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塘的石拱桥、石板桥以及桥头两端的石板路,全以青石铺成,整齐划一,光可作镜,记载了三门塘的历史沧桑,似水流年。
深藏于苗岭腹地清水江畔的天柱县坌处镇三门塘,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侗族村寨,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古寨里的树文化、水文化、石文化引人注目,堪称北部侗族方言区露天民俗博物馆。
三门塘村共有353户,1556人,是一个纯侗族的民族村。村民分属19姓,以王、刘、吴3姓居多。
史称“苗河”的清水江由西南向东北流经三门塘,境内全长3.5公里,水路十分便利。上游之茅坪、王寨、卦治称为内三江,下游之清浪、坌处、三门塘称为外三江。外地木商若要采购内江木材,须由外江村民代办。三门塘因此而成为内外江木材集散地。这里天然树种繁多,主要有杉木、楠木、榉木、樟木、银杏、红豆杉等数十种,如今森林覆盖率达75%。
历史上,三门塘一带曾是采购“皇木”、“苗木”的重要基地之一。木商中有所谓的镇江帮、临江帮、黄州帮、徽州帮、花老帮、五湘帮等,各帮制有特殊“斧记”,凭记经营木业。为接待各路木商,三门塘建有20多家“木行”,在现代宅檐柱上,仍清晰可见“同兴”、“德大”、“顺德”、“茂益”等斧记,这些斧记就是这里“树文化”的珍贵记录。
这里三面环水,溪涧纵横,村民自古与水结下不解之缘,三门塘人自古“靠水吃水”,凭借清水江及附近支流三门溪,喇赖溪等若干小溪繁衍生息。村里有水码头5座,石拱桥6座,石板桥10座,莲花塘17口,古泉井20多眼,保爷桥100余座,是观察和研究三门塘历史遗存的实物资料,具有文物价值。也是三门塘“水文化”的物质载体。
三门塘义渡田年收谷物250担。义渡林总面积28亩。主要渡口除建有码头、备有渡船及船工外,还建有渡船屋。
三门塘的石拱桥、石板桥以及桥头两端的石板路,全以青石铺成,整齐划一,光可作镜,记载了三门塘的历史沧桑,似水流年。“修数百年崎岖山路,造千万人往来之桥”,“舆梁已成,行人常颂利济;迷津可渡,过客不患崎岖”等朴实的语言镌刻了前人的壮举。三门塘曾有传统妇女组织会,并开展公益活动,修建水井以及通往水井的石板路,“妇女井”便是如今仅有的实物遗存之一。
三门塘人对碑情有独钟,诚如某碑所言:“千秋常在万代不朽者莫如石也!”刻碑记载历史。现存各种古碑300余通,主要为设渡碑、造船碑、架桥碑、铺路碑、建届碑、掘井碑、办学碑、修墓碑等,堪称卷帙浩繁的“石头书”。古碑多以青石刻成,体量普遍硕大,其中最大的一通高达4.2米,宽1.53米、厚0.09米,素有“清江一绝”、“贵州碑王”之称,成为该村“石文化”的精华。(***片由天柱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