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禽戏是我国传统健身法之一,在隋唐时期,曾流传到日本、朝鲜、印度等国,继而传入南洋及欧洲各地,影响极其深远。据传,五禽戏是我国后汉著名医学家华佗所创编。顾名思义,它是模仿五种动物而来。其中四兽有虎、鹿、熊、猿,一禽是鸟,混称为五禽。其实,禽与兽是有区别的,但在东汉班固所著的《白虎通义>中说:“禽为鸟兽之总称。”也许,这就是当时五禽戏命名的根据。
五禽戏流派很多,风格各殊,动作不同,各具特色,但都以活动筋骨,疏通气血,防病治病,健身延年为目的。
五禽戏的特点和作用
五禽戏的动作结构是根据祖国医学理论,以及五种禽兽的习性和特点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练功时要严肃认真模仿五禽的神态和动作,掌握阴阳虚实,动作与意念相随,沉肩垂肘和含胸拔背等。各戏特点和作用分述如下:
虎戏:虎性凶猛,善于纵跳和抓扑。操练时要仿效虎的勇猛形态,两目圆睁下视,两手呈爪形,伸缩有力,身腰扭动有劲,所有动作均要发力于臀尾部。久练能血气周流,疏通任督两脉,督脉一通则诸脉皆通,精、气、神充沛。
鹿戏:鹿性温和,身躯轻捷,爱角抵,善奔跑,喜伸颈远望,也好左顾右盼,回看足跟。操练时要仿鹿的神态动作,活动全身关节,特别是锻炼下肢。练鹿戏有易筋强力之功,可除腰腿关节痛,久练能轻身延年。
熊戏:熊性刚强不屈,体壮有力,其形外阴内阳,善用上肢推物和攀登,故有推石拔木之力,抗豹斗虎之勇。操练时可仿做左右晃动的熊步,前推和攀登时,要发出内劲,注意动中求静。久练能强体魄,壮胆气,补脾土,化肝风,虚火不生,真精化气,补还于脑,并能增强攀援推拔之力。
猿戏:猿灵巧、好模仿、动作敏捷,喜用上肢采食物,善于躲避其他动物的袭击,有“三闪六躲”的本领,性好动。操练时要模仿猿的神态,轻松活泼,两手呈爪状,两眼随着动作而转动。练功时常用手与意导引气血关窍,久练可使动静结合,意守脐下丹田。
鸟戏:鸟体轻灵,好高飞争鸣。操练时,头颈、躯干、上下肢要随动作呼应,伸展时,上肢动作幅度要大;鸟落时,单脚平衡要稳,腿尽量后伸,提起脚的脚底要与头部相对;鸟飞时,两上肢各关节要柔韧有力,快慢适当而有规律。鸟中以鹤寿长,鹤善于伸展飞翔,喜好引颈回顾,平衡能力特别强,练鹤戏时,两臂要善于仿鹤飞翔,仿鹤引颈回顾和单脚站立,以活动颈部和锻炼平衡能力。鸟(鹤)飞时抑扬开合,运伸颈腰,使呼吸与内气的锻炼相结合。
五禽戏的演变
华佗的五禽戏对当时广大人民防治疾病和延年益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遗憾的是受条件限制,华佗五禽戏的动作只是口传身授,很少有文字记载。据《华佗别传》记载:“吴普从佗学,微得其方,魏明帝呼之,使为五禽戏……普年将90,耳不聋,目不冥,牙齿完坚,饮食无损。”吴普是华佗的学生,吴普所传之五禽戏,应是华佗的原作。300年后,梁代名医陶弘景所著《养性延命录》中有一套华佗五禽戏歌诀,并记述有具体动作。延续到宋代真宗时,张君房认真地对五禽戏进行了搜集和整理,认为陶弘景所辑的《华佗五禽戏诀》,资料较为真实,遂编入《云笈七签》中,是为今日五禽戏的原作。
五禽戏原作古文(附解析与***)
虎戏者:(1)四肢距地,前三掷,却三掷。(2)长引腰,乍却,仰天即返。距行,前、却各七过也。
解析:做虎戏时,手脚均着地,模仿老虎的形象(***1)。身体前后振荡,向前三次,向后三次,即前后前后前后(***2)。做毕,两手向前移,伸展腰部,同时抬头仰脸(***3)。看天后立即缩回,还原(***4)。按照以上方法继续做七遍。
鹿戏者:(1)四肢距地,引项反顾,左三右二。(2)左右伸脚,伸缩亦三亦二也。
解析:做鹿戏时,手脚仍着地,伸着脖子往后看,向左后方看三次,向右后方看两次(***5)。继而脚左右交替伸缩,也是左三次、右两次(***6)。
熊戏者:(1)正仰,以两手抱膝下,举头,左僻地七,右亦七。(2)蹲地,以手左右托地(各七)。
解析:做熊戏时,身体仰卧,两手抱着小腿(***7),抬头。身体先向左滚着地,再向右侧滚,左右滚转各七次(***8)。然后屈膝深蹲在地上,两手在身旁按地,上体晃动,左右各七次(***9)。
猿戏者:(1)攀物自悬,伸缩身体,上下亦七。(2)以脚勾物自悬,手勾却立,按头,左右七。
解析:做猿戏时,身体直立,两手攀物(最好是高单杠),把身体悬吊起来(***10),上下伸缩七次,如同“引体向上”(***11)。在两手握杠、两脚勾杠的基础上,做一手握杠、一脚勾杠,另一手屈肘按摩头颈的动作,左右各七次(***12)。手脚动作要相互配合协调。
鸟戏者:(1)双立手,翘一足,伸两臂,扬眉鼓力,(左)右二七。(2)坐伸脚,手挽足距各七,伸缩二臂各七也。
解析:做鸟戏时,双手臂向上竖直,一脚翘起,同时伸展两臂,扬眉鼓劲,模仿鸟的飞翔(***13、14)。坐在地上,伸直两腿,两手攀足底,伸展和收缩两腿与两臂,各做七遍(***15)。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中国传统健身法 五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