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被奉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大清圣哲”。他从一个毫无背景的乡村之子,成为晚清重臣,在很多人心中他就是一个传奇。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曾国藩在30岁前,人生基本是平庸的。首先,他的智商并不高,他的科举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先后参加了7次科举考试才勉强中了一个秀才,再后来科举之路稍顺,在他28岁的时候入了翰林院。
同多数学子一样,初入京城的曾国藩以为进了翰林院就进了保险柜,每天的公务不多,他便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社交上,每天到处去喝酒、聊天、听戏、下棋。翰林院的人每天都要读书,可曾国藩用于读书的时间特别少,即便是读书也往往坐不住。
曾国藩的脱胎换骨缘于一次讲学。那一次,一位学长临时有事,便将一个讲学的任务交给他,可曾国藩进京后,疏于学习只顾吃喝玩乐,结果这一堂课他准备得很差,讲到一半时,听课的人就开始起哄。一堂课下来,曾国藩急得全身都湿透了,狼狈不堪。痛定失痛,他决心改变,不能像以前那样混下去了,要脱胎换骨,他发誓要成为一名大儒、大学者。
道光二十二年冬,曾国藩给自己订下了每天读书的十二条规矩,而且铁打不动。这里面有一条写的是“日知其所无”,意思是每日读书,记录心得。据记载,他自这一年正月初一起写日记,每天用工整的蝇头小楷把从早晨一睁眼到晚上睡觉所做的事情,特别是把不符合圣人标准的事都写下来,痛自反省。这一习惯一直到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二从未间断,33年如一日,这样的毅力是常人难以达到的。更可贵的是,曾国藩重新拿起书本后,特别注重消化归纳,进而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也为他以后处理繁忙的事务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有些时候在官场中行走,身不由己,许多应酬不得不去。可曾国藩至从决定改变以后,许多权贵的应酬都敢推。那一年冬天,一位满族官员的老父***来京,这位官员为了给父母接风洗尘,遍请京城要员到家里祝贺,并制作了精美的请柬。可这一天,曾国藩硬是没有到。那位官员见曾国藩没来,以为自己把他遗漏了,便差人去请。差人到了曾府说明来意,曾国藩直接对差人说请柬收到,国藩正在读书,不便前去。差人只好灰溜溜地回来,为此,这位官员老大不高兴,长时间对曾国藩不理不问,有时还故意发难,可曾国藩不以为然。
曾国藩的改变还体现在心胸上。在京官中有一位他的老乡叫郑小山,曾国藩刚来京城时,二人喝酒后因为一件事意见相左,竟然打了起来。因为这件事完全错在郑小山,曾国藩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和他来往。可立志改变后,他开始反思这件事,既然要改过,就要反思自己,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且要改过就要从速。所以曾国藩马上到郑小山家登门拜访、赔礼道歉。郑小山也很感动,当面道了歉,留曾国藩吃饭,于是两个人重新和好如初。
曾国藩就是通过这一系列的改变,让他迅速脱胎换骨,从此走向了辉煌。他的成功也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真诚地投入自我完善,即使他的天资比较平庸,他的本领也可以增长十倍,他的见识也可以拓展十倍,他的心胸也可以开阔十倍。他的成功也让我们懂得,从何时开始转变并不重要,有没有天份也并不重要,关键是开始转变后就要坚守底线,任何干扰扰不乱,任何狂风吹不倒。
摘自《中学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