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James Martin 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中学研究中学生的写作,评价系统或评价理论形成并迅速发展。上海交通大学王振华教授将评价理论引入中国,其在国内的研究已经历十余年了。它主要基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以人际意义为研究重点。随着评价理论的迅猛发展,功能语言学的人际意义研究达到了另一个高峰。本文将对评价理论在近五年的研究和发展作一个概括的综述。
关键词:评价理论 国内文献 综述
项目基金:本文系青海民族大学2016年研究生创新项目
随着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不断发展,对于系统功能语言学下三个纯理功能之一的人际功能研究的成果显著,但澳大利亚语言学家马丁教授和他的同事对这一系列研究进行了总结归纳,最终形成评价理论。[1]自从上海交通大学王振华教授把评价理论引入中国,中国也掀起了研究评价理论的热潮,近几年对于评价理论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为了让广大语言学习者和研究者更加深入和客观的了解评价理论,促进评价理论在国内的新发展,作者对国内近五年对评价理论的研究进行一个整体的综述和评价。
一、评价理论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大纯理功能之一是人际功能,人际功能指出语言具有表达说话者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推唷⑴卸虾推兰鄣墓δ堋!保ê壮麟,等,2008:115)[2]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评价理论形成之前主要为社会符号的人际意义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焦点在于语法层面,对词汇层的分析则比较匮乏,而且对社会符号范畴进行系统的分类则处于一片空白,同时也缺少对于说话者如何通过语言赋予语言对象价值,也就是赋值语义的研究。为了弥补功能语言学在以上几方面研究的不足,评价理论应运而生。
二、文献数据来源
经检索中国知网,以英语评价理论为主题,搜索2011至2015年的期刊论文,研究评价理论的论文共有313篇,其中包括普通期刊,核心期刊和硕博论文,主要集中在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的研究,再根据研究对象的价理论视角下的翻译、英语教学、话语分析、汉语评价、修辞及话语分析实践的论文数量为主。其中可以看出,尽管评价理论和语言的评价意义近5年来已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相关文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主要集中在对理论的应用和评介上,多体现在对具体语篇的话语分析方面,而对理论的完善和修正与运用评价理论与其他理论结合进行创新的文献则不多见。一些文献的主要分类主要体现在表一中。
这些研究评价理论的文献中,第一篇论文是由张德禄撰写的评价系统及评价词汇的研究,而第一部研究评价理论和话语分析实践的专著是由王振华(2001)和李战子(2001)所写的,接下来先对各类相关文献进行回顾。
三、文献回顾
近些年,国内学者对评价理论从各角度进行了研究,重新界定了评价在人际意义中的地位和作用,对评价的特点、评价的标准、评价系统的分类等问题进行了概括性的研究。
(一)理论研究
徐素萍(2011)则主要从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 序言角度介绍了评价理论的重要概念来源来解释评价理论对相关著名专家学者如拉波夫、韩礼德和巴赫金等人学术理论的借鉴与发展,指出为评价理论的发展所作出巨大贡献的团队成员,以及评价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是源自于学术团队的协商与合作的学术思想。
1.态度系统
于涛(2012)基于评价理论研究语篇中态度韵律资源通过聚合效应产生“核心态度”并以此来实现语篇的连贯假设,整明态度系统对于语篇连贯建构是有积极意义的,为连贯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张睿莹(2014)从理论应用和应用研究方面对态度系统在我国的发展研究进行了述评,促进了该理论在各个研究领域的扩展和应用,同时也促进了评价理论的发展。
2.介入系统
黄雪娥(2012)在他人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评价理论的子系统,对介入系统的理论框架进行了一番梳理,主要集中在处于嬗变和模糊状态的子系统借言,对借言子系统进行重新分类,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便利。马希武(2012)基于评价理论介入视角研究情态隐喻,阐释了情态的隐喻式在对话空间的调控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情态隐喻的对话空间调控效应和潜势构成了情态的隐喻式相对于一致式的比较优势。同时这也有利于理清情态的隐喻式和一致式之间的关系。
3.级差系统
何中清(2011)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上发表的论文评价理论中的级差范畴:发展与理论来源一文,该文主要研究级差范畴在评价理论中的重要地位因为它贯穿了整个评价体系,为态度和介入系统提供分级资源。刘飞明(2012)指出了评价理论是进行语篇分析的一种方法,也是语言评价潜势意义的系统。
(二)文献综述
李利杰(2012)总结了近10年在我国11种外语核心期刊上关于评价理论文章所发表的文章和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统计分析,结合他们的研究视角以及内容分析发展的方向和动态,为今后评价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文献资料。张玉清(2012)综述了马丁的评价理论,探讨了马丁对语篇中的意识形态与语言学家的社会责任,分析了语言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吴雨娟(2014)基于10种外语核心期刊14年的情况回顾了国内评价理论近14年的研究综述,为评价理论在我国的应用和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刘晓晓(2015)概括地研究了评价理论中的态度资源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刘兴兵(2014)对于近年来研究评价理论的文献进行了回顾,发现了评价理论研究的不足和研究方向,为未来语言评价各个流派的研究都具有借鉴意义。谭宁(2014)也对于中国评价理论应用研究进行了综述,研究发现评价理论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集中在话语分析、外语教学等方面,但翻译方面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少,中国评价理论在翻译方面的研究应该得到更多的认识。裴继虹(2015)对于评价理论近些年的国内外研究及未来发展动态进行了综述。王显志(2014)对于2002至2013年的中国评价理论进行了综述研究,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应用方面,评价理论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理论研究方面,国内语言学家对评价理论的各个子部分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国内的应用研究囊括了不同体裁的语篇分析、翻译、教学以及汉语的评价机制,证实了评价理论的普适性,在此基础上还对评价理论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索。
(三)应用研究
近五年对于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和英语教学、话语分析、汉语机制以及一些其他的方面。
1.翻译
张宜(2012)在他的硕士论文中分析了评价理论中口译译员的角色问题,口译译员要根据评价理论的三个子系统来调整他们的立场以及态度,分析了评价资源在口译后的变异所发生的原因。梁思华(2014)对评价理论在各个方面与翻译的结合进行了研究,发现了翻译在评价理论方面发展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原琳阳(2015)研究了评价理论系统下子系统态度系统视域下的商务翻译研究,主要研究了商务翻译研究在经济发展中的经济作用,利用评价理论促使商务翻译研究更加科学化、具体化,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解决问题。
2.汉语评价研究
刘慧(2011)对现代汉语的评价系统进行了研究综述,概括了语言学中评价的概念和特征,在此基础上初步勾勒出一个形式与意义的结合,并从系统的角度对以往汉语评价研究的成果进行了分类整理和述评。何伟(2016)基于评价理论研究了汉语评价词典的构建问题,将评价系统理论用于指导汉语评价词典自上而下的构建将提升汉语评价词典的科学质量,根据评价理论对汉语评价词典进行梳理,界定汉语评价词语的概念和形式,将评价词语的核心成分进行了划分,最终实现一个实用化的汉语评价词典。杜海(2015)依据评价理论子系统中的介入和态度分析了汉语据素在表述信息来源和可靠性的评价意义,言据性与介入系统具有相似性,这是本研究的中心。
3.英语教学研究
廖传风(2011)研究了评价理论在大学外语写作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发现了学生围绕关键性评价词汇以及运用评价语块撰写作文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3]刘英杰(2012)探索了评价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作用,发现评价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写作和口语教学三方面存在积极的指导意义,恰当地运用评价理论有助提高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同时也有助于开拓外语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视野。余伟琼(2012)研究了评价理论下态度意义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证实了态度意义能够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听力材料,为教师英语听力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4.话语分析研究
近年砥兰劾砺鄣难芯慷嗉中于运用评价系统的三个子系统进行语篇的分析,近五年的硕士和博士论文以及外语核心期刊论文多结合***治新闻语篇研究评价理论。徐B(2013)以评价理论为基础对英汉商务语篇进行了对比研究,主要发现了两者态度资源分布的不同及其产生的原因,为英汉商务语篇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5]许倩倩(2015)在她的硕士论文中运用评价理论对美国国情咨文进行了语篇分析,发现了各种评价资源在美国国情咨文中的分布特点,挖掘了这种趋势产生的原因,为***治语篇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6]刘悦明(2013)在他的博士论文中运用评价理论研究了英汉社论语篇中的评价资源,内容涵盖了评价理论的各个方面,并有效的结合了其他相关理论,促进了评价理论在语篇分析领域的发展。[4]
四、其他研究
彭宣维(2012)从评价理论出发研究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发现亚里士多德的众多著述中所蕴含的评价思想和评价理论有着实质性的渊源关系,只是出发点不同,从这一角度来讲该研究弥补了评价理论的文献综述,也为其他研究奠定了基础。胡文辉(2010)研究了评价理论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从不同哲学家的观点分析了评价理论的细微内容,结合人类的需求层面进行了分析,使评价理论的研究又上升了一个高度。
五、研究的优势和不足
评价理论自引入中国以来,其理论愈发的完善。国内大多数学者都对评价理论进行了补充与完善,像王振华、张德禄、李战子等都对评价理论进行了突破性的研究,在一定领域如法律语言学的评价研究,评价理论的多模态研究以及评价理论下话语分析的研究等,近百篇关于评价理论研究的学术论文在外语类核心期刊以及国外刊物上发表。但评价理论的研究也存在着不足,因为评价系统源于对英语语言的评价,大多数学者只注重利用这个系统去做应用型研究,多集中于话语和语篇分析的研究,而对于理论本身的质疑尚未涉及很多,同时对于英汉语言的对比研究也很匮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评价理论的发展。
六、未来的研究憧憬
目前,应用研究在评价理论中处于重头戏的地位,多体现在用评价理论就特定语篇进行套用而缺乏对理论的反思与创新,这不利于评价理论的长足发展。评价语义在语篇中的分布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中国化、多语种化不足,评价理论迫切需要产生出一种符合汉语及其他语种的理论模式。这些问题的存在为未来评价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发展方向和探索空间。此外分析多模态语篇如何构建评价意义也是尚未开拓的处女地以及汉语的评价意义和资源的研究将有助于加快评价理论的本土化进程。评价理论的跨文化以及类型学研究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此外从评价理论与语用、认知等相关学科结合的研究也是评价理论研究的空白领域。
七、结语
本文对近五年国内评价理论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评价了评价理论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也指出了评价理论在其理论本身所存在的缺陷,以及评价理论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些研究将有助于未来整个评价理论的完善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Martin,J.R.&P.R.R.White.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M].London:Palgrave,2005.
[2] 胡壮麟.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5.
[3] 廖传风.评价理论在外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2).
[4] 刘悦明.现代汉语量词的评价意义分析[J].外语学刊,2011(1).
[5] 徐B.评价理论视域下的商务翻译研究[J].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6).
[6] 许倩倩.评价理论视角下美国国情咨文语篇分析[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5.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2011―评价理论国内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