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大布”铸行于北周建德三年(公元574年),同武帝在保定元年(公元561年)先铸的“布泉”及后来静帝于大象元年(公元579年)始铸的“永通万国”钱合称为“北周三泉”,皆是钱币界倍受赞誉的美品佳泉。据《周书・武帝纪》载:“建德三年六月壬子,更铸五行大布钱,以一当十,与布泉并行。”文中所言“以一当十”指的是折合布泉十枚。按布泉初行时作五枚“永安五铢”平钱计算,那么“五行大布”就是折值五十枚平钱的虚值大钱,自然逃脱不了日后贬值使用的命运。
“五行”理论是我国先民的独创,产生的时间极早,大约可追溯至夏代。具体内容是以在自然界内存在的五种基本元素:金、水、木、火、土作基点,用以演绎五行间相互依存(生)、制约(克)的关系,进而将其推及到世间万象,来阐述事物不断发展变化的必然规律,对中华文明的进展影响深远。“五行大布”的用意取源于“五行”循环相生,暗寓世代传流不绝。在铢两货币大行其道的当时,以此命名自是别具一番新义。
只可惜北周享年不久,没有出现“五行大布”流通万代的局面,在短短行用几年之后,便随着新王朝隋代的建立而夭折。好在因为文意吉利,后世仍乐将其文作为厌胜钱来用,也算是另外一种安慰。笔者所藏的这枚“五行大布吉祥纹厌胜钱”系青铜质,轮廓细秀,至少是宋元时期铸品,虽经部分除锈,依然宝光内敛,温润如玉。钱径32.4毫米,内径10.1毫米,厚2.2毫米,重10.2克,泉体较通货为大,轮脊圆润如泥鳅背,惹人喜爱。面文“五”上横细劲有力,与外轮同作圆弧。“布”字首笔拖长,呈反S形,有装饰美感。“行”字殊为奇特,恰似花押。
钱背上、下、左、右分饰“蛇、龟、斗、剑”四吉祥纹。“龟”有长寿之征,久为世人所喜。《淮南子》曰:“必问吉凶于龟者,以其历岁久也。”商周时还以龟甲卜筮、记刻,不仅认为龟有灵性,而且可以获得吉庆。“蛇”是中国人所崇拜的龙的原形,至今民间在属相中仍习惯以“小龙”呼之。而汉画中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兄妹的形象也是蛇身。所以长时以来,人们并不认为蛇是阴险、凶残的化身,反而相信蛇能起到以毒攻毒和祛邪辟凶的作用。“北斗七星”从斗口至斗柄名称分别称作: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是倍受古人重视的星宿。史家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上说:“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向)。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把北斗视作运于天体中心位置的天帝之车,似君临天下,群星拱扶,并认为无论从方向的定位,阴阳的分别,四季的建立,五行的平衡,节气的度数,乃至每岁的确立都与北斗息息相关。民间将北斗引入钱背,更多希冀于上天垂祥,保佑四季平安。“剑”最早出现在西周早期,但作为防身卫体的兵器,则一直沿用到清代,可谓是古兵器中的一大寿星。百姓也将剑视为降妖逐魔的圣物,并在仙人画***之中加以展现,如捉鬼之钟馗等。这枚吉祥纹厌胜钱集“龟、蛇、斗、剑“四种吉物于一身,配合面文更显得锦上添花,体现出民间对获得幸福生活的渴望。
笔者曾于泉市见到此钱伪品,系黄铜铸成,手感沉重,边角尚存,***文俱生涩呆板,神韵已经丧失,又以猛火烧出通身红色氧化伪锈,夸张至极不堪入目。特别是作伪者并未见过实物,就自以为是地将七星连线和蛇芯一体铸成与钱表等高,而至于龟甲及剑柄上的阴文界限,则索性省略取消,充分暴露出其真实面目和低劣的作伪水平,望藏友鉴察。
(责编: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