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式太极拳起源于清末民初,为王其和先生在习练武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吸收杨式太极拳长处,所创编的一套新型拳式。
王其和,字春山,人称老春先生,河北省任县环水村(旧称塔台)人,生于清朝光绪十一年正月 (1885年3月),卒于民国二十一年七月 (1932年8月)。一生嗜爱武术,练就了一身好功夫。可惜的是,在杨师(澄甫)南下时未能随行,从而长年蛰伏于乡野,又因旧社会的环境使他过早谢世,大大地减小了他的知名度。但他毕竟身怀绝技,在当时的冀南乃至晋东一带仍然享有盛名。
先生出生之地,古时称为壬地(壬在五行中为水的代称),之后又称大陆泽。“千顷势何雄,九水同归一泽中;波静天光分上下,浪翻地影失西东;鱼龙吞吐争春雨,鸟雀惊飞向晚风;明月蒹葭杨柳岸,渔舟人唱藕花丛。”一首元代《大陆澄波》诗,道出了这里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就在这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孕育了“环水村”一代代勤劳、勇敢、质朴的人们,这里的人们有着大陆泽一样宽阔的胸怀。这里自古以来民风骠悍,习武成风。
其和先生自幼随本村人习洪拳,由于他个头较大,显得有些笨手苯脚,开始练拳拳姿不太美观,当时掌班人不愿让他上场表演。有一次到外村去表演,一时看不住,他就下到场里表演去了,人们戏称其为“拉不住的架子”。因此更促使他求学若渴,日夜苦练而不辍。正是由于他的钻劲、韧劲、刻苦地磨练,致使他的洪拳及器械都练得精熟,尤其有一手绳鞭好功夫。相传,他在屋里发出绳鞭,穿过窗户眼能将房顶上的人拿住。他有一柄重180斤的铸铁大刀,玩得得心应手,抓住练功石舞得上下翻飞。他不满足于家乡的拳艺,走出家门,访求名师。适逢清末武举景廷宾 (1867―1902)于光绪15年(1889)至光绪20年 (1894年)间,在任县、巨鹿及顺德府一带教武学,先生以幼年之身拜师学艺,学***家刀法。他还拜著名镖师刘瀛洲为师学习三皇炮锤,历经数年。有同村人郭三刚(郭培)先生已拜郝为真为师学习武式太极拳(硬架)。先生自恃外家拳功夫已相当了得,于是与郭较技,不敌。遂感外家拳不如太极拳,再加上三皇炮锤师父刘老先生晚年也开始推崇太极拳而与太极名宿杨兆林(字振远,人称杨老振)郝和(字为真,人称郝老为)成为盟友,交往甚密,刘之弟子后又大多拜杨、郝为师,先后学习杨郝两家太极拳。王其和先生又经老瀛先生介绍到广府城跟随郝为真师父,学习武式太极拳达六年之久,在广府城期间还受到杨兆林、杨兆元指教,受益匪浅。自广府回家后又与郭三刚先生一块习拳,郭有意试他随师学艺的成就。于是在推手中将王发出五六尺(亦有人说是丈余)远,王稳稳站住,将一双新礼服呢布鞋撑破了。郭一看这情景,说:“你这次是让了我一招,你比我强了”。
他还到尧山东良拜梁老温学散手,并将梁之功夫悉数学到手,直到师父说:“你的功夫学成了,我再也教不了你了。”之后,在冀南一带遍访名师,追求更高境界。1914年郝师赴京,王先生也随同几位师兄弟前往,到京后郝师不幸染肠疾,时逢孙禄堂将其接到家里调治,几位徒弟方才放心离去。王先生即凭着先前偶然与杨家结缘而去了杨家。原来,民国初年,广府城一带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洪水,这时在滏阳河搞水运的王先生家的霸王头木船正在广府城附近泊岸,眼见滔滔洪水冲向广府城,撑船的伙计们随王先生驾船先到城里欲救郝为真师父一家,见郝师一家人安然无恙。这时南关有人喊救命,于是将船撑到南关,救出了那一家人,经交谈得知乃杨澄甫夫人及一家老小,杨氏一家老小即乘此运粮船顺滏河直下天津卫,然后乘火车赴京,杨夫人临别时嘱咐:“我家先生在京教拳,有事儿到京一定要去家里。”并告诉了地址。就这样在郝师带徒弟赴京染疾已由孙禄堂接家调治后,先生即投奔了杨家。由于有这么一层“救命之恩”的关系,杨氏一家老小对王先生招待格外周到,王先生将学拳心愿及以前求师学拳的情况跟杨家说后,杨师即让其将所习郝架演练一遍,正如杨师后来对其徒弟说的:“人家在家里已经成把式了”。杨师父子看后甚为赞许,说道:“架子就这样吧,不要改了,今后就整拳吧”(指练习推手)。就这样在杨家继续拜师学艺,其间也经常得到杨健侯老先生和杨少侯先生的指教。其和先生在杨澄甫宗师精选传人名单中名列第十八位(在1931年由上海出版的杨澄甫著的《太极拳使用法》所列传承表中,任县籍其他弟子中董英杰(名文科)列第4位,崔立志(字毅士)列19位,姜廷选列第24位)。任县籍四大弟子中除王先生因突患肠疾自内邱火车站回原籍外,其他三位均于1928年随师南下,之后周游全国,特别是于建国后仍健在者无不名噪一时,成为一代名家。
在京期间,在澄甫宗师的指导下,王先生在太极硬架,即武式的基础上,将上身动作往开展处作了变动,吸收了杨式太极拳“舒展大方、深厚庄重”的特点和一些拳式打法,从而逐步形成了以武派为基础吸收杨式拳架之长创立了一派独具特色的太极拳套路,广泛流传于任县、巨鹿、隆尧、平乡、邢台、山西昔阳一带。
对于这套拳路有人称为“郝杨架”,有人称为“混合架”、“综合架”、“软硬架”,也有人直呼“其和架”、“王式太极拳”。这些不同的名称,反映了它的师承关系及独具特色的创新。
王其和先生所传太极拳在其所传《太极拳谱》手抄本中记载为“太极拳硬架六十四式”,现抄录于下:
上步七星、揽雀尾、单鞭、提手上势、白鹤亮翅、搂膝拗步、手挥琵琶、进步打掌、上步搬拦捶、如封似闭、抱虎推山、单鞭、肘底看捶、倒撵猴、提手上式、白鹤亮翅、搂膝拗步、手挥琵琶、海底针、青龙出水、三通背、揽雀尾、单鞭。云手、单鞭、高探马、左右起脚、转身踢一脚、践步栽捶、翻身二起、倒叉步、披身踢一脚、蹬一脚、伏虎式。上步搬拦捶、如封似闭、抱虎推山、斜单鞭、野马分鬃、揽雀尾、单鞭、玉女穿梭、揽雀尾、单鞭、云手、单鞭、下势、金鸡***、倒撵猴、提手上势、白鹤亮翅、搂膝拗步、手挥琵琶、海底针、青龙出水、三通背、揽雀尾、单鞭、云手、单鞭、小探马、抹眉掌、十字摆莲、上步指裆捶、揽雀尾、单鞭、下势、上步七星捶;下步跨虎式、转脚摆莲、弯弓射虎、双抱捶、手挥琵琶、合太极。
以上拳式初为六十四式,后又增至七十四式。目前我们打的拳架是王先生最后定的或由传人稍作变动的架子,有的叫一百零八式,有的叫八十八式或八十五式。
关于整套拳架,由于其和先生前期所传和后期所传有所不同,以及传人在实践中又稍变动了个别拳式,动作中又赋予了一些内容,待研究统一后,再予以补充。
这套拳架的特点,步伐灵活,转换自如;下盘结构严谨,轻灵沉稳;上身舒展大方,匀缓柔和。在步型上一叫“顺步”,一叫“不丁不八”。
在王式太极拳传人中,论贡献最大,影响面最广,当首推王先生的大弟子、英年早逝后又被公推为掌门人的刘仁海先生。其次是其和先生之子王景芳,二人是二代传人中之佼佼者,所传弟子达千余人。
王式太极拳目前已传至第四代,弟子达数万人,其中不乏优秀人才,普及范围广及河北、天津、山西、江苏、山东、浙江、福建、台湾等地。
从王式太极拳的发展壮大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太极拳的无穷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