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杨宇,在北京市石景山区鲁谷社区残疾人中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31岁的他在从事专职委员工作之前,别说理想的工作了,就连上班都成了奢望。2006年5月,听说街道残联要招协管员,他就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去应试了,没想到7月份就通知他可以上班了。当时他高兴的没法用语言来表达,每天的愁眉苦脸终于浮出了笑容。
残疾人职业劳动康复是残疾人提高生活技能和劳动技能的重要手段,鲁谷社区在重兴园成立了职业康复劳动康复基地。为了早日建成基地,他冒着酷暑到京西的多家家具店、电器城看更衣柜、长条桌和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的价格,货比三家,并抄到笔记本上,供理事长参考;厂家送货有时在晚上,他就不分白天黑天、不分工作日还是节假日,随叫随到,点货验收质量并登记入库。基地建立了,但残疾人参加职业康复劳动成了难事。一些智力、精神残疾人连生活自理都困难,就别说从事撸纸套、做驱狗贴、编珠绣等康复劳动了。很多人记住了头道工序,忘了下道工序,有的在示范下能做,但一自己做,就又不会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杨宇的一块“心病”,他吃不好、睡不香,整天琢磨着让残疾人学会做的方法。一次,儿童在社区玩搭积木游戏启发了他,将工序分解、做成流程***,发到残疾人手中,是否能成?于是,他就利用所学的电脑知识,将撸纸套、做驱狗贴等7个流程每个分成简单易学的三四道工序,做成PPT,并封塑发到每一名残疾人手中,使残疾人既学会了制作,又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受到残疾人和家长的好评。
在创建示范残疾人温馨家园中,为保障“温馨家园”健康、有序的发展,使各项活动能反映出残疾人发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小杨一下子建立了7大类、22本活动训练档案,上边详细记录着训练的时间、内容、效果和家长评价,反映了温馨家园的日常管理、文体活动、组织建设、康复档案、职业技能培训、文化知识培训、生活技能(感恩)培训等工作,使温馨家园管理更加规范化。在残疾人康复器械发放工作中,他摸索出了把握三个环节的经验,既突出一个“实”字,把握好申请登记、发放、回访三个环节。一是根据残疾人残疾程度、残疾部位,认真做好登记,根据个人申请,帮助其选择合适的辅助器具;二是考虑残疾人不便,将以往的集中发放形式改为分散发放形式,并将康复器械送到残疾人家中,在家中,为他们详细讲解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根据辅助器具的大小和价值,对发放轮椅、助听器的残疾人使用数码相机照相,保留资料,并接受小区居民监督;三是在残疾人使用辅具一个月后,通过电话追访,询问使用情况,并对使用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登记,及时派人帮助解决。
建设温馨家园时,正是2008年盛夏,他的肠胃不好,时常拉痢疾、发烧。“就是这样,我儿子隔三岔五就从单位带回一摞表格,一干就是多半宿,我看着都心痛。”一提到小杨他的父亲就格外心疼。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的经验引来各街道兄弟温馨家园前来参观,市区残联领导前来调研、观摩,并在全市推广。
精神残疾人房某来温馨家园时,自我封闭,不与人说话,不与人交往,一坐就是半天。小杨观察到这一情况,利用自己也是回族的身份,主动与她聊天,并尊重她的生活习惯,为她买清真的饭菜,刮风下雨电话提醒她带伞,气温下降要她增减衣服;当了解到因家庭生活拮据,她每天要捡拾废品时,就收集家中的废品,经常送给她;并让她当面数数,还要她叫出这些饮料的名子,以锻炼她的交往和算账能力。他的热情相帮,不仅使房某病情缓解,融入到温馨家园大家庭中,还感动了她的父亲,主动为撸指套制作了工具。
鲁谷社区五芳园肢残人刘秀媛本人既是残疾人,又是残疾人协管员,因女儿在中医大学上学学费昂贵而发愁,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及时向理事长做了汇报,并多次到她家核实情况,通过区残联将她家的情况反映给市区领导。今年2月,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郭金龙在区委书记荣华、区长周茂非的陪同下,来到了鲁谷社区肢残人刘秀嫒家。为她一家送去了米、面、油、水果、被子和慰问金。感动得她一家人热泪盈眶。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还为她一家送来了助学款。领导的慰问不仅使她一家能过一个好年,更增加了她一家战胜眼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如今,当上了石景山区10大残疾人自强标兵的小杨,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而是思考着如何多学残疾人工作的相关知识,提高业务素质,提高残疾人工作的水平,给残疾人带来更多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