士族的兴衰过程,刘琳的《北朝士族的兴衰》把北朝士族地位的变迁划分为三个时期:从北魏***到孝文帝太和十九年迁洛以前的上升时期,从太和十九年到孝明帝的全盛时期,从北魏末年到北齐北周的衰落时期[14]。陈爽的《世家大族与北朝***治》指出:北朝士族社会的开放性,使北方世家大族保持了更为长久的生命力,但这种无限制的开放也孕育着自身的否定方面。中古士族制度的特质之一是少数家族凭借家世门第世袭垄断王朝中的清要之位,在客观上要求将士族保持在一定的比例和范围之内,这种平衡仅仅通过士族的自然升降是难以维持的,因而通过乡议官铨等途径甄别士庶、清定流品变便成为士族社会得以维系的一个重要手段。北朝社会特定的历史背景使得士族社会失去了这种有效的制衡机制。士族队伍的无限膨胀导致了北朝后期的仕途拥挤和文武分途,迫使王朝的仕途标准由家世和门第转向年劳和吏干,逐渐向官僚制的原则靠拢。史睿的《北周、隋、唐初的士族***策与***治秩序的变迁》提出:北周后期至唐初的统一进程中,统治集团藉士族***策以调整、重建***治秩序。周隋***权试***强制山东士族从宗族乡里的基础中分离出来,但因缺乏制度化手段而受挫,造成中央与地方权利集团的矛盾激化[15]。

(二)关于士族、庶族等概念的辨析

传统认识中,多把魏晋南北朝史料中的“庶族”、“素族”作为士族高门的对立面来理解。1984年、陈琳国和祝总斌两位先生发表了《庶族、素族和寒门》、《素族、庶族解》两篇文章[16],对史学界的成说不约而同地提出异议。陈琳国认为:庶族的概念由庶姓发展而来,庶族就是庶姓之族,自然包括士族在当中,绝无专指寒门的意思。庶族与“素姓”,“素族”的意思是相通的。士庶连称,在当时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士大夫与庶民,即官吏与百姓;二是指士族与寒士,但只有寒门意义的“庶”,却没有寒门意义“庶族”。他认为,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所用的:“庶族”一词不是史籍的原义,容易引起混乱应该摒弃而代之以“寒门或“寒族”。祝总斌进一步指出:两晋南北朝史料所见“庶族”、“庶姓”,与这一时期经常出现的士“庶”之庶,即庶人、寒人,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南朝以前一直使用庶族、庶姓或异族、异姓这些词作非宗室大臣解。素族、素姓这些新词在许多场合和它们的涵义完全相同。刘宋末年,二者开始混用。庶族、庶姓本来仅用来指非宗室大臣,并不论门第;但东晋以后由于门阀制度高度发展,非宗室大臣绝大多数出身高门,久而久之,庶族、庶姓特别是含有褒义的素族、素姓也就被用来同时指高级士族,几乎等于高门的同义语了。此外,唐长孺先生在《读史释词》中分析了“素族”、“素门”、“寒士”的概念,认为它们或是对宗室而言,或是对家族显贵受封爵者而言。而最一般的用法是士族间的互称。而所谓“寒士”,有的是自谦,有的是故意贬低,一般指先世官位不显,或士族中的衰微房支,他们仍是士人,不是寒人[17]。经过三位先生的考订,这一问题基本有了定论。

“吴四姓”的考辨是近年来学界争论的一个新问题。张承宗《三国“吴四姓”考释》对史传中的“吴四姓”进行个案研究,指出“吴四姓”与“吴郡四姓”并不是一个概念。吴是指孙吴统治全境,“吴郡”只是其中一个区域。史书除了“吴四姓”、“吴郡四姓”之外,还有“吴旧姓”的提法。“四姓”指张、朱、陆、顾,特点分别是文、武、忠、厚。从时代来看,“吴四姓”形成于三国东吴黄武之时或者略后。在排列顺序上,张、朱在前,陆、顾在后。东吴未年孙皓对陆凯上书陈事说到“顾、陆、朱、张”,其排列之变化反映了顾、陆诸人的地位之上升。[18]对此,张旭华、王宗广在《“吴四姓”非“东吴四姓”辨》中提出了不同见解,认为,“吴四姓”应是“吴郡四姓”,即吴郡之顾、陆、朱、张;其中张、朱二姓的代表人物就是吴郡张温、朱桓和朱据。[19]

关于北朝孝文帝定“四姓”问题,杨德炳的《四姓试释》提出了北朝四姓复杂化和多层次化的问题。[20]陈爽的《四姓辨疑:北魏门阀体制的确立及其历史意义》通过对有关史料与史实的排比和分析,对长久以来为史学界所因袭的柳芳《氏族论》中对北魏“四姓”的解释提出异议,认为北魏“四姓”系《通鉴》所指崔、卢、郑、王四家大姓,是孝文帝根据汉魏以来汉族士人以婚宦品评门第的传统而建立的一个具有浓厚***治色彩的外戚婚姻集团。文章以“四姓”为线索,具体探讨了北方士族从北魏“四姓”到唐代“七姓十家”的兴衰演进过程。[21]

(三)关于士族门阀的相关制度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整个选官制度的基础。也是士族门阀在制度上的保障。胡宝国的《魏西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与《东晋南朝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两篇文章对九品中正制的演变作了系统考察。[22]他认为,西晋时九品中正制仅仅是保证当时的高官显贵即那些当涂者的世袭特权,在势族的形成以及势族向世族的演变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所谓势族是指当时有势力的豪族,并不等于世族。原有着姓大族只要未跻身于公侯、当途者之列,就不能算作势族而只能称为寒门。九品中正制的演变过程与清议权力的转移有密切关系。自东晋末年以来,中正愈来愈失去作用,选举大权逐专归吏部。南朝清议的再度兴起反映出高门甲族已走上了衰落的道路。陈琳国《东晋南朝时代的九品中正制》认为:两晋的选***式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一是吏部诠选与公府辟召,二是州刺史辟召和察举秀才,三是郡太守辟召和察举孝廉。两晋选官的三个层次恰好与统治阶级中高级士族、中级士族和低级士族三个层次相适应。身份地位的高低,决定仕途的差异,构成了这一时期选官制度的特色。[23]此外,汪征鲁的《九品中正制在两晋选官实践中的地位与作用》,罗新本的《两晋南朝的秀才、孝廉察举》,陈长琦的《魏晋九品官人法再探讨》等文章,也从不同侧面探讨了这一时期与士族门阀密切相关的选官制度[24]。

对于与士族发展密切相关的其它***治制度,张旭华在《试论国子学的创立与西晋门阀士族的形成》一文中指出,西晋咸宁二年国子学的设立,对门阀士族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国子学和地方州郡学校专收“国子贵游子弟”和“冠带之流”,是保证士族垄断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士族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25]陈琳国《北魏资荫制度及其渊源》指出,北魏资荫制度是门阀制度高度发展的产物,也是高门大族面临寒门力量上升时的一种恐惧的表现。[26]杨光辉的《官品、封爵与门阀士族》,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的门第与官品封爵的对应关系做了全方位的探讨。[27]

此外,在经济方面,郑欣的《东晋南朝的士族庄园制度》和汤其领的《东晋南朝世族地主庄园探析》,对东晋南朝世族地主庄园的阶级结构、经营范围、管理方式、经济效益及其对江南经济开发的作用进行了全面研究,指出:这一时期地主庄园经济的主要特点在于宗法性减弱,等级性加强,规模较汉魏时期小,地域多集中在江浙地区;管理方式多样,间接经营多。[28]

(四)关于门阀***治与东晋南朝士族

东晋门阀***治概念的提出,在史学界也引起了一争论。关于魏晋南朝门阀***治的性质和历史作用,学者的认识不同。黄正藩、田泽滨在《东晋门阀***治散论》,中,不同意把东晋***权的性质归结为“门阀”或者具体为“北方士族为主体,南北大族的共同”。认为在东晋一代,特别是东晋前期,门阀***治的合议形式是门阀士族的基本形式,它固然会给君力以某种约束,同样也给权臣专擅以有力抑制,这种君主专制下的权贵合议体制既不是是寡头***治,也不是“***出多门”,它可以保持权力平衡,有利于***局的相对稳定。[29]

陈寅恪先生早年提出的次等士族的概念,在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治》中得到了充分的阐发,《论郗鉴》、《刘裕与孙恩》等章节,通过引入流民帅的概念,论证了次等士族在门阀***治中的特殊作用。祝总斌先生在《刘裕门第考》、《晋恭帝之死和刘裕的顾命大臣》两篇文章中[30],对次等士族的概念进行了全面阐发,详尽论证了刘裕为低等士族,属于凭借武力而上升,东晋未年刘裕起兵反对桓玄至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三年止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性质,乃是低等士族向高等士族争夺统治权的斗争。

王铿的《论南朝宋齐时期的士庶天隔》对于传统史籍中的“士庶天隔”提出异议,通过大量例证说明,南朝时期士庶之间有着频繁的公务和私人往来,士庶通婚也屡见不鲜。[31]

(五)关于十六国北朝士族

相对于东晋南朝而言,大陆史学界对于北朝士族的认识比较笼统和模糊,近年来,许多学者开始把研究的视野转到前辈学者耕耘无多的北朝社会。

田昌五、马志冰《论十六国时代坞堡垒壁组织的构成》对坞堡垒壁是以宗族乡***为基础,坞堡主是由东汉至魏晋地方大族中孕育出来的看法提出商讨。指出:十六国时期的坞堡组织有少数民族和汉族居民两种,后者又分流民或乞活与当地居民两种。少数民族坞堡大多以部落组织形式为基础,其中匈奴胡人与氐、羌的部落组织形式又有不同。汉族坞堡主要由流民建立,坞堡主有流民、乞活帅,还有一些地方大族,身份相当复杂。当时的北中国可分为三个地区:匈奴胡人为主的并州地区,氐羌为主的关陇地区,民族关系比较复杂的关东地区。受各自坞堡组织的影响,这些地区的社会结构也不同程度地发生了一些变化。[32]

对于十六国至北朝前期的北方士族的发展线索,素来缺乏必要的疏理。罗新的《五燕***权下的华北士族》,对十六国时期华北士人在胡族***权中的官职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和排比,具体揭示了永嘉之乱后士族在取代地方***府机构和维持社会基层组织中的重要作用。[33]张金龙《读高允〈征士颂〉论北魏神?四年征士及其意义》,独辟蹊径,以《魏书·高允传》所列征士名单入手,通过细致的考证和统计,指出北魏初年所征汉族士人皆出于北方士族门阀,十六国时期与五胡***权有着长期合作的历史,多具有经史、文学或阴阳数术等汉文化传统,被征士人中最终仕宦荣显者很少,尤其未能获得实际******大权。[34]

士族北朝与南朝有着不同的发展脉络。陈爽的《世家大族与北朝***治》提出:由于存在着一个强大的皇权,世家大族在北魏***权中的显达必须以获得皇权的承认以及对皇权过分紧密的依赖为代价,因而使自己在复杂的***治纷争与社会变乱中失去必要的缓冲。此外,关于世家大族的宗族势力问题,通常都认为北朝世族的宗族凝聚力远远强于南朝世族。太和改制前后,以班禄制和三长制的实施为标志,北魏世家大族的主要经济来源以及王朝的社会基层组织都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双家制”的重心开始由乡里转向都邑,宗族失去了稳固的核心,对其成员的约束和控制能力明显减弱,逐渐演化为一个个松散的同姓聚合体。

刘驰的《从崔卢二氏婚姻缔结看北朝汉人士族地位的变化》等文章,研究了北朝权人士族地位的变化。他指出,在北魏时期,汉人士族高门多与地位相近的高门联姻。到北魏后期,随着胡人上层统治者士族化过程的加速,他们也加入了汉人士族高门的婚姻范围。这促使胡汉上层统治者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胡汉士族统治集团,成为北方上族发展的鼎盛时期。到东魏、北齐时期一些出身寒微的胡汉统治者凭借***治上的权势进入到高门的婚姻圈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士族势力的趋向衰落和寒微势力的增长。到东魏北齐时期,较为普遍出现的在婚娶时需要大量输财的现象,这表现出士族高门的经济势力随着寒门地主经济势力的发展而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的下降。[35]

此外,刘驰的《山东士族入关房支与关陇集团的合流及其复归》和《北魏末年的战乱与士族旁支的兴起》两篇文章,注意到北朝时期士族旁支兴起这样一条很少为前人注意的历史线索,指出:士族旁支的上升,一方面使得受到打击的北方士族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并未呈现出直接衰落,而是在其衰落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反复;但另一方面这又促成了士族与其宗族乡里基础联系的减弱,以及宗族组织的彻底分化,从而使北方士族也沿着南方士族已经走过的道路发展下去,更彻底地走向衰落。[36]

(六)关于地域性豪族集团的研究

活跃的地域性集团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的一个重要特征。80年代以前,大陆学者对于这方面的关注十分有限。80年代初,田余庆和唐长孺两位先生分别发表了《汉魏之际的青徐豪霸》,《北魏的青齐土民》两篇论文,以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区域的豪强大族势力为考察对象,具体揭示其发展历程及其***治背景,为后继学者确立了研究范例[37]。近年来,对于地方大族集团的研究逐步成为大陆士族研究的一个主流。

田余庆先生的《孙吴建国的道路》,以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为线索,分析了三国之中,东吴所以建国最晚,原因在于孙氏起自孤微,在江东没有强大的势力,孙策以袁术旧部的身分霸有江东,勾起江东大族的家仇旧恨,实难为江东大族所容。孙氏兄弟经历了凭借淮泗武力诛戮吴会英豪;仰仗张昭、周瑜笼络宾旅之士保全江东统治;在对会稽虞、魏等族采取既使用,又防制的同时,借重顾雍、陆逊疏通与江东大族的关系,广泛吸收江东人士等过程,才完成了孙吴***权江东地域化的进程。在这一过程中,江东大族也经历了敌视观望、尝试合作和竭诚合作的转变。[38]

孟繁治的《东汉后期谯沛武人集团简论》,论述了是以曹操为中心、以其亲属为基干、以血缘地缘关系为纽带组成的谯沛武人集团的形成发展过程,指出他们的文化素养,***治动机、价值观念,都与曹操的另一重要***治集团颍川谋士群体表现出明显的不同。[39]胡宝国的《汉晋之际的汝颍名士》则从文化背景出发,从区域这一新的角度对特定知识分子群体进行研究,指出西汉时期,汝南与颍川的风俗尚有较大区别,至东汉时发生变化,汝南的风气向颍川靠拢,始形成统一的文化区域。东汉后期,全国士风的重心由学术转向***治,中央集权的凝聚力削弱,各地区士人普遍活跃起来,热衷于***治的汝颍名士遂乘时而起,雄居士林。而魏晋之际玄学盛行,导致士风再次发生重大变化,加之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增强,汝颍名士未能适应这一变化,所以尽管其中的一些家族在***治上仍很活跃,但汝颍名士作为地区士人群体逐渐趋于衰落。[40]这种把文化史的研究和***治史的研究紧密结合的论文,在近年的研究中为数不多。

韩树峰的《南朝北方边境地区的豫州豪族》认为,自东晋未年以来豫州地区存在着一个势力强大却非土著的豪族集团,它们是宋武帝平后秦时徙自关中和河东的北部,因有仕于胡族的历史,很难为刘宋所用,“义嘉之乱”使其积聚的能量得以释放,随后颇受猜疑。齐明帝刺豫,利用其力量篡位成功,之后又因受猜疑大多回归北方。侯景乱梁,豫州豪族成为济江进攻建康的主要力量。平乱之后,元气大伤,随着豫州为北朝占领,豫州豪族渐渐衰落。[41]

张琳的《南朝时期的雍州中下层豪族》认为,雍州中下层豪族作为一支非士族力量,在南方***局中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刘宋至萧、梁,雍州中下层豪族在***治、***事上经历了一个兴起、极盛到式微的发展过程。这与整个雍州地方社会势力在南朝***治中进退荣枯的发展曲线大体契合,同时更与雍州中下层豪族社会地位的变化紧密相关,随着雍州士族制地方社会逐渐重构并发育成熟,雍州中下层豪族的社会地位不断下降。而正是这种社会地位的下降,在***治层面上影响了雍州中下层豪族的发展。[42]

李浩的《“关中郡姓”辩析》认为唐人柳芳论姓族时将河东望族薛、裴、柳三氏列入关中郡姓,是对三大河东势力与关陇集团结合历史的认可,因为河东地近京畿,自西魏北周以来都是关陇集团的直接控制区,三姓从北魏开始,历仕魏齐周隋,管缨冠冕,代不乏人,他们加盟关陇集团,成为其核心人物,遂使东西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倾斜,从柳芳对关中郡姓韦、裴、柳。薛、杨、杜的排列次序看,也包含着与关陇集团的亲疏远近。[43]

陈琳国的《论南朝襄阳的晚渡士族》对西晋灭亡后南渡较晚的关中士族高门裴、杜、韦、柳等在南朝的地位作了研究,认为他们已经以襄阳为乡里,取代了原来当地的大族,凭借***功而跻身南朝上层统治集团。南朝前期受到门阀社会的排挤,但到后期与门阀的界限已逐渐消失,并趋于腐败,作为一种社会势力,消亡于梁代灭亡之后。[44]

陈爽的《〈关东风俗传〉所见诸豪试释》,根据《通典·食货典》所载《关东风俗传》佚文为线索,对北魏末年青齐河北等地方豪强的演进过程和***治动向进行探讨,指出:北魏末年,六镇举兵,河北大族相率南迁,聚居在河济之间,“土客”对立引发了河南与河北大族两股势力的血腥屠杀。尔朱氏***权继河阴之变后进而镇压了以邢杲为首的河北大族武装,从而封杀了河北大族的生存空间;“献武至冀郡,大族猬起应之”,正是基于这种历史背景。北魏末年的地方豪强与东汉和西晋末年的情况有所不同,他们已经没有能力割据一方,结境自守,只能加入到更大的***治和***事共同体中以寻求保护,并致力于维持一个相对统一和强大的中央***权。北朝后期社会基层组织所发生的重大变化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完成的。[45]

何德章的《论梁陈之际的江南土豪》一文,对陈寅恪先生少数民族土豪首领崛起的说法提出异议,认为在东晋南朝开发江南过程中,新兴的地方豪族绝大多数为汉人,土豪的崛起,依赖其在当地的经济势力,这是江南腹地经济发展的反映。他们进入高层***治,使门阀士族的地位完全衰落,但他们大多顾恋巢窟,没有能为陈的统治集团注入活力,终于随陈的灭亡而衰败。[46]胡守为《南朝岭南社会阶级的变动》通过对南朝岭南土著的考察,认为自刘宋至梁的几次叛乱显示了岭南土著的势力的崛起,南朝统治者不得不对其采取宠络的办法。岭南土著的兴起,与地方的开发、所拥有的家族组织及武装力量支持有关,而中央王朝借助其力量巩固***权,南北对峙与王朝内部纷争,都给岭南土著创造了崛起的机会。[47]

(七)关于门阀士族的个案研究

80年代初,伊佩霞教授的《博陵崔氏个案研究》被介绍到大陆,在魏晋南北朝史学界引起强烈反响[48],以叶妙娜《东晋南朝侨姓士族之婚媾:陈郡谢氏个案研究》为发韧[49],大陆学者开始尝试用社会学、人类学的个案剖析方法考察六朝士族,对士族的***治地位、婚姻结构、经济状况、宗族结构、家族习俗、进行多方位的考察。80年代后期,随着田余庆先生《东晋门阀***治》的出版,个案研究成为研究时尚,一些高质量的个案研究论文涌现出来。

在众多的个案研究中,高诗敏对北朝士族的研究很有特色,他分别对北朝大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范阳卢氏、河间邢氏等大族的婚姻、仕宦、迁徙等问题做了详尽的考察,整个研究显示出系统性和计划性[50]。

韩树峰的《河南裴氏南迁述论》、《河东柳氏在南朝的独特发展历程》等文章,选取了南北对峙时期一些依违往复于南北***权之间的地方大族进行系列研究,别有新意。[51]

一些学者注意从比较中发现问题,如张琳《南朝时期侨居雍州的河东柳氏与京兆韦氏发展比较》通过二姓与宗族乡里的疏密关系,研究其不同的***治命运,指出:雍州中下层豪族在***治上的兴衰,取决于他们在当地士族社会中的地位,以及他们与地方社会联系的强弱程度。[52]

近年来,大陆关于六朝士族的个案的文章数量激增,篇目不胜枚举,[53]详细情况可以参看容建新的《80年代以来魏晋南北朝大族个案研究综述》[54]。总体看来,个案研究的水平不一。相当一批个案研究的文章多散见于地方文史刊物,作者专业训练程度不一,水平不一,但间或会发掘出一些相关的新的碑志、墓葬材料。

三 问题与前瞻

和其它断代史研究相比,中国大陆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对海外学者的研究动态掌握不够,对现有的研究成果吸收不够,这个通病也反映到士族问题的研究中。近年来,港台、日本学者对六朝士族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成果斐然。如果说80年代以前是因为信息不畅通所致,那么近20年的这一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改观,则是主观上重视不够。比如曾经在日本学术界引起过剧烈震动的“豪族共同体”理论框架,从80年代初被介绍到中国大陆以后,没有引起预期的反响和讨论,至今为止,在正式发表的论文中,几乎没有一篇正面讨论的响应文章。对一些名家大族,海外学者已经作出了细致的个案研究,而一些大陆学者却仍然进行着重复性劳动。当然,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增加交往外,提高学者自身的业务素质,特别是语言能力是当务之急。

近年来,个案研究虽然取得了相当的进展,选题的杂乱和琐碎,是目前士族个案研究的一个通病。在这方面,许多学者有着不得已的苦衷:就宏观研究来说,由于材料分散,分析比较的难度较大,结论容易流于空泛;个案研究随意性较大,难以得出具有普遍性的结论,给人以琐屑的感觉。于是,在近年来的六朝士族研究中,便出现了一批“跑马圈地”式的个案研究论文,满足于低水平的简单重复。个别低水平的研究论文仅仅是某一家族的材料长编。许多论文多侧重于家族的士宦升降和***治地位,而对家族的经济状况、宗族结构、家族习俗、等方面则较少涉及。社会学方法的引入本应丰富***治史研究的内容,但一些研究却背离了社会史对于社会的全景描述和理解,重新落入了以婚宦论士族的巢臼。

近年来,大陆学者似乎在有意摈弃受***治环境影响的以论代史的空泛议论,把研究的触角转入到问题的局部。这种趋势所带来的一个副作用就是忽视宏观思考。和老一代学者相比,新一辈学者在知识面和理论思辨能力上有先天的欠缺,如果过早地纠缠到琐细的局部问题中,则可能使研究迷失方向。

总体来看,在过去的20年中,六朝士族这个古老的研究课题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个人认为,在可以预期的未来内,大陆士族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大致为:一、区域研究和个案研究在一段时间内仍将作为研究主流而持续;二、单纯就制度史而言,已经过深耕熟耘,短期内取得突破的可能性不大;三、在一些横向和纵向的交叉领域,如文化史和***治史的结合部、经济史和***治史的结合部,南北士族社会的比较,汉魏比较、魏晋隋唐的比较分析中,可能会产生一些令人振奋的发现。四、随着微观课题的逐步穷尽,有可能出现新一轮的宏观探索热潮,在研究的概念和方法上逐步和国际接轨。

注 释:

[1] 唐长孺:《晋代北境各族“变乱”的性质及其五胡***权在中国的统治》,《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第169页。

[2] 刊《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3]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出版社,1958年。《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三联出版社,1963年。《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按《拾遗》出版于1983年,其中论文多系1958-1963年起草,经1981至1982年间修改补缀而成。

[4] 田余庆:《东晋门阀***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5] 张金龙:《北魏***治史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1996年。

[6] 陈明:《儒学的历史文化功能——士族:特殊形态的知识分子研究》,学林出版社,1997年。该书曾由台湾文津出版社作为大陆博士论文丛书出版,取名《中古士族现象研究——儒学的文化功能初探》。

[7] 方北辰:《魏晋南朝江东世家大族述论》,台湾文津出版社“大陆地区博士论文丛刊”。

[8] 陈爽;《世家大族与北朝***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9] 刘驰:《六朝士族探析》,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

[10]周征松:《魏晋隋唐间的河东裴氏》,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11]何兹全:《秦汉地主与魏晋南北朝地主的不同》,《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

[12]熊德基:《魏晋南北朝时期阶级结构研究的几个问题》,刊《魏晋隋唐史论集》第1辑。后收入《六朝史考实》,中华书局,2000年。

[13]朱大渭:《魏晋南北朝阶级结构试析》,刊《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后收入《六朝史论》,中华书局,1998年。

[14]刘琳:《北朝士族的兴衰》,刊《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

[15]史睿:《北周、隋、唐初的士族***策与***治秩序的变迁》,刊《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16]陈琳国:《庶族、素族和寒门》,刊《中国史研究》1984年第1期;祝总斌的《素族、庶族解》,刊《北京入学学报》1984年第3期。

[17]唐长孺:《读史释词》,刊《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

[18]张承宗:《三国“吴四姓”考释》,刊《江苏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19]张旭华、王宗广:《“吴四姓”非“东吴四姓”辨》,刊《许昌师专学报》2000年第4期。

[20]杨德炳:《四姓试释》,刊武汉大学《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7 辑。

[21]陈爽:《四姓辨疑:北魏门阀体制的确立及其历史意义》,刊《国学研究》第5卷。

[22]胡宝国:《魏西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北京大学学报》第1期;《东晋南朝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中国史研究》第4期。

[23]陈琳国:《东晋南朝时代的九品中正制》,刊《历史研究》,1987年第8期。

[24]汪征鲁:《九品中正制在两晋选官实践中的地位与作用》,刊《学术月刊》,1985年第1期,罗新本:《两晋南朝的秀才、孝廉察举》,刊《历史研究》1987年第3期;陈长琦的《魏晋九品官人法再探讨》,刊《历史研究》,1995年第6期。

[25]张旭华:《试论国子学的创立与西晋门阀士族的形成》,刊《郑州大学学报》1988年年第4期。

[26]陈琳国:《北魏资荫制度及其渊源》,《学术月刊》1986第4期。

[27]杨光辉:《官品、封爵与门阀士族》,刊《杭州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28]郑欣:《东晋南朝的士族庄园制度》,《文史哲》1978年第3期。汤其领:《东晋南朝世族地主庄园探析》,《苏州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

[29]黄正藩、田泽滨:《东晋门阀***治散论》,刊《苏州大学学报》1989第1期。

[30]祝总斌:《刘裕门第考》,刊《北京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晋恭帝之死和刘裕的顾命大臣》刊《北京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

[31]王铿:《论南朝宋齐时期的士庶天隔》,刊《北京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

[32]田昌五、马志冰:《论十六国时代坞堡垒壁组织的构成》,刊《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2期。

[33]罗新:《五燕***权下的华北士族》,刊《国学研究》第四卷。

[34]张金龙:《读高允〈征士颂〉论北魏神?四年征士及其意义》,刊《北朝研究》1993年第2期,后收入《北魏***治史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1996年。

[35]刘驰:《从崔卢二氏婚姻缔结看北朝汉人士族地位的变化》,刊《中国史研究》1987年第2期。

[36]刘驰:《山东士族入关房支与关陇集团的合流及其复归》,刊《北朝研究》,1991年下半年刊(总第5期)。《北魏末年的战乱与士族旁支的兴起》,刊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编《魏晋南北朝史论文集》,齐鲁书社,1991年。

[37]田余庆:《汉魏之际的青徐豪霸》,刊《历史研究》1983年第3期;唐长孺:《北魏的青齐土民》,刊《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

[38]田余庆:《孙吴建国的道路》,刊《历史研究》1992年第1期。

[39]孟繁治:《东汉后期谁沛武人集团简论》,刊《南都学坛》2000年第1期。

[40]胡宝国:《汉晋之际的汝颍名士》,刊《历史研究》1991年第5期。

[41]韩树峰:《南朝北方边境地区的豫州豪族》,刊《国学研究》第7卷。

[42]张琳:《南朝时期的雍州中下层豪族》,刊《武汉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43]李浩:《“关中郡姓”辩析》,刊《历史研究》2000年第5期。

[44]陈琳国:《论南朝襄阳的晚渡士族》,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4 期。

[45]陈爽:《〈关东风俗传〉所见诸豪试释》,刊《世家大族与北朝***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46]何德章:《论梁陈之际的江南土豪》,刊《中国史研究》1991年第4期。

[47]胡守为:《南朝岭南社会阶级的变动》,刊《中山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48]周一良:《博陵崔氏个案研究评介》,刊《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1期。

[49]叶妙娜:《东晋南朝侨姓士族之婚媾:陈郡谢氏个案研究》,刊《历史研究》1986年第3期。

[50]高诗敏:《北朝赵郡李氏的婚姻及其特点》,刊《许昌师专学报》,1990年第3期;《赵郡李氏的起家与仕宦》,刊《北朝研究》,1991年下半年刊(总第5期);《北朝赵郡李氏的迁徙分布及其与李唐先世之关系》,刊《河北学刊》1996年第1期;《范阳卢氏的兴衰及其历史地位》,刊《北朝研究》1997年第1期;《有关北朝博陵崔氏的几个问题》,刊《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北朝清河崔氏的曲折发展及其特征》,刊《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北朝河间邢氏研究》,刊《许昌师专学报》2000年第6期。

[51]韩树峰:《河南裴氏南迁述论》,刊《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2期);《河东柳氏在南朝的独特发展历程》(《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1期。

[52]张琳:《南朝时期侨居雍州的河东柳氏与京兆韦氏发展比较》,刊《武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53]刘静夫:《颍川荀氏研究》,刊《南充师专学报》1987年第3期;宋晓梅:《 氏高昌国张氏之研究》,刊《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2期;程裕祯:《河东裴氏论略》,刊《山西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陈群:《渤海高氏与东魏***治》。刊《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2期;曹文柱:《东晋时期陈郡谢氏琐谈》,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54]容建新:《80年代以来魏晋南北朝大族个案研究综述》,刊《中国史研究动态》1996年第4期。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近20年中国大陆地区六朝士族研究概观

学习

乡戏传播特征与其功能意义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乡戏传播特征与其功能意义,内容包括乡戏主要讲了什么,乡戏的内容主次是什么。一、背景介绍石龙村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境内,村民以白族为主,乡戏是石龙白族每年定期举行的酬谢“本主”①的戏剧演出,与其他仪式戏

学习

我国人口老龄化分析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我国人口老龄化分析,内容包括如何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对酒店的影响。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面临日趋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由于我国多年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导致人口出生率逐渐下降,与此同时老年人口的总

学习

上半年资本市场十大风云公司

阅读(59)

近年来,中国股市不断萎缩,基本上失去了融资功能,而企业债市场也始终举步维艰,银行界则在为投资热中急剧攀升的贷款忧心忡忡,去年以来频频曝光的骗贷巨案更令公司治理结构和资金安全成为银行首务。尽管如此,中国资本市场并不缺乏亮点,例如企业间

学习

良弓刀笔气如虹

阅读(30)

刘金先生驾鹤西去已经一周年了。我与刘先生深交20多年,却未曾谋面。现在想来,不禁悔愧交并!先生惠我甚多,他不仅是我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介绍人之一,也是我文学路上一位竭诚的领路人。我的长篇处女作《红颜怨》1988年出版时,刘先生刚刚从

学习

做好艺术体操比赛的参赛准备工作

阅读(99)

本文为您介绍做好艺术体操比赛的参赛准备工作,内容包括艺术体操比赛准备,艺术体操大赛赛事章程。比赛可以检验平时训练的成果,也可以体现运动成绩。教练员在备战比赛时,都会做出相应的准备,以确保运动员在比赛中更好地发挥运动水平,取得更优

学习

健身气功常用步型步法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健身气功常用步型步法,内容包括健身气功导引十二势法分解口令,初学健身气功的定势动作。健身气功的步型步法,是构成健身气功全部动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所有肢体动作的基础。学练健身气功从调身开始,就不能不对健身气功的步

学习

丹托:从艺术家到哲学家

阅读(35)

Z:丹托教授,首先非常荣幸能来纽约采访您,我很高兴您的家里有这么多令人兴奋的艺术品,其中包括这些布里洛盒子(BrilloBox),而且你这么不经意地放在咖啡桌下面。这个是真的?是原作吗?D:这是麦克・彼得罗(MikeBidlo)挪用沃霍尔创作的原作,他还做了毕加索

学习

《少年路—第二幕·曾经岁月》

阅读(38)

第二幕曾经岁月人员:叶枫,张杰,冷森,叶秋,月月,小龙,刀疤,刘城,郑涛,辰龙——学校操场(叶枫,高三7班学生,为人冷酷,擅长打架,个人主义极强,入校以来被人捧为‘黑色校长’。)[叶枫一个人坐在篮球架后面低着头听着音乐,周围不少人在打着篮球,不时有人传来好球

学习

女足队长 第5期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女足队长 第5期,内容包括女足惊险一刻文章全文,女足队长秀6块腹肌。什么?大家要采访我?什么?大名鼎鼎的女足队长?惭愧,惭愧,说实话我这个队长是――抓来的壮丁那是个周一,第四节课的下课铃已经响过半天了,可王老师还丝毫没有下课的

学习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内容包括预应力空心板梁施工流程,先张法预应力空心板梁预制。通过几年的建筑工程监理的实际工作经验以及自己在工作中体会,对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一点建议。关键词:建筑

学习

珠玉落盘,不绝如缕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珠玉落盘,不绝如缕,内容包括珠玉落盘,珠玉落盘的大全。音乐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有时很难用言语表达;白居易的《琵琶行》和苏轼的《赤壁赋》中都有关于音乐的描写。作者着重从获得美的感受、体验美的情怀、进入美的境界三方面

学习

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内容包括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鲁迅笔下的阿q全文。研读鲁迅先生的作品,给人印象最深的当属先生笔下的阿Q形象。《阿Q正传》作为鲁迅先生的代表作,自1921年发表以后,便轰动了中外文坛,到现在为止已经有近四十种

学习

忘我作文600字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忘我作文600字,内容包括忘我工作的爸爸600字作文,以忘我为主题的作文。孔子曾说过糊涂,后来取名为中庸;老子也曾发现过糊涂,后也取名为无为;庄子更曾经亲身体验过糊涂的生活,后人称逍遥也。然,如来所发现的糊涂是一种超脱尘俗,与自

学习

板材中游离甲醛的检测分析

阅读(51)

本文为您介绍板材中游离甲醛的检测分析,内容包括板材甲醛检测哪家正规,如何检测板材甲醛含量。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甲醛是室内装修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有害气体,这一气体对人体造成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在人造板材的使用中,因为制造技术或者是外

学习

跟赵树宪学南京绒花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跟赵树宪学南京绒花,内容包括南京绒花赵树宪工作室,南京绒花非遗传承人赵树宪。授课大师:赵树宪1954年生,1973年进入南京工艺制花厂绒花车间工作,师承周家凤、王家太、柯秀英等老艺人,历任工人、车间主任,从事绒花的复制、设计等

学习

南京智人化石力证人类多地起源论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南京智人化石力证人类多地起源论,内容包括原始智人1857年在德国发现的化石,北京猿人化石的历史。1993年,南京汤山葫芦洞出土了两个古人类头骨化石,“南京猿人”从此震惊世界。由于南京猿人的重要性,二十年来,专家们持续对其做着

学习

南京鹏欣·水游城 体验时间消费之城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南京鹏欣·水游城 体验时间消费之城,内容包括南京鹏欣水游城攻略,鹏欣水游城最新消息南京。甄选项目入围理由南京鹏欣·水游城由美国知名建筑设计公司捷得建筑设计事务所执笔设计,设计师以“时间型消费”的理念,通过精妙的手

学习

提问!回答!南京国际美展与上海双年展的展评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提问!回答!南京国际美展与上海双年展的展评,内容包括第九届北京国际双年展初评,国际双年展与全国美展哪个级别高。今年11月去看了中国当代艺术最受人瞩目的并且几乎同期开幕的大展:南京国际美展和上海双年展。这两个大展风格

学习

南京味道 11期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南京味道 11期,内容包括仙鹤桥油鸡老南京味道,南京九五之尊味道。竹和肉,原本不相干,偏是坡多事,写了首诗,硬生生地联系起来,而且分出尊卑高下。诗是这样:“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学习

电影《南京!南京!》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电影《南京!南京!》的新历史主义解读,内容包括电影南京南京的意义,电影南京南京核心内容。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新历史影视剧就层出不穷,不断受到市场和民众的追捧,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影视复古热潮。这些电影要么指向遥远的历

学习

《南京!南京!》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南京!南京!》,内容包括南京南京简短文字,南京南京原版。影片是从1937年的12月,南京城破开始。尽管有大批的士兵溃逃出城,但与此同时,也仍然有大量不愿意投降的士兵留了下来,在这座城市的街头巷尾展开了无望而惨烈的抵抗。抵抗

学习

《墨子》英译概观

阅读(60)

本文为您介绍《墨子》英译概观,内容包括墨子英译,墨子名言全文译文。《墨子》是我国历史上一部内容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典籍,其所涵盖的学科范围广泛,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早在19世纪,《墨子》就已经成为西方汉学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