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对擦擦的起源与发展、制作、分类、表现题材和内容、供奉等五个方面的论述,对藏传佛教雕塑艺术品擦擦的宗教和艺术意味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藏传佛教;模制泥像;擦擦
一、擦擦的起源与发展
擦擦,是藏语对梵语的译音,是对藏传佛教模制泥像的总称,意为“用干净的土制作的佛塔和佛像”。擦擦艺术的历史十分久远,据意大利藏学家杜齐在《考古》一书中考证,早期使用擦擦的习俗与佛塔的正式传入相关联,最早起源于古印度的石板塔内存放圣物的风俗习惯。根据出土文物古迹及史料考证,擦擦传入藏区可追溯到佛教正式传入的7世纪初松赞干布王朝时期,甚至更早。据唐代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载:“归东印度,到三摩坨国,国名曷罗社跋毛……每于日日造拓模像十万躯。”《元史·释老志》载:“又有作‘擦擦’者,以泥作小浮屠也。”擦擦这一称谓一直沿用至今。《元史·八思巴传》载,八思巴“尝以泥作浮屠,或十万至二三十万,名曰‘擦擦’”。又据史载,宗喀巴大师在甘丹寺修行窟中闭关修行的间隙,制作了成千上万具有誓愿法力的泥模擦擦,并亲手塑制了象头财神护擦擦。后世历代***、班禅等高僧大德莫不尊此法俗,也制作了不少擦擦,并发放民间,供僧俗信众供奉。
擦擦自从印度传入藏区以来,经历了吐蕃时期的初传、古格时期的兴起、萨加时期的发展、帕竹时期的兴旺、甘丹颇章时期的繁盛这几个历史发展阶段。特别是13世纪以后,由于元朝中央尊藏传佛教为国教,萨迦教派五祖八思巴被忽必烈封为国师,与中原内地的关系愈加密切,并特设梵像提举司。擦擦的制作和供奉达到了繁盛时期,并伴随着藏传佛教文化的东进传入内地杭州、北京及蒙古等地。
二、擦擦的制作
擦擦的制作,从工艺上可分为单面模具制作的浮雕和双面模具制作的圆雕。按照《摹制擦擦仪轨》规定,伴以复杂的宗教仪礼,经过制模、挖土、取土、净土、成型、抹油压印、着色等多道工序脱模制作而成。制作擦擦的模具分为单模具(也叫平板模具)和双模具(也叫双叶对模)两种。模具大多为铜、铁铸制而成,亦有石雕、木刻和陶质模具。
通常的制作方法是选用具有粘性的无杂质的细黄泥或藏区特有的一种粘土——阿嘎土经筛选研成粉末,加水调和至适当柔软度,在拌和好的泥土上涂一层油,便于模制时不粘模具,起到轮廓清晰、模面光洁的作用;将坯泥放入模具内经敲打、挤压成形,取出成形的擦擦脱模塑置于通风干燥处;半干后削去多余的浮泥加以修整,在背面粘贴上高僧活佛加持的五谷、吉祥物、圣物,或***、班禅喇嘛穿用过的衣物小片,作为擦擦的灵性之物;正面再涂以需要的色彩,一件精美的擦擦方告完成。擦擦外表的色彩装饰一般为泥质本色,也可涂以各种色彩,如圆雕锥体形擦擦多涂以白色,神佛像则多用金色、红色、佛青色或土红色,使擦擦既有浓烈的宗教神秘色彩,又有一种妙趣横生的形式之美。
为了让神佛的造遗像保持良久,还可将脱模擦擦烧成陶制品,或者加以彩绘作为寺院、石窟殿堂的千佛***式立体影壁装饰,如阿里古格王城红殿佛像后壁上就镶嵌有44尊影塑小佛像。日喀则夏鲁寺几座殿堂内的墙壁上的影塑小佛塔正是用这种经过绘色后烧制成的脱模小泥佛密集排列镶嵌,使之产生了一种平面壁画无法超越的特殊视觉艺术效果。
三、擦擦的分类
擦擦的题材无一例外都是佛教内容,是佛教哲理和教义教规的艺术化、形象化、大众化的再现。按照质地和供奉的等级,一般分为泥擦、骨擦、布擦和药擦四种类型。
泥擦,一般用普通的泥脱模而成,好一点的则用阿嘎土、炼泥、香泥(掺有香灰)、纸泥(掺有纸浆)等制成,藏民们历史上喜欢在泥擦内捺入几粒青稞或谷米。
骨擦是将圆寂活佛、高僧的骨灰混合泥土制成,因其成分掺入骨灰而得名。藏传佛教教仪中,寺庙高僧圆寂后有实行火葬的葬仪,这是丧葬礼仪中较上等的一种葬法,一般只有活佛和上等人才可享用这种“升天”方式。传统习俗中,那些被人们奉为神明的高僧们去世后,人们还要为其修造佛塔,再将用高僧的骨灰和泥土制成的擦擦放入塔中,这样“佛身”可同样赐福于人间。这种擦擦源于对祖师、高僧们的敬重,表示以身供奉于佛,祈求善业、攘除恶业。
布擦是将脱水处理出的大师体液混合泥土制成。藏语“布”意为法体,历代***喇嘛、班禅大师及少数大活佛圆寂后实行塔葬,塔葬前须将大师法体用盐巴、藏红花等珍贵药品进行脱水处理,方可塑成金身,安放于金、银灵塔塔瓶之内,供万世瞻仰。据藏地传说,身带布擦,可医百病,可避邪恶,可得平安。有的信徒还将此类“擦擦”作为名贵圣药服用,有的将其作为护身符挂在身上,以避邪恶。
药擦是以多种名贵藏药为原料,依藏医药工艺流程,精炼压制成型并可服用医病的擦擦,因其原料为藏药(或有藏药成分)而取名“药擦”。藏族信众佩戴此种药擦于身上,平时可以护身,喻示抵挡邪气。若遇疾患,便可作药物及时服用。
四、擦擦题材和内容
按照题材和内容,擦擦可分为佛塔类、神佛造像类、经咒***符类三大类。
藏传佛教认为,塔有“身之塔”、“语之塔”和“意之塔”三种,“身之塔”代表佛陀、菩提萨捶或大喇嘛的化身,“语之塔”代表一切有文字的东西、佛教的训教或经文,“意之塔”则代表佛教的基本真谛和空寂明净。藏式佛塔从形制上可以分为叠莲塔、菩提塔、祥和塔、殊胜塔、涅槃塔、神变塔、天降塔、吉祥多门塔8类,代表着佛陀一生不同的8个阶段或8种境界。因此擦擦反映和表现的塔主要是“意之塔”,修造这种塔的目的是为了体现佛陀及那些由于禁欲苦行而意识到佛身的再生之人的基本精髓。在塔基里存放刻有持咒的“擦擦”,也是表示使塔赋有生命灵气的一种仪式,因此佛塔类造型是“擦擦”艺术表现的主要内容。佛塔类造型擦擦因组合方式多样、装饰华丽而显得极其精细微妙。
神佛造型类擦擦是擦擦艺术中最生动精美的部分,分为佛像、菩萨造像、金刚造像、高僧大德造像等。佛像类有释迦牟尼、佛与弟子、长寿佛、五方佛、弥勒佛、无量寿佛、佛与菩萨等,画面静中有动,富有节奏,描绘出了神佛和圣贤的精微形象;菩萨造像类有十一面观音、文殊菩萨、白度母、吉祥天母、日松贡布、空行佛母、象头财神等,既有浓烈的宗教神秘色彩,又有一种妙趣横生的形式之美;金刚造像类有金刚勇识、喜金刚、胜乐金刚、时轮金刚、大威德金刚、四臂护法神、六臂护法神、金刚手、宝帐枯主、持国天王、忿怒明王、大威力法王、金刚不动明王、金刚萨垂、牛头金刚等,方寸之间将神态威严、动态夸张、造型各异的金刚表现得精细入微、淋漓尽致;高僧大德造像有大摩法师、莲花生、宗喀巴、十八罗汉、五世***、松赞干布等。同时,还有很多组合造像,如一佛二菩萨、一佛二弟子、三代法王、师徒三尊等,并兼以不同形状的***符,用流畅的线条,以***文并茂的形式显示其宗教***像学的各种意义,象征着不同教派的教仪法规。
经文持咒***符类擦擦早期以梵文《般若波罗密鉴经》摘录下来的持咒较普遍,后期以藏文拼写的各种藏传佛教神咒、持咒、铭文梵文持咒为主,从中也可看出古代藏族文化的开放性和与周边文化交融互补的发展轨迹。
五、擦擦的供奉
藏传佛教僧俗制作擦擦的目的在于积攒善业功德,作为自己愿望的寄托之物,并将其视作消灾祈福的圣物。对于一个有着根深蒂固的的民族而言,擦擦的使用在藏传寺院和藏族民间十分普及,或为寺院的宗教法事如建寺、建塔、佛陀纪念日、宗教节日、民间祭供祈祷仪规,或作为僧人修行誓愿信物积累功德,或是为部落、村寨、家族祈求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福运昌盛、平安吉祥,或为亲友远行祈求平安顺利、逢凶化吉、万事如意,或为家人的生老病死、赎过还愿、消灾除邪、多赐善果、来世幸福而制作“擦擦”,并根据各自祈祷的誓愿和自己的生辰五行决定供奉的类型,因此擦擦的祭供陈放方式多种多样。除作为佛塔、大佛像腹腔的装藏圣物和护身佛外,个人、家庭、部族村寨还有自己特定的祭供陈放方式。
家境富裕的人在圣山上修建一座供奉陈放擦擦的小屋——擦康。“康”即神殿之意,擦康外表多涂以白色,以表吉祥神圣。擦康中的擦擦一般是建造时放进去的,在放置之前先要将干透的擦擦集中,请寺庙喇嘛念经开光,再经过包括老人及儿童在内的众多乡民多日搬运装入建筑物内,最后封口,有的只保留一小口,犹如通气孔。有的擦康是转经的人经常向里边添置,年长日久,越聚越多。这样人们绕擦康转一圈就等于向神佛无数次的叩拜。在藏区民间还有一种修造在村寨中、道旁或人群较集中的地方专为供放擦擦,同时也供信徒们转经、叩拜祈祷的建筑物——“门塘”。还有的堆放在山顶和路口的嘛尼堆处,与风马旗、玛尼石刻和经幡在一起,受到信众的顶礼膜拜。除以上的供奉方式外,还流行将擦擦安放于随身佩带的嘎乌之内,以便随时随地观想礼赞。此外,地方***府四品以上的官员,还把盛有擦擦的嘎乌戴在发譬中,以作为官位等级的标志。
六、擦擦蕴含的宗教艺术
作为藏传佛教极具大众性和通俗性的宗教艺术品,擦擦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既受佛教正规传统艺术教义教规、造像量度的制约和影响,还附带着民间艺术中的多变性、随意性,造就了其庄重活泼兼容、高雅质朴并存、简中见繁、小中寓大的特征,以其小巧玲珑、朴实无华、形神兼备的艺术特色,集艺术性、宗教性、观赏性、实用性于一身,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微缩的神佛世界,也充分展示了这些艺术品的创造者——勤劳、聪慧、灵智的藏族人爱美、创造美、珍惜美的古老传统。由于其题材大多为诸佛菩萨等造像和佛塔经咒,其制作严格遵循宗教仪轨和宗教原则,在方寸之内充分运用了雕塑语汇所特有的审美功能,使祖师之德行、佛陀之端庄、菩萨之慈秀、度母之丰柔、罗汉之虔笃、护法之威严、明王之怖慑跃然于泥香之上,以自身的质朴丰富了藏传佛教艺术的文化内涵,得到广大信众顶礼膜拜,也从一个侧面诠释了藏传佛教艺术的博大精深。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藏传佛教模制泥像擦擦述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