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借冒名贷款是通过欺骗手段获取的贷款,是一种隐蔽性较强的违法违规贷款,大量贷款违规问题和多起伪造虚假客户资料、冒名进行贷款诈骗案件,不仅加大了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的风险,更是对社会诚信意识的严峻挑战。
【关键词】
借冒名贷款;违法违规;贷款
一、农村信用社冒名贷款的危害性
借冒名贷款可以说是农村信用社的一颗毒瘤,严重侵蚀着农村信用社的健康身躯。
(一)“借冒名贷款”严重违反了信贷管理制度
“借冒名贷款”是一种隐藏性较强的违法违规贷款,它掩盖了信贷资产的真实性和安全性。信贷人员不负责任,,人为增大了信贷资产损失的可能性,严重违反了信贷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
(二)“借冒名贷款”给信贷资金带来极大的风险隐患
“借冒名贷款”中贷款立据承债人和贷款使用人相分离,权力和义务不对等,贷款到期后还款义务发生很大争议,给资金带来极大风险。同时,“借冒名贷款”还会造成超越权限、跨区域、多头贷款等违规贷款,同样使信贷资金产生极大的风险隐患。
(三)“借冒名贷款”直接引发犯罪
“借冒名贷款”往往是内部员工与用款人互相串通、内外勾结和的结果。员工利用职务之便提供有关信息,冒名贷款给个人或他人使用,这就严重触犯了金融法律法规,导致各类案件的发生。借冒名贷款的危害严重,若不及时治理将严重威胁到信用社的生存发展。
二、农村信用社借冒名贷款的防范措施
(一)统一思想,提高对借冒名贷款危害性的认识
借冒名贷款的发生,主要反映了有关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不力、贷款三查不落实、审批不尽职或故意逃避授权授信控制等的问题,其危害性是巨大的。借冒名贷款降低了信贷资产质量,这是借名冒名贷款存在的最大风险。另外,信用社因为发放借冒名贷款,必须承担由此而引起的法律责任,潜在损失极有可能转化为现实损失。
(二)认清形势,深挖借冒名贷款产生的原因
借冒名贷款的潜在风险是巨大的,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从银监部门的案件通报看,主要表现为:一制度执行不严格是形成借冒名贷款的直接原因。贷款经办人员在办理业务时作风不深入,没能真正把好信贷投放的第一关。二员工素质不高是借冒名贷款长期存在的内在原因。有些人员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和操守,在办理信贷业务时经不起利益的诱导或碍于情面,对违规贷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三是岗位职责不到位是借冒名贷款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虽然农村信用社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具有网点和人员的优势,但由于农户贷款面广量大、额小分散,一个信贷员往往要承担几个村几百户的信贷业务,金融需求与从业人员不足反差明显,导致贷前调查不到位、不彻底,给借冒名贷款的产生埋下了风险隐患。
(三)源头根治,构建防范风险长效机制
当前,农村信用社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期、业务经营的规范期,坚持依法合规经营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要从源头根治借冒名贷款,必须积极构建更加科学的“事前合规文化引导,事中前台流程控制,事后内审稽核监督”三位一体的内控体系,在实效性上下功夫。
1.以培训为切入点,增强对借冒名贷款的风险认识。各级人力部门要研究采取切实可行的活动和方式,根据经营管理人员、业务岗位的不同特点,开展差别化、多层次培训,把合规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之中,牢固树立合规才能促发展、合规才能上水平、合规才能树正气、合规才能成大事的合规理念,不断增强全体员工的合规意识和树立对不合规现象进行主动举报的合规精神。
2.加大信贷管理执行力度,防范操作风险。公司、个人客户经理部在办理每笔贷款业务时,要通过双人核实客户提供的身份证明、财务状况等资料,从源头防范借名、假冒名贷款。尤其贷款新规强调的“面谈面签”制度,既保证了借款人贷款需求的真实性,又保护了家庭成员对贷款的知情权,必须不折不扣长期的执行下去。
3.创新监督手段,对借冒名贷款主体资格进行有效审查。借助信贷管理系统不断完善客户及关联人信息,对发现的借冒名贷款,建立“黑名单客户”管理制度,将名单在系统内曝光,以此来降低因贷款主体资格不合格所造成的风险损失。同时,要坚持和推行近亲属回避、定期轮岗、信贷员定期换片等制度,强化监督制约机制,遏制借冒名贷款的产生和蔓延。
4.加大检查力度,对借冒名贷款早发现,早处置。稽核***门要将查处借冒名贷款工作作为推动深入开展案件专项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制定防治方案,确立“零容忍”管理理念。对查出的贷款责任人及农村信用社高管人员要从严处理;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农村信用社正确处理自身效益与防范风险的关系,在合法合规、审慎经营的原则下,发放大额贷款,从而有效防范风险。
打造高压态势。为全面清查借名、假冒名贷款情况,该联社成立借名、假冒名贷款专项整治小组,小组成员由联社领导班子以及各社、部负责人组成。集中汇报排查进度、排查情况,及时制定解决方案。坚持“降低贷款损失、消除声誉风险、规范业务操作”原则,对排查出的借、冒名贷款坐到应改必改、能改尽改。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进度到位、督导力度到位”。
参考文献:
[1]
农村信用社借冒名贷款的危害性及防范措施.三资管理,2013.
[2]宫国祥,石慧卿,安燕***.农村信用社“借冒名贷款”的危害性及防范措施.忻州网,20080310
[3]赵铎解.放联社多措并举排查借名冒名贷款.河南金融网,2014327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对借冒名贷款危害与防治的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