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园戏剧是指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自由参与创作的、具有实验性的、非盈利的一种戏剧形式。校园戏剧说的是大学生身边的事,反映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他们的爱与恨,困惑与思考,憧憬与忧虑。在大学期间就与同学拍了很多小品小戏,也改编了很多经典剧目,其中包括过士行的《或者还是死去》,还有孟京辉的《我爱XXX》等。近期与学生一同改编了话剧《苍黄的青春》,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对剧本进行了再度创作,并更名为《毕业?毕业!》演出得到了较好的影响,本文也透过对校园话剧《毕业?毕业!》的分析,总结了校园话剧的几点特征及意义,以求引起更多人的共同重视校园戏剧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参与对象 思维方式 表现手法
如今,大学生对戏剧的喜爱之情越来越浓厚,几乎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园戏剧组织,他们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和模式活动着,得到了迅速地发展。从全国的情况来看,北京地区高校的戏剧氛围最为浓厚。校园戏剧在形式上往往是不拘一格的。如时间、地点,可随意转换,剧中人物也可以跳进跳出,甚至每个人物的具体身份都可以用符号、代号来加以说明。这种自由、先锋的处理手法已成为校园戏剧的一个显著特征。校园戏剧的内容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形式活泼、观众感到很亲切,极易引起剧场内的情感共鸣。
校园戏剧有以下几点特征:
一、校园戏剧的参与者主要是大学生
“校园戏剧演的就是活人,演的是天天和自己一块抢食堂、挤澡堂的张三儿在台上的模样,演的就是有着戏剧情节的戏剧迷的热情,演的就是每天发生在身边的每个学生都熟悉的故事。”这就是校园戏剧的第一特征。《毕业?毕业!》整剧围绕着几个大学生毕业一年以后再次聚会回到母校的各种感慨,各种美好回忆,四个典型的人物讲述四段离开母校以后的四段不同经历,再次强调现代大学生对个人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评判、审视。戏剧能够表现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校园戏剧则能更直观、更生动、更真切地反映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情感世界以及理想追求,成为重要的文化现象。
二、加入更多的流行元素和话题,引起观众共鸣
随着戏剧文化的发展和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需要放松的观赏,同时也不忘思考。校园戏剧与时代接轨,由同学们讲述自己的故事,在剧中加入大量的流行元素,是观众更加感兴趣,是演员更加放松投入。《毕业?毕业!》每段都有感人的故事,第一部分是讲述一个坚持毕业以后要去西部支教的“黑子”,第二部分讲述着一个富二代“罐头”毕业以后的状态,第三部分插入了一段男女生宿舍的回忆引入第四部分“豺”和“左左”的爱情故事。这四部分每段的衔接都会插入一小段戏,比如从第一段到第二段中间插入了一段赛车,主角“罐头”与一个开奥拓的司机一段幽默滑稽的小戏,诙谐的表演、幽默的歌词、令观众爆笑不断,现场气氛轻松活跃。也体现了普通高校学生活跃的个性。
三、思维方式独特、表现手法新颖
校园戏剧与传统戏剧最明显的不同,是它没有成型的剧本,没有固定的人物,最初可能只有一个构思,然后参与者一起讨论出一个大致的发展方向。情节与细节都是在排练的过程中反复推敲,慢慢发展成型的。既然是自行参与创作,那么创作思想就是自由的独特的。这种自由独特,是指在创作思想上的敏感、活跃,没有框架束缚的创新。借助自由的戏剧艺术形式,表达大学生们的所思所想,把对时代的反思、对社会的感触、对生命的感受,借助他们理解的戏剧形式,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于校园戏剧来说,这里舞台没有太多的专业评判和标准,有的只是尽情展现真我的风采。在大学生活这段每个人生命中最激情、最勇敢的岁月里,选择校园戏剧的舞台,尝试舒展自己的心胸,抒发自己的情感,为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更出色的展示自我,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体现出当代大学生们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思考、新的精神、新的观点、新的理解、新的思绪,具有小剧场话剧固有的前卫性和先锋性。
四、讲述真人真事,情感更投入、更自然、更容易感染观众
校园戏剧最大的魅力就是它的真实性,比起传统戏剧更加地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在舞台上发生的事情能勾起观众的回忆引起观众的共鸣,在某种程度上无论是演员还是观众,都已忘记自己的身份,他们不再是演员与观众的关系,而是倾诉者与倾听者的关系,是一种心灵上的撞击。
校园戏剧是学校业余文化活动中最具社会性的艺术形式。就它的性质本身来说,是一种集体创造,参与者通过共同参加戏剧创造和欣赏,获得直接而积极的审美愉悦。对校园戏剧团体的成员来说,校园戏剧不仅仅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创造力以及鉴赏能力,而且通过参加戏剧实践的过程,体验集体智慧在戏剧创作过程中得以完美体现的艰辛,感悟团队精神的重要。也许今天的大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前,社会教育给予他们的戏剧知识少得可怜。中学时代埋头对付应试教育的时日,使他们无暇注意戏剧这块天地。但是一旦他们走进大学校园戏剧这块田地,接触充满张力的戏剧世界,将会被戏剧艺术巨大的魅力所吸引,会震撼他们的心灵,打动他们的感情,调动他们的想象,启迪他们的思考。那些曾接触过戏剧的大学生,未必在将来个个去做职业戏剧人,但他们曾经艺术体验,必将成为一种潜在的文化素养,融于他们的血脓之中,以各种形式释放出来,促进整个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佳蕾.《当代校园戏剧剖析》[J]
[2]梁伯龙,李月.《戏剧表演基础》[J]
作者简历:
张爱敏(1986- ),安徽宣城人,助教,研究生,主攻戏剧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