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儿童是诗,是一种学生观,也是一种语文教育观。把儿童当诗的语文教师是富有智慧的教育人。成功的语文教育之所以在实践中找到了教育的光明,是因为他们“左眼是诗歌,右眼是儿童。”
关键词:儿童诗 小学语文 教学
作家赵思运曾写了一篇“儿童如诗”的散文。文章写得很好,我一口气将其读完。在我的眼里,这根本不是一篇普通的散文,而是一篇很好的语文教育诗篇。
一、“诗的本质是儿童的”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这样说:“儿童的本质是诗的,诗的本质是儿童的。”因为无论是儿童,还是诗,他们都是用生命、真情、联想、夸张、跳跃的视野对话世界万物。
前不久,我随一年一班去秋游。刚坐到车后排的位置上,旁边的一个小男孩用夸张的诗句把我逗得心花怒放。“校长好年轻,比我还要小。”一个五十二岁的老头比一个六岁的孩子还年轻?!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夸张的诗句。但它出自一个孩子之口,我分明感受到了那份童性,而这恰恰是赵思运在文章中说的“神性”。
还是前不久,我在一年六班听了一节语文课,课后结合文中“有礼貌”的儿歌写了一首“有礼貌”的儿歌送给该班的孩子们。孩子们很兴奋,决定写一首诗回送给我这位“大校长”。该班语文老师把孩子写的诗与写诗前的过程发给了我。令我感动的不是诗,而是写诗前的讨论。
“校长很亲切!”“就是不怕他。”“不但不怕他,还想靠近他。”“想跟他握手、聊天……”“甚至给他一个大拥抱!”“亲切的校长。”面对这份真情,我当时有点哽咽……多好的孩子!多好的诗句!儿童即诗,诗即儿童!语文老师关键是要有一双发现童年,发现童诗的眼睛。
一次我到四年级一个班向学生作语文学习的调研,主题是:你喜欢你们的语文老师吗?其中两个同学一段诗一般的对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生1)有时像老虎一样凶,(生2)但,凶的表情中还带着微笑。(生1)有时像小猫一样温柔,(生2)是,在温柔中看到了善良。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只是缺乏发现诗人伯乐。
二、“儿童是成人的父亲”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在《彩虹》诗中写的“儿童是成人的父亲。”诗句。这句诗的丰富意蕴可以从作者引用格菲某小说中的一首诗中可以略有感悟。
你的桥不牢
它是给鸽子走的
鸽子能飞过河去不用桥鸽子也能飞过去
它是给没有翅膀的鸽子走的
所有的鸽子都有翅膀
没有翅膀的鸽子没有翅膀
其实这是围绕“桥”展开的一段成人与儿童的对话。儿童在尽力地引领成人重新回归的原初的神性;成人也在尽力地引领儿童回到现实与理陛中。文章如是说,上帝赋予儿童洞穿万物的神力,儿童长大了神性就被上帝回收了。“在上帝眼里,成年人都是盲人。”
下面例举的是有神性的孩子是如何挑战我们这些有理性的老师的。老师:什么是春天?孩子:冬天过后是春天。老师:孔融让梨的故事好不好?孩子:父亲让小孔融分梨是在为难他。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大家自己选。在黑板上板书完《江上渔者》后,老师问:这首诗是谁写的?孩子:是老师自己写的。老师:乌鸦喝水的方法是不是很聪明?孩子:最好的方法是用吸管吸。教师是成年人,但千万别当盲人。语文教育应该是诗性的教育,这种教育就是要保护而不是回收儿童的神性。借用作者的话就是:“以儿童的天真的、陌生的、非理性的眼光看待生活,把生活的厚厚尘土擦掉,让诗性与神性的光辉重新放射出来。”要想不做盲人,我们就要向儿童学习。做天真的语文老师,建天真的语文课堂,守住那份美好的童心。
三、“童诗”的神性是美好
“童诗”在这里是“儿童和诗”的简称。在儿童世界里,在诗的世界里,美好是一种永恒,而这种永恒的美好就是神性,它是生命的灵性,人性的尊重,如梦的憧憬。
我让孩子把最想说给老师或校长说的话写出来。老师,对不起,以后我上课不开小差,您别生气了,我以后会好好学习。老师,您很漂亮。老师,下一次教师节我送您一朵花。校长,谢谢你们用很多钱买来一个学校,让我们来学习,长大。老师,下一个学期您能多给我一点幸福就行了。老师,虽然我们要分班了,不过我一辈子都记住你的。老师,一次作文,你反复要求修改,当时我有点不耐烦,结果该文发表在班级空间,我惊呆了。谢谢你……
多好的孩子,多好的语言,多美的心灵。在我看来,上面的每一句话是发自孩子内心的,既俭朴又纯美的诗句。
诗性语文教育应是一种唤醒童性的美好教育。在这里,多点放养,少点牵养;多点自由,少点统一;多点感性,少点理性;多点宽容,少点斥责……让我们一起善待神性,静待花开。
儿童如诗,童言可贵!语文老师和语文课堂要浸润在诗意之中,2珍惜那些看似稚嫩、乏理的童言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