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科伦理学》是希腊伦理思想的集中表现,书中的观念具有一定的实践性,书中关于很多伦理道德的论述都很具有使用性。书中认为德行分为两类,一种是由教导而培养起来的,一种是在文化、风俗习惯中熏陶得来的。在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中考察了规定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质以及道德行为本身,也就说是规定道德行为意志的是伦理。而在麦金太尔的《追寻美德》中对西方的道德观念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伦理;道德;关系
1 伦理与道德的界定
伦理和道德常常被人们同时提起来,却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科伦理学》中将德行分为理智的和伦理的。书中认为,理智的是由教导培养起来的,而伦理的是在文化、风俗习惯中熏陶得来的。伦理是一种较为抽象的概念,是一种理性判断,它具有一定的规则和公共意志。而道德则是一是具体的概念,需要具体的行为来体现,是一种个人修养。因此,我们可以讲亚里士多德认为的德行分为道德和伦理。此外,在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中所提到的“规定道德行为意志的本身”我们就可以理解为是伦理,而具体的行为就是道德。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伦理是一种价值思想,而道德则是体现这种价值思想的具体行为。
2 伦理与道德的关系
正如上文中说的那样,道德是伦理作为一种价值思想的具体行为表现。伦理和道德是意识和具体行为的关系。在历史发展中,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对道德的评判标准都不一样,那么是什么造成这种不同呢,就是伦理。伦理是文化、风俗习惯中的公共意识和规则,人们根据这种公共意识和规则来判断具体行为的真、善、美。因此,受不同文化的影响,其公共意识和规则也不同,因此判断道德的标准也不同。举例来说,“孝”是中国人的美德,这里的“孝”是指子女对父母的孝。那么可以说“孝”本身是一种道德行为,而子女对父母尽孝道则是一种伦理意识。再比如说“尊老爱幼”是一种道德行为,而对老人要尊敬,对幼童要爱护则是一种伦理意识。
此外,由于道德是伦理意识的具体体现,而伦理是文化、风俗、宗教等方方面面的公共意识和规则。因此相同的行为,在不同的伦理观念下,对其道德评判的结果也不同。举例来说,在中国古代,汉民族中对于弟弟娶嫂子、儿子娶继母的行为视为不道德,而在游牧民族中,这种行为是一种正常现象,是被当地人所广为认可的。这就是由于在汉文化和游牧民族文化中伦理意识的不同造成的。游牧民族人口较少,他们需要女性来繁衍人口,因此这种有利于后代繁衍的行为并不被人们认为不道德。而在汉文化中,受到儒家礼教的这种公共意识的影响,人们认为这种行为就是不道德。可见,即使是同一种行为,在不同伦理意识下,人们对其道德评判结果也不同。
3 伦理意识的发展对道德的影响
如果说道德行为是伦理意识的具体表现,而且伦理意识是在文化、风俗、宗教习惯中潜移默化的一种公共意识。那么当文化发生改变时,人们对道德行为的评判标准也会发生改变。在麦金太尔的《追寻美德》中对西方的道德观念进行了反思,那么是什么造成道德行为的改变呢,我认为就是伦理意识的改变。举例来说,在中国古代认为女人应该从一而终,一辈子只能嫁给一个男人,即使丈夫死去,也应为丈夫守身如玉。如果另嫁别人就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可是明显,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已经不这样认为了。这种同一民族文化中对道德行为评判结果的不同,就是因为即使在同一民族文化中,伦理意识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可以说伦理意识的变化会最终影响人们对道德的评判标准。社会是发展的,时代是进步的,在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提出了德行本身应该以人为本,强调了人格的尊严与崇高。通过人类伦理意识不断的发展,道德行为的评判标准往往更加多的将人作为“主体”来突出。在任何的伦理意识中都应尊重人类的尊严,以人为本,而并不是利用宗教习惯作为伦理意识去约束人们的道德行为。因此,可以说在人类伦理意识的发展过程不断的进步,我们对道德的评判也更加人性化。
4 结论
虽然伦理道德常常被人们一起提起,但是伦理和道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伦理是意识,而道德是行为,伦理作为意识而影响人们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但是伦理是文化、风俗、宗教等公共意识,但是虽然人类文化的不断发展,人类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的不断融合,伦理意识也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中,更加体现人的主体,这是对人类的道德行为都将产生很好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仕杰,《“伦理”与“道德”辨析》,伦理学研究,2007年06期。
[2]高云,《伦理与道德关系刍议》,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3]Akademiya Nauk SSSR,《哲学史》1-5卷,中原文化出版社,2012年9月15日出版。(韩)
[4]哲学事典编撰委员会,《哲学事典》,中原文化出版社,2012年9月15日出版。(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