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传统戏曲和小说中,常见某位功臣或其后代在违法犯禁大祸临头的时候,拿出一块皇帝特赐的“免死金牌”,于是当场转危为安。那么,古代真有这种法宝吗?有,就是历史上的“丹书铁券”。
丹书铁券又名“誓书铁券”、 “金书铁契”等,是帝王赐给功臣们世代保存,可以享受免罪特权的凭证,一般用铁板制成,以丹朱书写其上,故得此名。据史料载,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书写丹书以赋特权的做法。《周礼·秋官·司约》有载“书于丹***”之事,汉代著名经学家郑玄说过:“今俗语有铁券丹书,岂此旧典之遗言。”可见,这种特权证件在汉代以前确已有之。不过,真正意义上的丹书铁券,发明权应归刘邦。据《汉书·高帝纪》载:“又与功臣剖符作誓,金匮石宝,藏之宗庙。”这种铁券折中剖开,分为左右两块,左颁功臣,右藏内府,都要永久保存。如果功臣本人或其后代犯了死罪,取两半券合而为一,推念旧功,可获赦免。像为刘邦打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张良、萧何、韩信、陈平等人,都曾获赐这种丹书铁券。这种具有免死效力并可传之子孙的铁券不同于一般契约,在颁发的时候要举行隆重的典仪,从《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来看,凡领取丹书铁券者都要郑重宣誓,其誓词为:“使黄河如带,泰山若砺,国以永存,爰及苗裔。”看来不仅享有其好处,也有尽忠义务。
丹书铁券在汉代以后成为皇帝笼络功臣的很好手段,不过在形式上发生了一些变化。如南朝梁时变为“丹书银券”,隋朝又改为“金书铁券”,唐代又把“丹书”发展成嵌金,辽代则继续升级为“丹书金券”,变得越来越珍贵且不易造假了。
令人好奇的是,丹书铁券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明初文学家陶宗仪在《辍耕录》卷十九《铁武肃铁券》中有过记载:“形宛如玉,高尺余,阔二尺许,券词黄金相嵌。”清代诗人钱泳在其《履园丛话》中也有记述:“其形如瓦,高今裁尺九寸,阔一尺四寸六分,厚一分五厘,重一百三十二两,盖溶钱而成,镂金其上者。”对照之下,虽然记载不尽一致,或许作者度量有误,但仍可认定是同一块铁券,是唐昭宗于乾宁四年派遣焦皇赐给镇海、镇东两***节度使钱缪的,也是唯一流传至今的实物。
自古谈丹书铁券,不能不提钱缪,他是五代时吴越国的建立者,出身于贫民家庭,唐朝末年,投奔到镇江董昌麾下。董昌任杭州刺史,组建八“都”,任他为都指挥使。乾宁二年,董昌头脑发热,占据越州之后,自称“大越罗平国王”,为收买钱缪,封之为“两浙都指挥使”。钱明白这是胡闹,不受且致书劝阻:“与其闭门作天子,与九族、百姓俱陷涂炭,岂若开门作节度使,终身富贵邪!”但董昌一意孤行。唐昭宗知道这一消息后,诏令钱缪为浙东招讨使,讨伐董昌,乾宁三年,钱缪反戈击败董昌,占有两浙十三州之地,割据一方。为了褒奖讨逆之功同时也为笼络他,唐昭宗任其为镇海、镇东两***节度使,封越王,并赐“金书铁券”。
这块“金书铁券”在钱缪手里握了三十五年时间,他有没有使用过这件法宝,不见历史记载。后来,宋太平兴国三年三月,其后人向宋纳土,历时七十二年的吴越国亡。不过,钱氏虽然亡国,但他们仍然秘藏先祖遗留的铁券。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同样看重分赐功臣铁券的办法,于是用到了钱家的这件祖传之宝。据清代考据家凌扬藻在《蠡勺编》中说:“台州民钱大一,有家藏吴越王缪唐赐铁券。洪武初,太祖欲封功臣,遣使取其式而损益之。”朱元璋参考了它的样式,一次就制作出九十七块这样的免死牌,于洪武三年分赐功臣,为历代颁发这种特权凭证最多的一次。
丹书铁券真的管用吗?有关它的好处,明初大功臣徐达的儿子徐辉祖真正享受过一次。据《明史·徐辉祖传》载:“成祖入京师,辉祖独守父祠弗迎。于是下吏命供罪状,惟书其父***勋及券中免死语。成祖大怒,削爵幽之私第。”大约如果没有这件传世之宝,这位徐家之后不可能只是削爵位关禁闭了事吧。
只是,丹书铁券并非福荫无边,所谓免死,既不包括谋反叛乱祸及社稷之罪,更要看皇帝是否愿发慈悲了。比如朱元璋诛杀的那些功臣如李善长、蓝玉、胡惟庸等人,无不持有他亲手所赐的丹书铁券,可是一旦龙颜大怒,这种免死金牌就变成了废铁一块。可见,在皇帝制定游戏规则的前提下,丹书铁券不是什么万能的护身符,所谓“免死金牌”,只是他们笼络功臣的一种高级玩具而已。
(责编:孙笑岩)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丹书铁券究竟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