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钟情于记叙性作品,因为它以鲜明的形象给我情绪感染;执着于议论性作品,因为它以严密的思辨给我思想启迪;无视于说明性文章,因为它那干涩的术语让我味同嚼蜡。近日品读过现代画家吴冠中先生所作的小品文——《桥之美》,才蓦然发现,原来说明文同样具有华美的文采,感人的魅力。
一、音节整齐匀称,韵脚和谐,给人荡气回肠之感
“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气”中,“做”和“透”,“一次”和“一口”,“深呼吸”和“舒畅气”分别对称使用,“吸”和“气”押韵,形式相对整齐,旋律更为优美,感情更为强烈,印象更为深刻。
二、句式长短交错,整散结合,给人疏密有致之美
“桥,多么美!”简短的语句,明快地流露出作者对桥之爱,情有独钟,溢于言表。“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长长的句子,渲染出令人压抑的气氛。“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形式整齐,声音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极目一片庄稼地,有些单调,小径尽头忽然出现一座小桥,桥下小河里映着桥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杂草刺破。”多变的句式,丰富的信息,鲜活的画面,生动地诠释了桥“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这一作用。时而简洁明快,时而绵长舒缓,时而匀称整齐,时而参差错落,读来文气畅达,音流婉转,更觉思想丰富多彩,感情波澜起伏。
三、修辞别出心裁,引人入胜,收到形象感人之效
例如“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真是密不透风”在夸张之中,使人感受到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作者借用通感方法,将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表明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发现石桥前后截然不同的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苇丛之中的石桥打破呆板画面、改变沉闷气氛、令人眼睛为之一亮的形式作用。
作者将具有不同修辞效果的辞格彼此渗透,前后配合,交错使用,使它们变化层出,互补互衬,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四、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尽显珠联璧合之妙
本文虽是说明文,却不乏生动的景物描写,第四段尤为突出,文笔细腻,语言丰赡,内容充实,形象逼真,意境优美。乌镇河畔,一座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厚厚实实的苇丛中,间或出现鲜明简单的石桥,使狭窄拥挤的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繁简交融中带来特别的感受。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细柳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刚柔相济中创造出缠绵景致。苍茫湖面上,水天一色间,一座长桥“长虹卧波”,面线对比中谱写出壮丽诗篇。险峰之间,湍流之上,一座有廊有亭的风雨桥横亘其中,点线联系中营造出安闲意境。四个不同环境之中出现的四座桥,联系了繁与简、柔与刚、面与线、线与点,体现了“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行文之中,作者难抑对桥的情有独钟之情,或直抒心意——“桥,多么美!”毫不掩饰对桥的热爱;“它是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充分肯定了桥不可或缺的形式作用;“画家们眼里的索桥却是一道线,一道富有弹性的线!”高度赞扬了人道索桥独特的生命力。或寓情于理,“如果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摧毁了形式美”,在议论强调桥在水乡的重要形式作用的同时,流露出痛彻心扉的遗憾和惋惜。
更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与说明五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的精典语句——“为了画钱塘江大桥,我曾两次爬到六和塔背后的山坡上,但总处理不好那庞大的六和塔与长长的桥的关系,因而构不成画面。虽然滨江多垂柳,满山开桃花,但脂粉颜色哪能左右结构之美呢!”通过叙述作者两次爬六和塔山坡画钱塘江大桥的经历,描写钱塘江大桥及其周围各具特点的景物,提出颜色不能左右结构的观点,抒发钱塘江大桥难于周围景物入画的遗憾,众星拱月般指向桥“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这一角色特质的说明目的。
[作者通联:四川华蓥市高兴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