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刚入园的小班幼儿进行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是幼师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小班幼儿核心课程之一。以下是我在小班教育教学中,对小班幼儿生活常规培养的点滴体会。
一、确立常规教育的目标要求
小班常规的内容可以分为:社会交往规则、群体性规则和个体性规则,社会交往规则是指幼儿适应社会生活必须遵守的品德行为规范,是幼儿社会化的最直接的内容,群体性规则主要用以保证集体生活,游戏和教学的顺利进行、形成幼儿的集体观念。个体性规则主要是维系个体健康发展的行为要求。通过常规教育可以逐渐形成幼儿正确的对人、对事、对物的态度体系与相应的行为方式。
二、采取正确的、恰当的教育方法
初入园的幼儿对幼儿园的环境,活动都不熟悉、不适应,也不习惯按相对一致的要求去行动,经常出现违反规则的现象。因此。就需要老师进行耐心教育。我们针对各项活动中的常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幼儿实施教育,并注意在教育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要求,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如示范、模仿法、语言指导法、情境教育法、游戏练习法、表扬、激励法等。
三、遵守一定的教育原则
小班幼儿第一次离开家庭来到幼儿园,一方面有些怯生,另一方面又要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习惯,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进行幼儿生活习惯培养。要循序渐进地指导。使他们逐渐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切不可操之过急,要讲求方式方法。生活常规培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循序渐进、逐步渗透的原则。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常规的数量由少到多,逐步增加:常规的要求由简到繁,逐步提高。如刚开学我们要求幼儿先学会自己穿鞋。然后学会穿裤子,过一段时间要求他们会穿单衣,逐渐要求会穿毛衣,外套,能力强的要求他会塞衣服。
2、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由于先天的和后天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幼儿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在集体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个别教育。有的幼儿不会拿勺吃饭;有的不吃这、不吃那:有的自控能力差;有的理解能力跟不上;有的口齿不清。都要老师耐心地去教,使这些幼儿逐步统一、融入在集体之中。
3、家园一致的原则。幼儿园的教育效果,往往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因此,在教育中我们要注意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在一日活动中,离园这个环节是与家长充分接触的有利时机。我们根据幼儿在园的表现,反馈给家长。同时也从家长中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还利用“家长会”、“家园联系册”充分交谈、交流,要求家长配合教师,共同努力,改掉幼儿的不良习惯,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下一代。
四、适时地讲解、示范给幼儿以正确的概念
小班幼儿年龄小,对于许多生活习惯的正确与否没有准确的概念。对于幼儿的不良行为,教师不能简单地指责、阻止,而应正确地讲解、示范,使幼儿形成正确概念,有一个可效仿的榜样。
五、善于抓住时机,注重随机教育
有许多良好的习惯是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习得的。因此,教师应重视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教育。
在一次饭前洗手时,我发现几名幼儿在盥洗室里玩水,满身、满脸湿淋淋。在口头教育后,我请幼儿观看了我的示范。幼儿通过观察知道洗手时不把水龙头开得太大,洗手后再把水龙头关严,轻轻把手上的水甩到水池里。这样不仅使孩子懂得节约用水,也掌握了正确的洗手方法。
六、重视表扬与鼓励在良好生活习惯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幼儿入园不久,我发现绝大多数幼儿玩具玩后随手丢在一边,我常常为收拾玩具而发愁,当我发现吴婉璐小朋友每次玩完玩具后都能把玩具收拾得整整齐齐,而且能帮助别的小朋友收拾玩具时,我及时表扬了她。每天游戏后许多幼儿纷纷效仿她的样子认真地收起玩具,我及时表扬了他们,为了巩固这一习惯。还用红花表扬他们,同时通过送玩具回家这一做法,培养了幼儿的良好活动习惯。
七、重视家长工作。使良好的习惯在家庭中得以强化
教师应树立幼儿园与社会、家庭一体化的大教育观。教师不但在幼儿园里注意培养幼儿的好习惯,更应该帮助家长掌握一些科学的家教方法。以使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家庭中得到强化。如:在家园联系园地中提出幼儿生活习惯的目标要求及请家长配合内容,介绍一些家教方法。使家长了解幼儿园的要求,在家庭中也提出相一致的要求,使良好生活习惯得以巩固。要求要细致。比如要求小勺的拿法,午睡时小鞋的摆放等等。便于家长全面了解本月教育目标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家中配合幼儿园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总之,幼儿良好生活常规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必须坚持家园配合,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持之以恒地要求,才能更快更好地达到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