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昌学院作为凉山彝族自治州唯一的一所大学,学生部分来源于外省,大部分都是凉山州所辖的各个县市,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对其语言使用状况的调查有利于分析民族地区语言使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以便因地制宜提出推广普通话的新路子。
关键词:语言情况;问题;困难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四川彝族的主要聚居区,是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全州面积6.42平方公里,辖、德昌、会理、会东、宁南、普格、布拖、昭觉、金阳、雷波、美姑、甘洛、越西、喜德、冕宁、盐源及木里藏族自治县等17个县,州府西昌市。其中普格、布拖、昭觉、金阳、美姑、甘洛、越西、喜德8县约2万平方公里,为大凉山腹心地区,彝族居住密集,比率在60﹪以上;美姑、布拖、昭觉三县的彝族人口密度达90﹪以上。根据凉山州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10年全州总人口453.28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237.75万,占总人口的52.45﹪,彝族人口222.68万,占总人口49.13%;汉族225.55,占总人口47.68%。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族地区对外交流的机会增多,语言的沟通成为我们要解决的第一要务,特别是少数民族人口稠密的地区,交际的主要工具是其民族语,但是作为交际语言,民族语的使用范围大大受到限制,不利于各族人民之间的交流,那么民族地区要谋得长远发展,就得使用国家通用的普通话。但是目前的现状就是民族杂居地区的汉族及少数民族普通话水平都较低。一方面,民族杂居地区语言接触的复杂情况对这些考生学习普通话有较大的负面影响,既有汉语内部的方言影响,又有民族语之间或民族语与汉语之间的影响。不少人认为在民族间能使用汉语方言进行交流已经很不容易,在学习普通话时又因方言和民族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特点而存在较多难点,困难重重。另一方面是工作生活中使用普通话的机会不多,缺乏说普通话的环境,即便在汉语课堂教学中也使用民族语作为辅助语言。这些因素都造成了民族杂居地区普通话水平普遍较低的客观现实。因此基于此种状况,对民族地区的语言使用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把存在的问题都一一呈现分析出来,可以为其他地区彝族乃至其他民族语言***策的制定提供借鉴,为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作出相应的贡献。
这次的调查主要集中在西昌学院文教学院,学校严格执行国家语委的标准,学校90﹪以上的教师都用普通话教学;再加上推普周的宣传,电子屏幕、标语以及所有宣传栏上都会给大家宣传有关普通话的方针***策,让学生越来越多了解的普通话,再加上就目前的就业情况来说,学生普通话这一块还是很重视,很多用人单位都要考查个人语言能力,所以这个普通话的证书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学生们都力争为就业要铺平道路,因此学生也是非常重视普通话知晓其重要性。普通话课是作为师范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和全校的选修课,学生的热情是相当高,一般是开学一周网上报名,然后分班,之后就进行为期三周的培训(约30节课,均在周末进行),第四周测试。这样的测试一般是一年进行两次。每次报名人数约有3000人左右,过二甲的约占40﹪,三甲的约占10﹪—12﹪,三乙的比例就很低了,大部分为二乙,约占50﹪—60﹪全校现在在校生有1万左右,从进校到毕业,约有90﹪左右的学生会参加培训和测试;过级情况除了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中文系和外语系的整体情况最好,其中,师范专业又优于非师范专业,文科优于理科。
以上提到的过级情况只是就整个学校而言的,但是学校还有一个专门的彝文专业,这次调查主要是对文教学院彝语文专业的5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学生差不多都是彝族同学,除了几个是来自甘孜九龙县的,大部分均来自凉山州的各个县市,对他们平时的交际语言、生活语言的使用状况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他们的普通话学习面临的问题就要复杂的多,作为生活语言,首先就是大环境的问题,大部分同学在平时的生活中,都是说的自己本民族语言,特别是一些彝族人口密度大的地区,如布拖、美姑、昭觉、喜德等,几乎都说彝语,很多学生的爷爷辈甚至是爸爸那一辈的都不听不懂汉语,那肯定就更不会说了;然后是当地教师队伍的问题,面对语言环境相对封闭的彝区,教师必须具备双语能力,因为学生初入校是根本听不懂汉语的,就必须要有具备双语能力的教师,先用汉语讲一遍,再用民族语重复一遍,要慢慢的让学生习惯汉语的表达,而还有的情况是有的学校的村小都是纯彝语的教学,学生只有到四年级之后到乡里面或者县里面的小学才有可能接触到汉语,并且最先接触到的都还不是汉语普通话,而只是当地汉语方言或者不太标准的普通话,我们知道儿童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就是在小学的中高年级这一阶段,而这些孩子是几乎都错过了,那么等他们升入大学要再重塑他们十几年的口音就显得困难重重了。因为根深蒂固的母语的影响,他们还要在这样的环境下先学会说当地汉语方言,再从汉语方言到普通话的学习中来,这样不仅使他们在说普通话的时候带有非常浓重的母语色彩在里面(当地人叫做“彝腔”),而且还要受到当地方言的影响,也就是说,彝族人学习普通话的问题他们存在,当地汉人说普通话存的问题他们也有,这样他们学习普通话就更是难上加难了。作为交际语言,他们的语言使用情况还是比较灵活的,一般跟不懂民族语的同学使用四川方言进行交流,一旦对方是使用普通话的,他们也会迁就对方的语言使用习惯,与之普通话交流。正如在问卷中的这个问题“当一个陌生人用普通话向您问路时,你会以什么话回答他”时,约有90﹪的同学选择使用普通话回答。但是,他们虽然交际语言是使用的普通话,可是离标准的普通话还是有一段距离的,普遍彝族同学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声调和韵尾丢失的情况这两个方面,声调的问题就主要集中在二声、三声,就是三声拐弯是够的,扬上去也是够的,反而是二声上不去,往下掉的,有时候遇到一个二声三声的词相连时,二声听起来还有点像三声,听起来就觉得很奇怪;另一个就是韵母的问题,不论是前鼻韵还是后鼻韵,掉韵尾的现象是非常严重的,一般是把后鼻韵通通念成单韵母,“杨老师”的“杨yang”念成“ya”,“今天”的“今jin”念成“ji”。除了这两个大问题,小问题还是不断,这里不再赘述。
那么我们要改变这样的无限循环的旧路子,就得先从根源上改变这样的状况,加大对山区教育师资的投放力度,那么国家正在组织实施的为加快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2011—2020年)》便是一个好的契机,在教师体系的建设上、双语工程教育的完善上等都会有一个崭新的开始,虽然在这条路上,不仅是学生,还有广大的语言工作者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但是国家的民族***策和地方给予的支持就是最亮的指路明灯。
参考文献:
[1] 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四川省志?民族志[M].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
[2] 严春艳,廖鹏程.民族地区高校普通话推广的困难与对策研究 [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
[3] 沈良杰.彝族学生学习普通话是易出现的语音错误及其纠正方法[J].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谈凉山地区彝族的语言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