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晓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者,无不对其怀有至高无上的尊崇,他的《创造进化论》“开辟了一条通路,为我们打开了无比效力的创造推进大门”。柏格森的广博视界以及持续力度的进化论时时提醒人们,在脚下的路上,“行动是必需品”,于是,无数拥趸将他的讲堂演绎成了奋袂的沙龙……
培根以及歌德也有着类似的灼见,他们轻视不导向行动的知识或者思想,“人们应该知道,在人生的剧场里,只有神和天使才是旁观者。”
我们一向鄙视围观的看客,包括那些动辄以思想自傲的所谓巨子。在日常的生态中,雄健的行动和挑战总能挫败空洞的说教,这是我们的共识。不导向行动的思想当然没有什么用途,犹如用童谣去理疗青年的空想,会贻笑大方。
我们修葺谬误,尔后才能睿哲,因为生存靠本能,但进步要凭智识。
1905年,《复旦公学章程》云:“凡来学者,均有扶助本公学增进荣誉之责任,一切未能即求完善处,亦须……共矢改良。”但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教授王正敏显然有违公序和良俗,他以学术抄袭、科研成果剽窃、申报材料造假等寡廉鲜耻给某个公知人群烙上了灰色的印记,人们审视的目光开始叩问一个高冠陆离的阶层。
其实,对于公共秩序的呼吁和构筑,我们向来不曾懈弛,一个洁净而又积极的社会是所有人的期冀,谁会欢欣于弥漫着戾气的时空呢?
在京城的一隅,有座龙泉寺,方丈学诚法师高风懿行,心无旁骛,他曾寄语僧俗二众:“依法摄心、以心摄法。”俺乃俗人,乏于顿悟,法师是否有告诫我等消弭斥立、止息追逐、用无边佛心烛照促狭尘心之良苦用意呢?
这些天有一部电影颇为人乐道——《等风来》,是说专栏作家、富二代和失恋大学生组团寻找幸福的故事。对于故事我压根儿没兴趣,只是想知道,在这个青萍初发的季节,为什么偏偏名曰《等风来》?
在任何一个表述社会的故事里或者帷幕上,每个人都可能是一个卑顺而又生动的民意角色,当然,更多的时候,我们还是另一个角色——络绎于民间的、为时代甄别打分的淳朴观众。
这不,平淡了数十年的***包子铺在寻找幸福的路上,被一习清风拂过,便格外地赏心悦目,踯躅于电影院和包子铺之间的人们,也似乎啜饮到了乍起的风香。
岁月不居,一定会有一天,风从某个方向走来,吹开我们心灵上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