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少林武术的起源
在历史上有关少林武术的起源有多种观点和说法,其中诸多观点都是民间传说,带有极大的神秘性。
1.达摩创拳说
传说禅宗祖师菩提达摩由于担心弟子坐禅时间过长会有损身体健康,向少林弟子们传授了18种武术,其中多种是从动物的动作中得到的启发创编的,并由此诞生了少林武学经典“龙虎豹鹤蛇五拳”。
2.僧稠创拳说
传言少林武术为少林高僧跋陀的弟子僧稠所创。僧稠禅师是少林寺最早的一位德高望重、佛武皆通、武功超群的武僧。禅宗修炼全凭自身体验,这一点与习武是相通的。在跋陀开基后不久,“稠禅继续”不断寻找“禅武”的结合点,成为“禅武”结合第一人。当时只有僧稠具备这样的条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少林武术由历代高僧从民间不断带入,是一个积累、进化、创造的结果。
3.武僧创拳说
这种观点主要是以少林武僧参与历史事件为依据的。如隋末唐初唐郑之战,少林武僧参战立功受封,才使得少林武功出世成名。昙宗等武僧们的助唐之举,是“僧兵”的最先作战记录,也是少林拳被人所识、被人所仰的始端与基石。十三僧助唐立功受赏,是少林武功出世成名的关键性条件。
4.民间创拳说
这种结论认为,少林寺传习的武术是中国固有武术传入寺内形成的,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历代少林寺武僧吸收民间(僧徒来自民间)武术各派精华,不断充实提高而产生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虽然关于少林武术由来的观点众多,但我们可以认为:少林武术是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借鉴融合了佛教中一些有利于武术发展的因素,加上当时社会的各种因素,汲取了民间武术的精华,在战争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少林武术的起源是以“护己”为前提的,之后又拓展到护院、***事、***治等方面。
二、少林武术所蕴涵的少林文化
虽然佛教禅宗与武术貌似格格不入,但两者的结合实际上由来已久。在过去数百年中,这些与世无争的佛门弟子也曾有过以武力保护少林寺及其盟友的先例,但动武并非他们的初衷。按照佛门戒律,只有生命危在旦夕又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才能出手。河南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说:“功夫是修行,是参禅。练功夫的真正目的,是为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品行素质。少林僧人的练武,正是一种修行。” 过去人们更多是从技术层面和专业角度来认识少林武术的,随着认识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觉得“少林武术”一词无法包含少林寺1500多年历史积累起来的丰富的宗教文化价值,因此需要重新确立“少林功夫”这一新的提法,以正确诠释少林功夫的完整内涵。少林功夫是指在嵩山少林寺特定佛教文化环境中历史形成的,以紧那罗王信仰为核心,以少林寺武僧演练武术为表现形式,并充分体现禅宗智慧的传统佛教文化体系。
少林功夫不仅仅是由一串拳脚棍棒的动作组成的,它还包含着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由少林功夫形成的历史赋予的。“功夫”一词是佛教专用名词,禅宗的修行成果就叫“功夫”,比如坐禅、参话头就叫“做功夫”。“做功夫”的目的是为了开悟成佛、超凡入圣,彻底改变人的品质。少林寺是禅和武的世界,少林僧人习武是一种修行,所以少林功夫又叫“禅武”、“禅武合一”。在少林寺,有“禅武同源,禅拳归一”之说。禅为武之主,武为禅之用。即武是禅的表现,是禅生命的有形化;禅是武的精神本质,以禅入武便可达到武术最高境界。武学入道也就是禅道。除武法外,少林医法、建筑、书画、雕刻等文化艺术,都是禅的应化。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在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和磨合之后,在隋唐时期形成了与儒、道鼎立的局面。魏晋南北朝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儒、佛、道三家融合的独特的文化形态。佛教文化经过发展,逐渐融入到了中国高雅文化和民间社会生活之中,成为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儒、佛、道思想融入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贯穿各个社会阶层。根植于传统社会文化土壤之中的少林武术,必然深受儒、佛、道思想的影响,成为一种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武术技击之术。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少林武术的起源及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