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业区位论诞生于19世纪的普鲁士,运用于实际探索中具体的生产力发展状况与社会经济水平下,农业生产部门的区位选择。农业区位论从孤立化研究和区位地租出发,得出了农产品种类围绕市场呈环带状分布的理论化模式。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对农业区位论进行全方位的重新探索、分析与评价;重新认识农业区位论在中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现实应用和启示作用,更好地推动中国现代区位理论研究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关键词】区位 农业区位论 现实意义
一、农业区位论评述
杜能在研究过程中采用的科学抽象法,即“孤立化”研究方法,并将数学方法引入经济研究,这对之后的经济学家产生了非常有益的影响;杜能从极差地租出发,建立了合理的农业集约化经营模型,不仅被广泛地应用于农业,而且也广泛地应用到工业和地区布局的研究中;杜能以从生产地到消费地之间的运输费用差异,建立了农业生产的空间差异模型,这一主导因素分析法成为区位研究的基本立足点。
二、农业区位论对中国农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农业发展必须遵循农业区位论的空间法则
在特指的一定区域内,人类从事一切生存、发展的经济行为所创造的物质和非物质财富,视为区域经济。任何经济活动都发生在一定的区域内部,区域经济的产生离不开这样的几个客观基础:首先是区域间存在自然禀赋的差异。它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资源的稀缺性、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其次是区域空间距离的不可消除性。人类的经济活动离不开地域空间,有空间就有距离。既然要进行经济活动就会产生运动,产生位移,就要克服空间的距离限制,支付距离成本。即使是一切条件都均质的情况,距离的远近也会导致距离成本的不同。第三是经济活动的趋利性。任何经济活动都有谋求利益的目的。经济活动的趋利性在空间上表现为集聚经济或规模经济(效应)。在此基础上的经济活动都表现出一种空间上的客观规律,农业区位论的基本宗旨就是寻求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所表现的这种空间规律,也称为“空间法则”。它主要表现为:最低运输费用和最低生产成本,这是杜能提出的区位目标;最低的购买价格;最大市场区位和最大利润,最低运费和最低生产成本的区位不一定能保证取得最大利润,为了保证最大利润,必须寻求具有最大市场的区位,相应地要求最大的吸引范围和腹地,如中心城市的区位;最优地利用社会经济基础,以求获得最佳的生产、生活条件。由于这一基本“空间法则”与市场经济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内在要求具有一致性,因此,中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必须遵循农业区位论的基本宗旨。
(二)调整农业结构与区域农业生产力水平相一致
中国是一个以落后分散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发展中国家,人多地少、可耕地面积尤其稀缺,这是基本国情,也是中国农业***策选择的基本出发点。按照农业区位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应当注意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农业结构调整必须同生产力水平相一致。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地区发展差异很大,生产力水平高低不一,对农业结构的要求也大相径庭,因此农业的结构调整一定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第二、农业结构调整必须因地制宜,使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符合国情,符合广大农村的实际情况。在农业集约化经营和农业产业化问题上,充分考虑各地区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利用区位优势,调整农产品供给和贸易结构,推进农业发展[2]。如在东部平原的农村发展粮食作物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经营;在中西部一些贫困地区可以发展农副产品多元化经营;沿海地区则可以发展近海养殖和远海捕捞;城市附近农村可以发展蔬菜果品加工业和花卉产业。我国农业生产长期以来比较重视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的适宜性,却普遍忽视对农作物分布区位的分析。在今后一定要对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作全面的分析,否则会影响农业产量,挫伤农民的积极性。
(三)运用级差地租的形成机制调整***策实施
资本主义地租是租佃资本家交给土地所有者的来自于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的一部分,体现两者共同剥削雇佣农业工人的关系。***后,我国废除了封建地租,但是农村各地距离农产品消费中心远近不同,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各异,这种客观事实表明区位地租的本质依然存在,因此经济学意义上的区位地租仍然存在。我国在制定农业***策和进行农业生产布局时,必须正视区位地租的客观存在,必须重视区位地租对农业土地经营方向和经营强度的调节作用,必须遵循生产要素科学投入、合理组合的原则,对不同区位地区实行不同程度的集约经营。同时,还必须充分认识区位地租与农作物合理分布区位的关系,科学地确定不同区位上的最优农作物。
(四)结合国情灵活运用“孤立国”研究方法
从市场特点来讲,农贸市场在城市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在中小城市比大城市更突出,在中西部边远地区,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每个城镇的小农贸市场异常发达,形成农业资源分布的点状市场,这些点状市场的长期存在为农业区位论的运用创造了条件。
从交通格局来看,中国的交通格局非常复杂,交通状况和运输手段的区域差异较大,发达和很不发达交错并存。西部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地形特点,多山地和高原,交通运输相对落后,这些地区的农产品运输成本比较高,而且由于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如在山坡地,不同高度要求种植不同作物),对农产品生产的分类和布局有很大的影响。从中国交通运输的实际状况来看,运输费用和生产成本最低的农业区位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再者,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生产模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决定了农民在完成规定产量和上缴任务的同时可以自主地决定农产品的种类和产量。为了获得最大利润,在决定农产品种类和产量时,农民必须考虑区位因素,所以通常城市近郊的农民种植蔬菜等新鲜易腐产品,稍远一些则种植果林,更远的才会种植小麦、水稻这些粮食作物。这与杜能圈所给出的情况基本吻合。
参考文献:
[1]李小建.经济地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张金锁,康凯.区域经济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谈杜能农业区位论对中国农业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