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姜是鲁国大夫公父穆伯的妻子,在儿子公父文伯出生后不久,他的丈夫就因病去世了,于是,抚养和教育儿子的重担,就全落在了敬姜一个人的身上。
按照古代“十年出外就傅”的传统,在文伯12岁时,敬姜就送儿子外出求学。一天,文伯放假归来,多日没见,敬姜看到儿子后喜出望外。当时,跟随儿子一起回家的,还有一群小伙伴,他们受到了敬姜的热情接待。
不过,细心的敬姜发现,小伙伴们对文伯竟然毕恭毕敬,言计从。文伯进家门时,他们一个个都乖乖地跟随在身边;文伯上堂屋台阶,他们都不敢和文伯并肩而行,总是自觉地尾随其后;文伯外出,他们也都前呼后拥。文伯对于小伙伴们如此恭维自己,也显得心安理得,同时流露出一副扬扬得意的神情。
见此情景,敬姜心里很不舒服。她没有想到,儿子小小年纪,竟然如此骄傲自大,喜欢别人恭维和奉承。如果不尽早改掉这个坏毛病,对他以后的成长和发展将非常不利。同时,敬姜在心里也一直责怪和埋怨自己,没有对儿子严加教导。
等到那些小伙伴们走了之后,敬姜将儿子叫到跟前,非常严肃地对他说道:“文伯,你也太傲慢无理不懂事了,小小的年纪就喜欢别人恭维,这可不是好的品格。我曾听说,周武王作为一个国王,上朝归来都能自己动手脱鞋袜,人家作为一国之君,尚且能做到谦虚谨慎,你小小年纪功不成名不就,地位如此低下,却让你的小伙伴以兄长之礼对待你,你不应该为此感到羞愧吗?”
文伯听了母亲的训诫后,顿时满脸通红。他认真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并对自己的过错诚恳地做了自我批评。后来,他继续在外求学,并牢记母亲的话,所拜的老师,个个都很严厉;所结交的朋友,人人都是贤良的读书人,这让他在学习和交往中受益匪浅。而他在游历四方时,不管是遇到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碰到牙齿没有长齐的小孩,他都能以礼相待。经过刻苦努力,他的学问渐深,品德渐好,很受他人尊敬。
敬姜在得知儿子的学问、品行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后,高兴地说道:“吾儿知错就改,将来一定能够成为有出息有作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