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林蛙人工养殖业户逐年增加,有些人对林蛙的特性不甚了解,因而制约了养殖生产。特别是在林蛙越冬环节,采用“平面越冬”技术,在养殖数量增多而越冬池无地扩建时,林蛙只能超密度越冬,常常越冬失败,损失巨大。为解决这一技术难题,研究所通过养殖试验,探究出了“立体越冬”技术。采用本技术不仅可以大幅度增加林蛙越冬数量,越冬成活率高;而且可以减少越冬期的室用面积,降低养殖管理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同时,有利于林蛙人工养殖的规模化发展。
关键词:林蛙;特性;立体;越冬;技术
中***分类号:S966 文献标识码:A
1 中国林蛙的特性
1.1 繁殖特性
1.1.1 浅水产卵
中国林蛙,雌雄异体,体外受精,变态发育。春季,河流解冻后,性成熟的雌雄中国林蛙即率先解除冬眠,登陆上岸,在附近的池沼中,雌雄林蛙抱对、产卵。中国林蛙产卵通常选择水面不大水深不足1m的静水区。水深超过1.5m的中国林蛙则很少在那里产卵。水的pH值通常在6.5~7.5。
1.1.2 生殖休眠
成蛙抱对产卵之后,便到疏松的土壤或枯枝落叶层下进行15d左右的休养――生殖休眠。生殖休眠是雌雄中国林蛙普遍存在的现象。中国林蛙生殖休眠的生物意义在于:一方面,恢复生殖过程中的体能消耗,对雌蛙来讲,具有“产后修养”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林蛙产卵时为春初,气温较低,此时昆虫数量也较少,食物缺乏。因此,生殖休眠也是中国林蛙对不利环境的一种适应。
1.1.3 变态发育
中国林蛙的幼体――蝌蚪,必须在水中才能发育,其形态结构与鱼类形似,用尾游泳,用鳃呼吸,食性杂。而变态上岸的幼蛙及育成蛙则在陆地上生活,和鱼类已经截然不同,完全用肺和皮肤呼吸,利用四肢运动、捕食。栖息环境由水栖变为水陆两栖,营陆栖生活。
1.2 变温特性
中国林蛙机体产热量少,散热面大,体表,没有任何保温结构,中国林蛙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属于变温动物。外界环境的温湿度变化会影响中国林蛙的活动。气温低于15℃林蛙不采食;气温30℃以上时,常隐匿于倒木或枯叶层下。
1.3 摄食特性
中国林蛙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具有不同的食性。蝌蚪期属杂食性动物,吃植物性食物,也吃动物性食物;育成蛙则属肉食性动物,捕食活体昆虫、蚯蚓等。
1.4 呼吸特性
中国林蛙蝌蚪期用鳃呼吸,变态之后利用肺进行呼吸。此外,皮肤和口腔粘膜也有辅助呼吸作用。中国林蛙在不同的发育时期及不同的生活环境条件下,呼吸方式不同。
1.5 冬眠特性
东北地区四季气温变化幅度大,每年的9月中下旬气温降至10℃左右,中国林蛙的体温随之降低,活动能力极弱,被迫从陆地入水冬眠,直到翌年的4月初。冬眠是中国林蛙抵抗恶劣环境的方式。冬眠期间,中国林蛙不食不动,仅靠肝脏及脂肪体中贮存的养分供应基本代谢需要,维持生命。
针对中国林蛙的特性,在人工养殖实践过程中,通常采取一些不同的林蛙越冬方式。
2 林蛙越冬的模式
2.1 自然溪流越冬
靠近自然溪流的中国林蛙人工养殖场,在林蛙越冬之前,从自然溪流上游引一支流入养殖场内,并进行人工拓宽加深为1.8m的林蛙越冬池,越冬池另一端沟通入溪流的下游。这样自然水系即可不断流经越冬池,供林蛙越冬之用。但是,具备如此条件的养殖场极少,不利于普及。
2.2 旱地地下越冬
是指在地面挖掘2.0m深的地窖,上设保温结构,将林蛙置于其中越冬的方式。此模式不宜管理,容易造成越冬失败。
2.3 室内池越冬
是在室内地面建设林蛙越冬池,在满足林蛙越冬条件的前提下,林蛙成活率较高。但是,空间利用率相对较低,限制了林蛙的越冬数量。
3 林蛙冬眠的条件
3.1 气温
林蛙属于变温动物。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林蛙的活动状况差别很大。温度高于30℃以上,林蛙常常隐蔽于枯枝落叶下,很少摄食活动;气温低于15℃,林蛙活动能力降低,摄食减弱;气温低于10℃,林蛙进入冬眠,不食不动。气温变化是影响林蛙生命活动的关键因素。
3.2 水温
与气温相比,水的温度相对稳定。林蛙冬眠期间,最适温度为3~6℃;水在0℃以下结冰状态,越冬的林蛙将被冻死;水温高于10℃,林蛙相对活跃,影响林蛙越冬质量,死亡率增高。所以,在林蛙冬眠期间,维持相对恒定且适宜的水温是保障林蛙安全越冬的重要条件。林蛙越冬状态好,出蛰率高,成活率高,养殖效益高。否则,死亡率高。
3.3 溶氧
林蛙在冬眠期间,似乎不食不动。事实上,冬眠的林蛙也有轻微的活动,特别是在环境条件变化或人为惊扰的情况下,林蛙会游动变更栖息位置。此期的林蛙代谢活动减弱,仅维持基本需求,耗氧量较少。但是,越冬池中的溶解氧如果严重偏低,则会造成林蛙缺氧窒息死亡。因此,越冬池水的溶氧量宜高不宜低,应在4.5mg/L以上。
3.4 水流
林蛙冬眠期,在保障相应温度和溶氧的条件下,有时还是出现林蛙越冬死亡现象。研究发现,林蛙虽然进入冬眠状态,但是,其生理代谢活动却仍在进行之中,只是代谢缓慢而已,代谢废物还在不断通过皮肤排出体外。之所以未曾发现野生林蛙在静止的水体中越冬的,原因就是:流动的水体,可以将林蛙的代谢废物从体表带走。如果代谢废物长期残留于体表,会阻塞林蛙呼吸通道和代谢废物排出,导致越冬林蛙死亡。林蛙越冬池的水流动,才能保证林蛙的安全越冬。
为攻克这一技术难题,研究所通过几年的试验,探究出了提高单位面积空间林蛙越冬数量的技术措施。实践表明,采用本技术可大幅度增加林蛙越冬数量,林蛙越冬出栏状况良好。推广该技术,可以减少林蛙越冬期的占地面积,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促进人工林蛙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
在人工养殖林蛙过程中,随着养殖周期的增长和养殖数量的增大,而越冬池却无地扩建。采用传统的林蛙越冬技术,使得越冬林蛙密度过大,往往造成林蛙越冬成活率低,甚至越冬失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林蛙人工养殖业的发展。而“立体越冬”技术,既能充分利用林蛙越冬室的空间,大幅度增加越冬数量,又能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4 林蛙立体越冬
4.1 条件要求
4.1.1 棚房
人工养殖林蛙通常是在居民生活区或近郊地带,除养殖场地外,通常有空闲的棚屋。在养殖数量不是很大的情况下,利用棚、屋均可作为林蛙越冬的场所。如果有条件,可以新建房屋或保温大棚最佳。
4.1.2 电源
在养殖生产中,无论是输水、排水,还是增氧、照明等均要利用电源,电是人工养殖林蛙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动力来源。配备便利的电源是林蛙越冬的必备条件。
4.1.3 水源
人工管理下的林蛙越冬,通常采用池内水域越冬方式。而林蛙越冬期长达6个月之久,期间或渗漏或增氧都需要水的补给或增添,没有水源是无法进行人工林蛙越冬的。林蛙越冬室应配有可用的水源。
4.1.4 排污
换水排污。林蛙在冬眠期间也在不停的进行代谢活动,产生的废物不断地通过皮肤溢出,并滞留在水体中。此外,水中的某些金属离子氧化后会产生沉积物而污染水质。在林蛙越冬期间,都要定期不定期地进行排污,从而达到林蛙能安全越冬的目的。因此,在林蛙越冬池设置排污设施。
4.2 立体越冬构建
4.2.1 基础构建
利用原有的大棚或房屋加以改造即可。根据规划,在进门正方向预留2m宽的管理通道。沿着室内墙壁四周,在地面挖沟“C”型沟。“C”型沟距离墙基础0.5m远,“C”型沟规格:1.0m×1.5m(宽×深)。“C”型沟内侧壁和底部用砖石水泥修砌,并做好防水。“C”型沟底面铺设一圈3~6层砖窑瓦。翌日,向“C”型沟内注满水浸泡24~48h,然后将“C”型沟内的水全部排出,待林蛙冬眠之用。
4.2.2 上层构建
在管理通道两侧地面建设左右两个林蛙越冬池,两池间距2m,便于操作和管理。永久性越冬池通常用砖、水泥、沙石修建池壁池底,并做防水。池壁高1m,宽0.25m。在管理通道靠近房门一端的越冬池池壁的上部开凿流水口,流水口正对地下“C”型沟。流水口50cm×10cm(长×深)。另一池同样处理。上层两个越冬池建完,在池底均铺设30~40cm厚的河卵石。将越冬池注满水浸泡24~48h排空,供备用。
4.2.3 设备构建
人工林蛙越冬池水的流动,是以潜水泵工作为动力来源。在上层越冬池流水口的另一端,在“C”型沟内安放2个潜水泵,水泵的喷水管通到上层的越冬池。2个水泵分别为左右两侧越冬池水的流动提供推动力。在水泵工作的情况下,水就从“C”型沟水泵上层越冬池“C”型沟水泵……循环流动。为了增加水体溶氧,可以在水泵出水端安装增氧射频头设施,水经过增氧后,再进入越冬池。为了减轻人工管理难度,可在越冬池中设置监控仪,监测越冬池水的温度和溶氧。当温度或溶氧低于设定值时,监控仪报警或启动设施工作。
4.2.4 温控构建
东北地区冬季寒冷,最低气温可达-37℃。林蛙冬眠是为了抵抗低温侵袭,保存生命。大棚或房屋的保温状况影响着林蛙的越冬安全。大棚外必须加设保温被增加防护,大棚内设置增温设备,如:电暖气、电暖风等,大棚内温度维持在0~10℃。如果是房屋,还可以设置暖气,火炉等增温设施。
5 立体越冬管理
5.1 水量
林蛙越冬池的水量必须根据林蛙的习性和特性进行适当的调节。林蛙越冬期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前期,越冬池水量要求少,水深10~20cm;中期,越冬池水量要求多,水深90cm左右;后期,越冬池水量逐渐减少,水深20~10cm。水量调节与气温升降密切相关,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增减。基本规律是:浅深浅。
5.2 水温
人工林蛙越冬池的水温通常与气温一致,特别是在林蛙越冬前期和后期,保持室内外畅通,撤掉保温设施和停止增温。但是,越冬中期气温很低,此时必须启用保温设施,启动暖气或电力增温等设施,保持越冬室温在0~10℃,确保林蛙能安全越冬。
5.3 水流
流动的水体可以将冬眠林蛙代谢的废物从体表带走。如果代谢废物长期残留于体表,会阻塞林蛙呼吸通道和代谢废物排出,致使林蛙越冬死亡。在林蛙冬眠期间需要水体流动,人工林蛙越冬池可以启动水泵推动水体流动。
5.4 水质
东北气温低,林蛙冬眠期可长达6个月之久。人工越冬池的水质优劣也影响林蛙越冬质量。水质清澈有利于林蛙冬眠,污浊影响林蛙冬眠,通常每1个月左右把池水更换1次,以保水质优良。
越冬是人工养殖林蛙的关键环节。实践中,固定面积的棚屋作林蛙越冬室,采取不同的越冬方法,效果明显不同。采用“立体越冬模式”,林蛙越冬数量是“平面越冬”的1.5倍以上。可见“立体越冬”能大幅度增加林蛙的越冬数量,提高空间利用率,降低养殖管理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具有实用和推广价值。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东北林蛙的特性与立体越冬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