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片《上学路上》是―部儿童题材的电影,讲述了―位西部儿童为了凑足学费上学而奔波、打工的经历。影片故事结构独特、不同于传统说教式的主旋律电影。西部山区贫瘠而荒凉的氛围的营造成为影片影像表达的关键。
【关键词】质朴童心儿童电影
中国西部山区,贫瘠而荒凉的西海固,蓝天、红旗、朗朗的读书声,孩子们灿烂的笑脸……历经曲折的王燕气喘吁吁地跑到老师面前。带着山区孩子特有的纯真质朴的笑容,摊开了手掌。手指如莲花般绽开,已经被汗浸湿的24块8毛钱静静躺在她的手心里――这是电影《上学路上》给我留下的最深的记忆。
24块8,这是一个在平常人眼里不大的数目,但是对于一个生活在宁夏贫苦山区的孩子来说,这是一年的学杂费。影片讲述了一个十三岁的小女孩为赚取这点学杂费而劳累、奔波的故事。影片叙事线索简单明了,故事情节主要围绕王燕赚取学杂费的事件展开,形成了卖鸡蛋――卖圆珠笔――卖小羊――采摘枸杞――挣到学费这样一个完整而有序的情节线索。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伊朗的儿童电影。伊朗儿童影片向来是以一个明确的目标为叙事动因。通过纪实而又写意的镜头语言,牵动整个剧情的发展。例如《白气球》、《天堂的孩子》、《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天堂的颜色》等。把《上学路上》与上述影片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本片对伊朗儿童电影的借鉴以及为求创新而做的种种努力。
一、富有张力的叙事技巧和质朴的拍摄风格
以《白气球》和《天堂的孩子》为例《白气球》的主人公是希望能有一条漂亮的金鱼来庆祝新年,《天堂的孩子》中的主人公则是希望为妹妹赢得一双小鞋子,而《上学路上》同样是通过镜头语言表达了孩子的希冀:我要上学。王燕为了挣足24块8毛钱的学杂费,辛苦地奔波在贫瘠、荒凉的黄土地上。显然,这几部片子的主人公的愿望都与物质的匮乏有关,如果《白气球》里的小女孩不是在苦苦哀求之后才能得到买金鱼的钱,《天堂的孩子》里的兄妹出生不是出生在一个极为贫困,连增加一双鞋子都是负担的家庭中,所有感人至深的情节将无所依附,所有叙事也将变得苍白、虚伪。而《上学路上》的王燕,如果不是因为家境贫寒,面临辍学的危险,只能靠自己来挣取学杂费,其情节的张力及影视语言的冲击力同样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这三部影片在对故事结局的处理上同样有异曲同工之处。《白气球=》中的小女孩在她哥哥、玩蛇的艺人、店老板、归家的士兵和卖气球的男孩的帮助之下。终于得偿所愿。但是那个卖气球的男孩坐在地上的孤零零的身影,又使得观众在如释重负的同时,心里仍留有一种淡淡的思索与回味《天堂的孩子》中的主人公阿里虽然得了冠***,却很绝望,因为他不能得到妹妹梦寐以求的小鞋子。他沮丧、疲惫地回到家中,在妹妹期待的目光中,他变得更加无助、内疚。最后一个镜头是阿里把肿胀的双脚泡在金鱼池里的特写:又红又肿且磨出水泡的双脚,阳光倾泻到水中,水中嬉戏的小金鱼缓缓游过,轻轻碰触着这双伤痕累累的脚……多么温情而又令人深思的结局,在马基・麦基迪的镜头中,孤独、温情的感觉已经深入人心。
再让我们来看看《上学路上》的结尾气喘吁吁的小王燕在母亲和老师焦急的等待中,在欢快而又喧哗的喇叭声中,傻傻地笑着,把紧握的拳头反转过来,五指如莲花般绽开,已经被汗水浸湿的24块8毛钱静静地躺子她的手心里――这个充满诗意的镜头将影片所传达的情感推向了顶点。让我们记住这动人的一刻吧,虽然王燕所在的小学得到了新的捐助,可是这凭着小主人公的能力辛苦赚来的学杂费,不仅震撼了观众的心灵,也赢得了所有成人的尊重,使影片摆脱了中国儿童电影所惯有的教化、宣传的窠臼。
二、童心、真心、爱心
导演方刚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好的儿童电影剧本太少。创作缺乏儿童视角和对儿童生活的真实体验,不尊重身为观众的儿童,这是儿童电影的最大硬伤。一代孩子有一代孩子独有的文化认同感和价值观。要出好的作品,创作者必须深入了解孩子的世界。作为一个优秀的儿童电影创作者,最不可缺的不是艺术水平和导演能力,而是‘童心、真心和爱心”’。好一个童心、真心、爱心,反观我们90年代以来的儿童影片,为了达到影片的教育功能,创作者往往忽略了儿童的心理感受,将成人的思维强加于儿童,无论多调皮、叛逆的儿童,最终只会在老师和家长的教育下成为成听话、懂事的“小大人”。这样的影片,也难怪孩子们反感,成人也不感兴趣。
让我们来看看伊朗儿童影片是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的《白气球》中的小姑娘。兴冲冲地拿着好不容易得到的钱来到了街上,儿童的好奇心使她被卖艺老头的表演吸引住了。等到她终于气喘吁吁地到了金鱼店并与店主讨价还价后。她发现鱼缸里的钱没有了!她哭了……就是这么一点点小事,却因其童心、童趣,为创作者营造了广阔的叙事空间,也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被牢牢吸引。影片几乎是运用白描的手法,于细微处着手,每一个动作甚至小姑娘的穿着都成为透视人物情感的工具,把小姑娘焦虑、沮丧、忐忑的心情表露无遗,也使得影片具有了真实、温情、含蓄动人的艺术效果。《天堂的孩子》电是以儿童的视点来构筑整个故事情节的。摄影机一直追随着男孩奔跑,写实朴素的目光对准了伊朗社会中最底层的普通百姓,没有谁能用“如此简单的方式拍电影”。但不事雕琢的故事和人物,同时就具有了最朴素天然的感动和思索。
《上学路上》能够一举拿下第24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最佳编剧”和“最佳导演处女作”奖。其影片所获得的重视和好评是不言而喻的。导演方刚亮说:‘《上学路上》我不在乎她说的一个西海固的孩子求学的精神如何感动人,我更在乎她是怎么一点点赚到学费的。我愿意拍这部电影是因为这个剧本本身技巧娴熟,我有热情是因为我还比较喜欢故事里的那个实实在在的小王燕。”是的,导演抛弃一切说教成分,用童心、真心、爱心为我们述说了一个贫困地区的女孩子坎坷的求学经历。影片借鉴了伊朗儿童电影的朴实、纪实的拍摄风格,从细微处着手,把细节刻画和西海固独有的民族风情结合起来,使得影片在质朴、温情之外更添几许厚重。更具哲理性和启发性。
三、人性柏光芒和温情
我们不会忘记这一幕幕场景:简陋的学校操场,迎风飘扬的红旗,低矮的土墙。几乎寸草不生的黄土丘陵,还有被洪水冲出的深深的沟壑:一只母鸡卧在窝里,王燕守候在一边。眼巴巴地看着母鸡,期盼它多下几个蛋:王燕在学习讲价钱的手势:“十一”,“十三”,“十七和十九”:王燕一双小脚在干涸的土地上飞奔:王燕终于追上了三花的花轿,把那支为她们带来欢笑和忧愁的圆珠笔牢牢地了那个凝聚着三花的梦想和希望的笔套……
编剧赵冬苓说:“这个故事自始自终都流淌着大西北明亮的阳光,阳光下的孩子们脸上看不到因为贫穷而带来的抱怨和自卑。穷苦人之间没有互相仇视,而是相互帮助,相互同情,仿佛回到纯真澄净的世界,回归人性之初。”
是的。在孩子眼里,世界是美好的,生命是充满希望的。如果说孩子们所承受的压力和委屈令人心疼的话,那么在他们身后默默承受生活之苦的大人们则更加表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坚忍不拔的品质。王燕妈妈是一个朴实、倔强的农村妇女,虽然她曾对王燕说过要上学就自己挣钱的话,虽然她曾劝王燕说“我当年和你一样,可最后还不是嫁人了”,可是她还是屡次向王老师求情、担水、砌墙。她对王燕卖鸡蛋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虽然她的言行中流露出重男轻女的思想,可谁又能理解她转身之后。沉重的背影中所饱含的母爱的深沉和无法为子女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的悲哀。而老师用高价购买王燕的圆珠笔,还有那个抱着山羊的大汉。在王燕的哭诉声中把山羊以超低价格卖出的行为,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芒和温情。
我们不会忘记他们身上原初的希望和对生命的热忱,在孩子们清澈无辜的眼神中,世界变得简单,我们曾经也有那么一张青涩单纯的脸,我们曾经也会为梦想不顾一切,努力向前。我们似乎又回到了那个天格外蓝、阳光格外灿烂,连欢笑和哭泣都格外淋漓尽致的童年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