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幼观书史,知卫夫人,但总觉得语焉不详,说卫夫人者。大多是希望说明王羲之跟卫夫人学过书法,而且是在启蒙阶段。因王羲之书名盖世,且为自创,卫夫人能沾上王羲之,似乎已经荣幸,或者,有意将卫夫人神秘之,以抬高王羲之学书的神奇性。
及长,因爱好书法,接触书法史和书学理论渐多,才渐渐认识卫夫人。
卫夫人者,名铄,祖籍为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生卒年间正是三国归晋至东晋建立时期,是大***、小***不断的社会。***治形势险恶多变的环境,形成了当时不同的思想方式和多元化发展的人文历史局面。在文化多元化的创造中,作为艺术类的书法出现了一股倡导自然的顺情适性的放达创作高潮,一大批在历史上有影响的书家相继出现,比如东汉以来的蔡邕、张芝、刘德升、钟繇、韦诞、卫夫人等直至王羲之、王献之等等,形成了一个书法创新的高峰期。在这个高峰期中,蔡邕首倡师法自然的理论,张芝成为“草圣”,刘德升创行书字体,钟繇在隶书基础上变体为略带隶意的真书和章草书,而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更将钟繇的章草书加以发展、创新为“情驰神纵,超逸优越,临事制宜,从意适便”(唐张怀璀《书议》)的飘逸书风。使书法达到了一个很难逾越的相对高峰期,在一系列的须眉俊杰中,卫夫人作为一个贵族女书法家,也光彩照人地出现在魏晋书法的峰颠之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魏晋时期混乱的***治环境中出现的卫夫人,是迎受着人生的惊涛骇浪而作着书法的追求的。
(二)
卫铄成为夫人前,出生于以书法传承的官宦大家庭中。父亲卫恒是三国魏晋时的大书法家,官职为太子庶子黄门侍郎,著有《四体书势》一书,《淳化阁帖》、《大观帖》,收有其书法《一日有恨》帖。卫铄的祖父卫璀,是魏时的镇东将***,晋朝为太子少傅,其评论自己和儿子卫恒的书法云:“我得伯英(张芝)之筋,恒得其骨。”《淳化阁帖》、《大观帖》收有其《顿首州民帖》。卫铄的太祖父是卫觊,魏国时为尚书之职。卫氏一门数代皆善书,卫铄就是在这样的书法世家中成长起来的。其间的耳染目濡和勤奋学习,使卫铄打下了书学的扎实基础。
魏晋时代是一个多灾多难而又充满神奇的时代,多灾多难是王朝的转折,充满神奇是人才辈出。人才的辈出还表现在女性人才的出现。一个是蔡邕之女蔡文姬,精于音律和诗赋、书法,跟着又是卫恒之女卫铄。两位才女都是出身文学与书法世家,且都多灾多难,蔡文姬在父亲蔡邕被王允下狱死后,被掳匈奴十二年,而卫铄之父卫恒、祖父卫在魏末晋初***中为贾皇后所杀,其父、祖死时,卫铄19岁。19岁,作为在封建时代的女性,应该是比较懂事的成人年龄段了。这种家庭的大变故,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心灵创伤。也正因为有此等的磨难,也许就使卫铄对于***治的厌恶十分地强烈,只有一头扎进书法这个高雅的艺术殿堂之中去静修,让压抑着的情感和喜怒哀乐都寄情于翰墨之中去排解和消遣。
卫铄成人后,嫁给了汝阳太守李矩为妻,贾皇后在公元300年时为赵王司马伦所杀,卫铄之父卫恒才被朝廷追谥为陵贞世子,其祖卫被追谥为成公。丈夫李矩作为一名领兵将领,为晋元帝司马睿建立的东晋王朝东征西讨,建立了功业,得以追随司马睿的东晋王朝南迁,成为东晋贵族阶层中的一员。卫铄跟随丈夫南迁后,相对有了一个比较安定的生活环境。
东晋王朝南迁后暂时偏安,使南方保持了相对的平静,也保证了贵族阶层的生活得以暂时的安定,而中原大批贵族文人的南迁,也造就了东晋时期书法创作能继续保持魏晋以来的风骨,并绵延发展成一个历史性的高峰期。
(三)
这个书法高峰期形成的一个奇峰就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代表的“二王”书艺。而这二王书艺的启蒙者就是已被称为“卫夫人”的卫铄。
作为贵族子弟的王羲之出生时,卫夫人已经49岁,在长期沉浸于书法艺术殿堂中的漫长岁月中,卫夫人形成了自己一手秀丽凝重的楷书。宋代的《淳化阁帖》中收有卫夫人的小楷书迹《急就帖》,共八行,96个字,唐张怀《书断》中评其书法云:“碎玉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芳树,穆若清风。”更有唐人称其书:“如插花,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海浮霞。”这种在现代人看来,评价书法较缥缈的词语,虽然文词优美,但不易真实地理解。但从这些优美的词语中,我们仍然可用现代语言去理解,那就是“静穆与妍美两个部分,静穆是指书法的高雅古致,妍美是指其绚丽而漂亮。”这样的书法看上去很舒服,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这样也就很够了。
(四)
就因为卫夫人在书法造诣上的出色和有名,所以作为贵族公子哥儿的王羲之也就拜在了贵夫人身份的卫夫人处学习起楷书来。卫夫人的书法从三国时大书家钟繇处学得,所以王羲之受卫夫人之教,宗源可上溯至钟繇之书。
卫夫人如何造就王羲之的呢?史书记之不详。但从书法史上传为卫夫人所著之《笔阵***》中,可以想见卫夫人教学之严谨。对于《笔阵***》的作者,后世众说纷纭,但未有定论前,我仍取沿袭之说为卫夫人著。
《笔阵***》从内容上看,基本是作为教材用的讲义之类的教学方法。系统性比较松散,可能是根据魏晋时的学书心得和口授记录等整理而成,也可能掺杂有历代编辑作者的语言和思想。但作为出身历代书法世家的卫夫人,能在课徒授艺中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法和书学理论是完全可能的,何况这些书学理论的形成同样的融汇了当时大书家如钟繇、卫、卫恒等的理论,这是无疑的,因为卫夫人就是这些大书法家的继承者。
《笔阵***》列举的七种笔法要求,是课徒十分实用的指导理论。其指导性的学书理论在传授笔法的过程中是较多的,这种拿书法美学来教导子弟的方法,在当时是十分独特和出色的。如讲点画美与丑的区别:“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从其消息而用之。”这一段书学理论,史料认为钟繇也说过,依我之见,究竟是钟繇或是卫夫人所说。这都不重要,因卫夫人所师即钟繇,而钟繇生活的魏国距晋朝也不太远。应该说,这个理论出自魏晋时期是不会错的,而从这些流传至今仍然十分到位的书学理论中,可见书学理论在魏晋时期已是十分丰富了的,也正因为有了这些丰富理论的指导,魏晋书法高峰期的形成才成为有根基之源。
卫夫人的课徒,以一个女性的温雅细心,以长期磨砺成的书艺去指导,这是她自我天性的一面。重要的一方面是,她继承了源远流长的家学理论,还有作为大师级的老师钟繇的书学理论,这使她成为了时代最优秀书学理论的继承者,再加上她本身的灵性、感悟、体会而更加完善发展了当时的书学理论,可见,卫夫人在当时代应是一个十分权威的书法教授者。王羲之的出现,亦正可证明卫夫人教学方法的正确性。
对于一个顽童来说,启蒙阶段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王羲之的成功,当然不能将功劳完全归于卫夫
人,但成功之中掺入了卫夫人淳谆善诱的教育心血是绝对不能抹杀的。
王羲之是以行书出名,卫夫人教导的应是以楷书为主,但楷行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王羲之的聪明天资与刻苦使他在学习中突飞猛进,而他所处的家境和当时的好书之风,又使他自小就能历览各个朝代的名家书法,而扎实的基础和聪颖的悟性使他能集众长而创自家面目。
卫夫人的眼光当然不会看不出弟子王羲之的天赋和以后的造化。相传,王羲之跟随卫夫人学习书法后,进步相当快,有一段时间,卫夫人因有事外出,王羲之自己在家按照卫夫人所教方法勤奋用功,一个月后,卫夫人外出回来了,王羲之就拿上自己写的字给卫夫人看。卫夫人拿过学生的字一看,心中十分惊奇,称赞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对王羲之褒扬了一番。过后,卫夫人高兴地写信向爱好书法的朋友称誉王羲之:“卫有一弟子王逸少,甚能学卫真书,咄咄逼人,笔势洞达,字体道媚。”兹不管这是否是卫夫人的原话,但称赞弟子之言是不会错的。称赞之余,卫夫人也有了一点失落感:“此子必蔽吾名。”这种失落是一种高兴的失落,预见到了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必然。卫夫人自己毕竟老矣,岁月无多,再不能在书法的追求上有大的进展,在艺术上不可能再有大的创新和提高。但年轻的弟子王羲之却可能会成为一代创新的大书家。这也是一种有成就感的失落,失落的成份是看到了成就在即,虽然成就不是自己的,但那是自己嫡传下来的,后继者正以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气势披靡向前、锐不可挡。
(五)
当年的卫夫人的书房中飘着麝兰熏香,她就坐在书桌前,凝视着缭绕而上的麝兰熏香的淡淡轻烟。有了鱼尾纹的丹凤眼有一股幸福的热泪涌上,热泪盈眶时,晶莹的泪珠慢慢地滚动着越过布满皱纹的杏脸,啪地滴在书桌面的蚕茧纸上,泪珠化开,在纸面上形成了一朵漂亮的泪花,美丽如腊梅花瓣一样的泪花。
卫夫人启蒙过王羲之,这是值得骄傲的,在书艺上弟子超过老师,这很正常,因为王羲之只有一个,书圣也只有一个,书圣的启蒙老师,是多么好的一个称谓,后世绝不会忘记这位漂亮优雅从容的女书法家。卫夫人的书学理论和书法美学的论述,在古今书史中被宝爱着、传诵着、击掌不止地喝彩着。
“结构圆备如篆法,飘逸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
不同的用笔,就会产生不同的字体,不同的字体结体就有其内在的规律。字体与线条的美感也同样有其各自的特征。
卫夫人的书法“穆若清风”,穆若清风的卫夫人亦如“仙娥弄影,碧海浮霞”般的出现在中国书法历史的长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