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阴生景渐催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唐・韦应物《夏至避暑北池》

日色若炎火,正当三伏时。

――宋・梅尧臣《中伏日永叔遗冰》

夏至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也是我国出现最早的节气之一,多在公历的六月二十二日前后。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已有了四季之分,《尚书・尧典》记有“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的代名词,即“日中”“宵中”“日永”“日短”四个节气名称。《春秋左传》鲁僖公五年:“凡分(春分、秋分)、至(夏至、冬至)、启(立春、立夏)、闭(立秋、立冬),必书云物(杜预注:云物,气色灾变也),为备故也(杨伯峻注:恐有灾荒凶札,早为之备)。”可见,春秋中期已有夏至的记载。至,极也。南朝梁刘昭注引《月令章句》曰:“夏至之为极有三意焉:昼漏极长,去极极近,晷景极短。”这一天太阳的高度达到极致,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最长,夜晚最短,故夏至,又称“日长至”。过了夏至日,阳光直射的位置逐渐向南移动,白天开始一天比一天缩短,而南半球则恰好相反。从夏至这一天起,天气也逐渐炎热起来,于是有“夏至未砟道热,冬至未来莫道寒”的谚语。夏至过后,天气并不是立即就热起来,一般要过二十天左右,入伏以后,才到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一、夏至节俗

夏至节,是继端午节之后,又一个夏天的节日,古代这个节日同冬至节一样重要。

首先,皇帝在这天要举行祭地仪式。

《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示物m,以W国之凶荒、民之札丧。”贾公彦疏曰:“夏至日,祭地o,以其阴,故五月一阴生之日,当阴气升而祭之。”地示,又作地o,即地神,大地之神。物m(魅),百物之神曰m,即《春秋传》所谓“螭m魍魉”。W(音guì),除也。凶荒,即饥荒。札丧,即因遭瘟***而死亡。就是说,在夏至祭祀地神和百物之神,是为国家除去灾害,为人民免除瘟***。

夏至祭地神和百物之神的仪式,一般在京城北郊举行。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夏至》:“夏至大祀方泽(夏至日祭地之处。掘地为方池,贮水以祭,故称方泽),乃国之大典。”冬至祭天于寰丘,夏至祭地于方泽,乃象天圆地方之形。祭祀仪式,以舞乐致神。《周礼・春官・大司乐》:“乃奏大蔟,歌应钟,舞《咸池》,以祭地示。乃奏姑洗,歌南吕,舞《大磬》,以祀四望。乃奏蕤宾,歌林钟,舞《大夏》,以祭山川。”四望(五岳、四渎)山川皆地神。《周礼・大宗伯》称,以舞乐招神,还要用牲,“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

其次,荐新祀祖。

夏至,是农业生产上一个重要节气。白居易诗云:“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在北方正是麦秋季节,在南方“双抢”(抢收小麦等小春作物,抢栽稻秧)接近尾声。四川民间流传的生产谚语说:“立夏、小满忙栽秧,碰到亲家不开腔”;“芒种忙忙栽,夏至谷怀胎”;“芒种栽秧天赶天,夏至栽秧时赶时”;“忙种栽秧穗不长,夏至栽秧杆杆光”;“过了芒种不种棉,过了夏至不栽田。”夏至日,刚好是大麦小麦收割以后,秧苗满栽满插的时候。农民从田间回到村庄,抖落一身尘土,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正如宋代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之三所咏:“二麦俱秋斗百钱,田家唤作小丰年。饼炉饭甑无饥色,接到西风熟稻天。”吃到香甜的新麦炉饼,农民不忘祖先保佑,首先要举行荐新祀祖的报赛仪式。夏至荐新祀祖的习俗源自先秦时期。《管子・轻重己》:“以春日至始,数九十二日,谓之夏至,而麦熟。天子祀于太(大)宗,其盛以麦。麦者,谷之始也;宗者,族之始也。同族者人(入),殊族者处(止)。皆齐(斋)。”明、清和民国地方志多有夏至日祀祖的记载。明弘治元年刻本《吴江志》:“五月重午作角黍,夏至日作麦粽,祭先毕则以相饷。”明嘉靖刻本《江阴县志》:“夏至,割腊肉,陈朱李祀先于正寝。”清乾隆十六年刻本江苏《无锡县志》:“五月夏至日,煮麦和糖以荐先(盖荐新之意),食之云不蛀(疰)夏。”疰(音zhù)夏,中医指夏季长期发烧的病,患者多为小儿,多由排汗机能发生障碍引起。清道光六年刻本四川《綦江县志》:“五月,‘夏至日’宜雨,谚云:‘夏至无云三伏热。’是日宜祀先于家。”清道光六年刻本《忠州直隶州志》及同治六年刻本《巴县志》记载亦同。清光绪五年刻本江苏《华亭县志》:“夏至,复作角黍,特牲祀先于正寝。”清光绪二十二年刻本《锡金识小录》记江苏“夏至日,荐新麦。晨煮麦粥供家祠及五祀”。民国3年石印本浙江《东阳县志》:“‘夏至’凡治田者必具酒肉祭土谷之神,蔬草立标插诸田间就而祭之,谓‘祭田婆’。”

再次,夏至的食俗和忌讳。

南朝梁宗懔撰《荆楚岁时记》:“夏至节日食粽。”端午节亦食粽,于是有人说“端午节源于夏至节”,此说欠妥。

首先,从时序言,端午在前,夏至在后。其次,从节令来说,民间过端午节的时间也先于过夏至节,早可至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至晋,周处《风土记》:“仲夏(五月)端午,烹鹜角黍。”再至南朝梁,《荆楚岁时记》言“夏至节日食粽”。值得注意的是,《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风土记》曰:“仲夏端午,端,初也。俗重五日与夏至同,先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以粟(栗)枣灰汁煮,令熟,节日啖。煮肥龟,令极熟,去骨,加盐豉秫蓼,名曰{龟。黏米一名F,一曰角黍,盖取阴阳尚包裹未(分)之象也。龟表肉里,阳内阴外之形,所以赞时也。”似乎端午、夏至两节的重要性,在古代难分伯仲。二节同在仲夏五月,从时间言,端,初也。端午食粽“盖取阴阳尚包裹未(分)之象也”;而夏至为中,意指阳气之至极,阴气之始至。然夏至阴阳同样尚未明,故夏至同样食粽子,吃鸭(鹜)。端午、夏至同在民间信仰的恶月,故民间流行的一些避凶趋吉的巫术和忌讳一样。如,《风俗通义》曰:“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温。”《风俗通义佚文》:“夏至着五彩,辟兵,题曰游光。游光,厉鬼也,知其名者无瘟疾。”五彩,避五兵也。《后汉书・礼仪志中》:“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茂)。其礼:以朱索连荤菜,弥牟[朴]蛊锺。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汉兼用之,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从两节诸多民俗事象交缠不清来看,很难说谁源于谁。至于各地重过端午,还是重过夏至节,视各地地理环境和风俗传统而定,一般说来,南方重夏至节。

唐代夏至节,时兴吃粽子、烤鹅。白居易《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诗曰:“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唐代士人夏至后喝冰镇酒醪。唐人李德裕《述梦诗四十韵(有序)》:“荷静蓬池,冰寒郢水醪。”自注:“每学士初上赐食,皆是蓬莱池鱼。夏至后颁赐冰及烧香酒,以酒味稍浓,每和冰而饮。禁中有郢酒坊也。”

夏至节,在古代又叫“朝节”。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十四《朝节》引《***经》云:“池阳风俗,不喜端午,而重夏至。以角黍舒雁往还,谓之朝节。”池阳县即今陕西省泾阳县和三原县的部分地区,汉惠帝四年(前191)改为池阳县。角黍,即粽子。舒雁,即鹅。北宋吕原明《岁时杂记》云:“濒江州郡皆重夏至,杀鹅为炙以相遗,村民尤重此日。”《岁时杂记》:“京辅旧俗,皆谓夏至日食百家饭则耐夏。然百家饭难集,相传于姓柏人家求饭以当之。有医工柏仲宣太保,每岁夏至日,炊饭馈送知识家。又云,求三家饭以供晨餐。皆不知其所自来。”

清代北京夏至,喜吃冷淘面(过水面)。清潘荣陛著《帝京岁时纪胜・夏至》:“京师于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乃都门之美品。向曾询及各省游历友人,咸以京师之冷淘面爽口适宜,天下无比。谚云:‘冬至馄饨夏至面。’京俗无论生辰节候,婚丧喜祭宴享,早饭俱食过水面。省妥爽便,莫此为甚。”

清代四川民间过夏至节,同端午节一样,食粽子。清道光六年《忠州直隶州志》:“‘夏至’日宜雨,谚云:‘夏至见青天,有雨到秋边。’又云:‘夏至无云三伏热。’是日祀先于家,亦食粽。始节饮,农家浚井改水。”浚井改水,系沿袭汉代古俗。《岁时广记》卷二十四引《续汉书・礼仪志》:“夏至日,浚井改水;冬至日,钻燧改火,可去瘟病。”

江南夏至节的食俗, 各地不一。如: 华亭县“夏至,复作角黍”(清光绪五年《华亭县志》);吴江县“夏至日作麦粽”(明弘治元年《吴江志》);武进、阳湖县“夏至日,食馄饨、啬()李”(清道光二十三年《武进、阳湖县合志》,清光绪十一年《武进、阳湖县合志》);江阴县“夏至,食馄饨”(清道光二十年《江阴县志》)。

江南夏至节最具地方特征的食俗是“食夏至粥”。夏至粥,一般为小麦、蚕豆煮粥,和糖而食;有的“以新小麦和糖及苡仁、芡实、莲心、红枣煮粥食之,名曰‘夏至粥’”(清光绪三十年《常昭合志稿》);有的“以小麦、蚕豆、赤豆、红枣和米煮粥,互相馈遗”。其意为“荐新”,迷信说法是:吃了夏至粥,不疰夏疾。

南方夏至日忌讳“坐户槛(门坎)”,有的地方还有“称人”的习俗和“洗泥”的醵饮活动。如:清宣统元年《太仓州志》载,夏至日这一天“戒坐户槛,云犯之得注(疰)夏疾”。清光绪八年《嘉定县志》:“‘夏至日’,称人,云不疰夏,戒坐户槛。”民国10年《江阴县续志》:“五月夏至,权人轻重,谓可免***气。”民国16年《瓜洲续志》:“‘夏至日’,男女小孩以秤权轻重,谓之‘秤人’。不许小孩坐门槛;向各户讨七家茶叶泡给小孩饮,云不疰夏。”清光绪十一年刻本《丹阳县志》:“夏至节,农家最重为莳秧也。既莳毕,田主具酒馔饲佣工,或邻朋自相醵饮,谓之‘洗泥’(坡诗“多买黄封作洗泥”)。”清宣统三年傅崇榘编《成都通览・成都之民情风俗》:“按:立夏日,用大戥秤人,计其斤数,谓夏至秤人,不害病。”

广东夏至食俗颇为奇特,多“烹犬而食”,其作用为“解疟疾”“辟阴气”“扶阳气”“御蛊毒”。如:清康熙二年《***源县志》:“‘夏至’,啖犬肉,以滋阳气。”清乾隆四十八年《归善县志》:“‘夏至’,食犬肉,饮荔枝酒助阳气。”清道光十年《西宁县志》:“‘夏至日’,或烹狗集饷,谓一阴生,用热物以胜之。”清同治十三年《韶州府志》:“五月。‘夏至日’,掰荔荐祖考,磔犬以辟阴气。”清光绪十六年《花县志》:“五月。‘夏至’,烹犬而食,云解疟疾。”民国14年铅印本《四会县志》:“‘夏至’,多磔犬以扶阳气,然戒牛、犬者不敢尝。”民国16年《东莞县志》:“(夏至)是日,屠狗以食,谓之‘解疟’。”民国24年《罗定志》:“‘夏至’烹狗,以扶阳气。”民国25年《龙门县志》:“五月。‘夏至’,磔犬御蛊毒。”广东夏至日磔犬御蛊毒,乃先秦古俗的遗留,伏日节俗将涉及此问题。

二、伏日习俗

伏日,也叫伏天,三伏(初伏、中伏和末伏,或头伏、二伏和三伏)的总称。《汉书・郊祀志上》载秦德公“用三百牢于~,作伏祠”。孟康注:“六月伏日也。周时无,至此乃有之。”颜师古注曰:“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也。”《艺文类聚》卷五《岁时下・伏》引《历忌释》曰:“伏者何也?金气伏藏之日也。四时代谢,皆以相生。立春木代水,水生木。立夏火代木,木生火。立冬水代金,金生水。至于立秋,以金代火。金畏于火,故至庚日必伏。庚者,金故也。”农历夏至后第三庚日起为初伏(头伏),第四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起为末伏。初伏、末伏皆为十天,惟中伏有十天或二十天,因为末伏之起必在立秋后之庚日的缘故,于是每年的伏天就有30天或40天。2014年6月21日(农历五月二十四日)是夏至,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公历7月18日,农历六月二十二日,庚寅)进入初伏,十天后进入中伏(公历7月28日,农历七月初二,庚子),再过十天进入末伏(公历8月7日,农历七月十二日,庚戌,立秋),再过十天(公历8月17日,农历七月二十二日,庚申),末伏结束,老百姓叫出伏。三伏天正好在小暑和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江南水乡特别潮湿,闷热。炎天白日,路断人稀,人们四处寻阴凉地避暑。晋人程晓《伏日》诗曰:“平生三伏时,道路无行车。闭门避暑卧,出入不相过。”宋人张耒《初伏大雨呈无咎》诗云:“初伏炎炎坐汤釜,长安行人汗沾土。”宋白子仪《初伏后偶书呈抑之》诗:“炎天三伏经初伏,火烈石焚疑此时。”又《暑伏偶书呈端祖仰之》:“岁时三伏每相承,雨汗居人困不胜。”三十天暑退出伏,早晚始有凉意。宋张耒《出伏后风雨顿凉有感》诗:“三伏如汤釜,薰煮理亦足。西风半夜雨,窗户一清肃。那能惜摇落,可喜过炎燠。老人亦晨起,稍进杯中X。”

三伏节起于战国时代的秦国,最初为夏日祭祀社神(土地神),禳却热毒气。《史记》卷五《秦本纪》:“(德公)二年,初伏,以狗御蛊。”又《史记》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秦德公二年),初作伏,祠社,磔狗邑四门。”《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记秦德公“作伏祠。磔狗邑四门,以御蛊灾”。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曰:“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又曰:“蛊者,热毒恶气为伤害人,故磔狗以御之。按:磔,禳也。狗,阳畜也,以狗张磔于郭四门,禳却热毒气也。”

《汉旧仪》载:“汉魏伏日有酒食之会。”班固撰《汉书》卷六十五《东方朔传》:“上(武帝)以朔为常侍郎,遂得爱幸。久之,伏日,诏赐从官肉。大官丞日晏不来,朔独拔剑割肉,谓其同官曰:‘伏日当蚤归,请受赐。’即怀肉去。”《汉书》卷六十六《杨敞传》附《杨恽传・报孙会宗书》:“田家作苦,岁时伏腊,亨(烹)羊涓幔斗酒自劳。”颜师古注:“洌毛炙肉也,即今所谓n(音āo)也。”伏腊,伏即伏日,腊即腊日(农历腊月初八)。意思即:田家一年四季劳作辛苦,逢年过节,伏日腊日,均要烹羊涓幔喝酒庆贺,过个闹闹热热的节日。看来,汉代官民都要过伏日节。

北宋孟元老撰《东京梦华录》卷八“是月巷陌杂卖”条:“都人最重三伏,盖六月中别无时节,往往风亭水榭,峻宇高楼,雪槛冰盘,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新荷,远迩笙歌,通夕而罢。”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四《六月》:“六月季夏,正当三伏炎暑之时,内殿朝参之际,命翰林司供给冰雪,赐禁卫殿直观从,以解暑气。”六月初六日,“是日湖中画舫,俱舣堤边,纳凉避暑,恣眠柳影,饱挹荷香,散发披襟,浮瓜沉李,或酌酒以狂歌,或围棋而垂钓,游情寓意,不一而足。盖此时烁石流金,无可为玩,姑借此以行乐耳”。

清顾禄撰《清嘉录》卷六《六月》:苏州三伏天,“好施者于门首普送药饵,广结茶缘。街坊叫卖凉粉、鲜果、瓜、藕、芥辣、索粉,皆爽口子物。什物则有蕉扇、苎巾、麻布、蒲鞋、草席、竹席、竹夫人、藤枕之类,沿门担供不绝。土人剪纸为方圆六八角灯,及画舫宝塔舟车伞扇诸式,或以鸭卵空其重粘五色楮,彩画成鱼,穴孔纳萤,谓之萤火虫灯,供小儿嬉玩。浴堂亦暂停爨火。茶坊以金银花、点汤,谓之双花。面肆添卖半汤大面,日未午,已散市。早晚卖者,则有臊子面,以猪肉切成小方块为浇头,又谓之F子肉面,配以黄鳝丝,俗呼鳝鸳鸯”,“土人置窨冰,街坊担卖,谓之凉冰。或杂以杨梅、桃子、花红之属,俗呼冰杨梅、冰桃子。鲜鱼肆以之护鱼,谓之冰鲜”,“纳凉,谓之乘风凉。或泊舟胥门万年桥洞,或舣棹虎阜十字洋边,或分集琳宫梵宇,水窗冰榭,随意留连。作牙牌、叶格、马吊诸戏,以为酒食东道,谓之斗牌。习清唱为避暑计者,白堤青坊,争相斗曲,夜以继日,谓之曲局。或招盲女瞽男弹唱新声绮调,明目男子演说古今小说,谓之说书。置酒属客,递为消暑之宴。盖此时烁石流金,无可消遣,借乘凉为行乐也”。

清代北京三伏日,主要有皇家浴象浴马、都人酌酒赏莲、商铺攒聚香会等活动。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六月”条:“銮仪卫驯象所,于三伏日,仪官具履服,设仪仗鼓吹,导象出宣武门西K滨浴之。城下结彩棚,设仪官公廨监浴,都人于两岸观望,环聚如堵。”“帝京莲花盛处,内则太液池金海;外则城西北隅之积水潭,植莲极多,名莲花池。或因水阳有静业寺,名为静业湖。三伏日,上驷苑官校于潭中浴马。岸边柳槐垂荫,芳草为茵,都人结侣携觞,酌酒赏花,遍集其下。六月朔日,各行铺户攒聚香会,于右安门外中顶进香,回集祖家庄回香亭,一路河池赏莲,箫鼓弦歌,喧呼竟日。”

以上所言,基本是古代阔人、文人,最多也不过是市民的过伏天的习俗。至于广大劳苦大众,伏天照常顶烈日劳作生产,生活异常艰苦。正如《水浒传》上白胜唱的山歌:“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民国26年《滦县志》描述河北农民伏天的生活说:“六月六日,旱禾已含秀,冒暑锄田,挥汗如雨,为农夫最苦时期。治田略暇,始与家人尝麦。麦于五月登场,至是始治面食,俗谓‘过麦收’。月之下旬,早糜即有熟者,黍必交处暑始熟。田野陂陀之上,多童稚牧牛马者,盖是时草盛畜闲也。”

六月初六日是个特殊的日子,宋代定为“天贶节”(天赐节),明清以后民间叫“洗晒节”,也是制藏的好日。

先说洗。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四《风俗・六月六日》:“至于时俗,妇女多于是日沐发,谓沐之则不?(音zhí,黏着)不垢。至于猫犬之属亦俾浴于河。”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六月六日》:“妇女多于是日沐发,谓沐之不腻不垢。至于骡马猫犬牲畜之属,亦沐于河。”乾隆三十九年《永平府志》:“初伏洗头去风,以杏仁炒麦子,食数粒,一年头不痛、心无呕。”康熙五十七年山西《临县志》:“初伏,浴于河,谓之‘洗百病’。”同治二年山西《榆次县志》:“‘伏日’,采樗实煮汤浴儿,云不病热。”明冯应京《月令广义》卷十一说,六月六“洗六畜,去疾却虫”。

其次说晒。六月六,为佛寺晒经日。因此,文人曝书籍,妇女曝衣衾,谓可不生蛀虫。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四《风俗・六月六日》:“六月六日本非令节,但内府皇史k晒曝列圣实录、列圣御制文集诸大函,则每岁故事也。”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京师于六月六日抖晾衣服书籍,谓可不生蛊蠹。”

再说制曲作酱。伏天,也是制曲作酱醋的季节,单以华北地区为例。清乾隆三十九年《永平府志》:“季月六日,晨汲井水贮之,经年不坏,可以造曲渍醯……伏日宜造麦曲。”光绪元年《元氏县志》:“六月六日,汲水和面作曲,水味经久不恶。”光绪三年《蔚州志》:“六月六日,初伏日储水,用以造酱、曲、酝酒。”光绪三年《乐亭县志》:“六月六日……清晨汲井水贮之,经年不坏,可以造面(曲)、渍醋,又以水煎盐,擦牙洗目……伏日,折木棉蔓,造麦曲。”光绪二十一年《涞水县志》:“六月六日凌晨,汲水注瓮,合酱,造曲。”光绪二十五年《天津府志》庆云县:“三伏,作豆豉、面酱。”康熙五十七年山西《临县志》:“六月六日,取水踏曲,独佳。”同治十一年山西《洪洞县志》:“六月六日,五更初各家汲井水,以需作面醋之用。”同治十三年山西《阳城县志》:“六月六日,乡村各具蒸食,牧童脯击鼓,竞祀山神。城市每于立伏日合酱,造曲,较常佳甚。”

南方亦盛行伏日造酱醋豉的风俗。明冯应京《月令广义》卷十一《六月令》记三伏日制藏的项目有:“D(音yǎn,用柞桑叶、黄荆叶等覆盖)酱,麦醋,米醋,莲花醋,大曲,豆豉,麸豉,淡豉,法豉。晒麸茄。晒腌瓜,以紫苏叶或樱桃叶或薄荷叶卷收。伏中造三黄醋。六月造糯米醋、大麦酱醋。”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十四引《治生先务》:“闽人以六月六日造谷醋,合酱豉,云:‘其日水好。’”清顾禄《清嘉录》卷六《六月・合酱》说:“(苏州)谓造酱馅曰罨(音yǎn,用柞桑叶、黄荆叶等覆盖)酱黄,馅成之后,择上下火日合酱,俗忌雷鸣。谚云:‘雷鸣不合酱。’”清宣统三年傅崇榘编《成都通览・成都之民情风俗》:“六月伏日,做胡豆瓣。”

三、夏天的食俗和禁忌

炎炎夏日,酷暑熏蒸,对于人体健康,既有精神的消耗,又有疾病的威胁,故《礼记・月令》称仲夏之月,“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为了安全度过夏天,特别是夏至后的三伏天,古人长期形成了一套消夏的养生习俗。

据《礼记・月令》记载,先秦时,仲夏之月“君子齐(斋),处必掩身,毋躁,止声色,毋或进,薄滋味,毋致和,节嗜欲,定心气”。就是作为君子,夏天要斋戒,居处不要怕热就赤身露体,谨防着凉;不要浮躁骚动;要禁声色,把握住自己;饮食要清淡,不要刻意追求多味;要节制嗜好和欲望,平心静气,有条不紊从事工作。简而言之,消夏的秘诀就是:清心寡欲,稍安勿躁。正如唐代诗人杜荀鹤《夏日题悟空上人院》诗所言:“三伏闭门披一衲,兼无松竹荫房廊。安禅不必须山水,灭得心中火自凉。”

本着“薄滋味,毋致和”的原则,夏天的食俗,自以清淡、保健为主。梁宗懔撰《荆楚岁时记》:“伏日并作汤饼,名为‘辟恶饼’。”按:《魏氏春秋》:‘何晏以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乃知非傅粉。’则伏日汤饼自魏已来有之。”明蒋一葵著《长安客话》卷二《皇都杂记・饼》:“水瀹而食者皆为汤饼。今蝴蝶面、水滑面、托掌面、切面、挂面、A、馄饨、合络、拨鱼、冷淘、温淘、秃秃麻失之类是也。水滑面、切面、挂面亦名索饼。”

明清两代北京夏天食俗。明刘若愚《明宫史・火集・饮食好尚》曰:“夏至伏日,戴萆麻子叶。吃‘长命菜’,即马齿苋也。”“初伏、中伏、末伏日,亦吃过水面。吃‘银苗菜’,即藕之新嫩秧也。初伏日造面,惟以白面用绿豆黄加料和成晒之。立秋日,戴楸叶,吃莲蓬、藕,晒伏姜,尝茉莉、栀子兰、芙蓉等花。先帝爱鲜莲子汤,又好用鲜西瓜种微加盐焙用之。”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六月・时品》:“盛夏食饮,最喜清新,是以公子调冰,佳人雪藕。京师莲实种二:内河者嫩而鲜,宜承露,食之益寿;外河坚而实,宜干用。河藕亦种二:御河者为果藕,外河者多菜藕。总以白莲为上,不但果菜皆宜,晒粉尤为佳品也。且有鲜菱、芡实、茨姑、桃仁,冰湃下酒,鲜美无比。”清代北京亦盛行食西瓜解暑。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云:“六月初旬,西瓜已登,有三白、黑皮、黄沙瓤、红沙瓤各种。沿街切卖者,如莲瓣,如驼峰,冒暑而行,随地可食,既能清暑,又可解酲,故予尝呼为清凉饮。”

民国20年铅印本《天津志略》:“入伏,有饮食期,初伏面饺,二伏面条,三伏则为饼,而佐以鸡蛋。谚云:‘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乡村农民,则初伏种萝卜,二伏种菜,三伏种荞麦。”

清光绪七年山西《翼城县志》:“六月初六日,邑人多以酵面为蒸食,剁碎肉于中,而开其口,谓之‘张口馒头’。姻亲家率相馈送焉。”民国18年铅印本山西《翼城县志》:“六月初六日,凡女新适人者,母家多以酵面为蒸食,剁碎肉或芝麻糖于中,而开其口,谓之‘张口馒头’。新妇怀孕临产时,母家馈送之食物,亦然。盖取夫开怀之义焉。”民国9年石印本山西《虞乡县新志》:“六月六日,号‘天贶节’。家家俱吃煎饼,晒衣服。”民国6年石印本山西《万泉县志》:“六月六日,人家食煎饼,曰‘补天’。”

四、夏日数九

如同冬至以后要数九一样,民间习俗夏至以后也有数九,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伏尽热尽。从宋代开始,各地流传着反映本地暑凉变化的“九九歌”。

最早的“ 夏至九九歌” , 见于宋人陆泳《吴下田家志》:“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拭汗如出浴。五九四十五,头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大佛寺。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炭墼(音jī),用炭末做成的块状物,用于烤火取暖。

宋周遵道《豹隐纪谈》:“石湖居士戏用乡语云:土俗以二至后九日为寒燠之候,故谚有‘夏至未来莫道热,冬至未来莫道寒’之语。又夏至后一说云:‘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吃茶如蜜汁;四九三十六,争向路头宿;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不入寺;七九六十三,夜眠寻被单;八九七十二,被单添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

周遵道生卒年、籍贯均不详,然石湖居士范成大是苏州人则确定无疑。他所引的夏至“九九歌”,亦是反映江南苏吴之地暑凉变化的节气歌谣。故两首九九歌,字句大同小异。

明田汝成辑撰《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五《委巷丛谈》:“杭人以冬夏二至后,数九以纪寒暑,云: ‘……夏至后, 一九二九, 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拭汗如出浴。五九四十五,头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入佛寺。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

苏杭地区,从宋至明,民间流传的《夏至九九歌》,都差不多,变化不大,说明气候变化甚微。

明谢肇J撰《五杂俎》也引了一首《夏至九九歌》,其书卷二《天部二》:“夏至后九九气候谚云:‘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汗出如洗浴。五九四十五,头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 乘凉入佛寺。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九九八十一,阶前鸣促织。’……按此谚起于近代,宋以前未之闻也。其以九数,不知何故。今吴兴人言道里远近,必以九对而不言十,亦可笑也。”

谢肇J虽是福建长乐人, 但他引的《夏至九九歌》还是采自江南吴兴, 只最后一句“九九八十一,阶前鸣促织”同前三首有别,其余也是大同小异。

如果说“冬至九九歌”是盼望寒冬快点过去,春天早点到来,那么“夏至九九歌”就是盼望酷暑早日Y束,凉风悠悠吹过来!

(选自《文史杂志》)

夏至阴生景渐催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夏至阴生景渐催

学习

时间大师的经典篇章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时间大师的经典篇章,内容包括时间大师全集,时间文学经典。“在钟表界有很多公司拥有几百年的历史可以讲述,他们有两百年前被某位已经去世了150年的人所制作的腕表。而我们要做的是将注意力放在在世的著名制表师上,而不是挖掘

学习

《又见平遥》见证民族传奇

阅读(52)

本文为您介绍《又见平遥》见证民族传奇,内容包括又见平遥的真实故事,又见平遥的故事文字版。根与血脉,生生不息;德与信义,绵绵不绝;家与民族,代代相继。这或许就是《又见平遥》带给时代的主题。一个属于民族的传奇故事,正以一个全新讲述方式在

学习

藏传佛教模制泥像擦擦述议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藏传佛教模制泥像擦擦述议,内容包括西藏的佛教泥塑擦擦,藏传佛教擦擦模具。[摘要]本文通过对擦擦的起源与发展、制作、分类、表现题材和内容、供奉等五个方面的论述,对藏传佛教雕塑艺术品擦擦的宗教和艺术意味进行了探讨。[

学习

吴冠中油画作品中的表现技法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吴冠中油画作品中的表现技法,内容包括吴冠中油画作品写生稿,吴冠中油画赏析怎么写。吴冠中的作品《忆杭州》就是用油画颜料去表现杭州的拱桥,很有意境。绘画中的形式感越来越重要,甚至有时超越了内容,我从吴冠中作品中去研究形

学习

故宫房屋知多少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故宫房屋知多少,内容包括故宫房屋全图讲解,故宫房屋结构。故宫的房屋数不清,很长时间以来,京城里就流传着紫禁城有房屋9999间半的说法,也有不少人禁不住好奇,这故宫房间为何是9999间半呢?到底有什么讲究?原来,这里面有一个动人的传

学习

嘉陵江支流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嘉陵江支流,内容包括嘉陵江支流排名,嘉陵江一级支流。西河是嘉陵江右岸较大的一级支流,全长303km,在南充市境内有188,6km,流经阆中市、南部县、西充县的30余个乡镇,是沿岸30万人民生活、生产的重要水源。近年来,西河水质呈加速恶

学习

小学科学.学生版.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科学.学生版.,内容包括教育科学全文版,小学科学浙江版最新版。1.小学科学(学生版)信息动态2.关注实验细节确保真实有效(一)钱凛杰3.世博建筑乐翻天——我与世博零距离4."不会变形DE金刚不是好汽车"梁致远5.小学科学(学

学习

走进女人街

阅读(17)

01省城地铁车厢日坐车的人很多,有坐的,也有拉着吊环站着的。戴着浅色眼睛的孙可儿,怀抱着坤包想着心事儿,脸上有一抹忧郁,三不时总看看捏在手上的手机。一阵手机短信讯号骤响。可儿和旁边几个青年男女同时打开手机。可儿一脸失望,耳边响起一女

学习

少林武术的起源及文化内涵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少林武术的起源及文化内涵,内容包括少林武术起源达摩祖师,少林武术内涵。一、少林武术的起源在历史上有关少林武术的起源有多种观点和说法,其中诸多观点都是民间传说,带有极大的神秘性。1.达摩创拳说传说禅宗祖师菩提达摩由于

学习

张仲景对医学的贡献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张仲景对医学的贡献,内容包括张仲景写了什么医学著作,张仲景医学著作是什么。张仲景,男,汉族,约150年出生,约219年去世。河南南阳人,东汉末著名医学家,人称“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名著《伤寒杂病论》。这是中国第

学习

从影片《阿甘正传》浅谈电影和平面设计的关系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从影片《阿甘正传》浅谈电影和平面设计的关系,内容包括从美学角度分析电影阿甘正传,分层次解析阿甘正传电影。[摘要]电影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产品,它是多种艺术形式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结晶。在电影的艺术设计过程和电影的

学习

胡适鲜为人知的一次经历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胡适鲜为人知的一次经历,内容包括胡适的人生经历,胡适在觉醒年代里的事迹。1934年秋季某日,北京大学召开全体师生大会,那天天气晴朗,出席的人非常多。北大校长蒋梦麟主持大会,他首先就讲法国“最后一课”的故事,劝学生安心读书,不

学习

惠民生?暖民心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惠民生?暖民心,内容包括惠民生暖民心的文章,全心全意惠民生暖民心。一年来,贵州一系列民生问题得以破题,民生领域的“冰点”正在消融,民生保障网络变得更为坚实,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民生

学习

“千年古刹”当阳市玉泉寺旅游景点开发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千年古刹”当阳市玉泉寺旅游景点开发,内容包括当阳玉泉寺千年古刹,千年古刹泰山玉泉寺始建于唐代。【摘要】当阳玉泉寺是一个以森林景观为基础、佛教文物为主体、三国遗迹为依托,融其它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综合性

学习

夏至捉知了猴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夏至捉知了猴,内容包括夏至后有知了猴吗,夏至能抓知了猴吗。夏至来临,听到知了的叫声,我就想起小时捉知了猴的情景。捉知了猴,是我们乡间孩子乐此不疲的事。一放学,大家回家把书包一扔,拿起铲子和罐子,跑至村头柳树下,树林里,猫着腰

学习

中古精见两组声母在郑州方言中的读音分析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中古精见两组声母在郑州方言中的读音分析,内容包括根据中古声母声调判断普通话读音,上古32声母到中古36字母的演变。郑州方言属于中原官话中的郑开片,具有官话的共性,又具有方言的个性。中古精见两组声母分化出如今普通话中舌

学习

柔软时光 夏至西山

阅读(31)

润西山都兰堡西山地中海古堡风情旅游“那里展现出一座山谷,起自蒙巴宗镇,延至卢瓦尔河。两边山峦起伏,山上古堡错落,整个山谷,宛如一个翡翠杯……请你春天来吧,观赏如未婚妻一般美丽而贞洁的自然风光;或者晚秋的时候,在静谧沧桑的风景里,平复你孤

学习

第三十八年夏至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第三十八年夏至,内容包括第三十八年夏至河图,第三十八年夏至女版。“瞳孔世界”栏目面向众多喜欢书籍、影视、音乐的朋友征稿,希望大家把生活、学习中寻觅和接触到的感动反馈给我们,以使更多的读者在繁忙的学习和喧嚣的尘世中

学习

“劲”被忽视的一个读音

阅读(27)

劲有两个读音。一个拼音读“jìn”,另一个音读“jìng”。前者常见,后者其实使用得更为广泛,但却被绝大多数人给读错了,其中包括许多著名的播音员。读“jìng”时一般用作形容词,形声字。从力,巠声。劲(jìng)基本义是:“强劲有力”。《说文》中

学习

蜀后主刘禅的“禅”的正确读音

阅读(64)

本文为您介绍蜀后主刘禅的“禅”的正确读音,内容包括蜀后主刘禅的禅怎么读,蜀国后主刘禅读音。从小学到大学,凡历史学到三国、语文学到《隆中对》时,老师都教我刘禅的“禅”读“chn”。《出师表》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的篇目,每当我

学习

解读音乐密码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解读音乐密码,内容包括用心解读音乐密码,音乐密码解读。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者加德纳指出:音乐智能是人类个体可能具有的所有的天赋中最早出现的。孩子具有一种先天的节奏感,当他们还是胎儿时,就可以感受妈妈有节奏的心跳。出生

学习

“阿房宫”的读音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阿房宫”的读音,内容包括阿房宫人教版正确读音,阿房宫正确读音。唐・杜牧《阿房宫赋》是古今脍炙人口的名篇,说道:“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其中“阿房”二字,一般读ēpán,但也有不少人读ēfán溃之外还有读āf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