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的一面
新闻故事:男孩护班费被砍伤
16岁的男孩夏晶晶读初二,是班长。
那天是周末,下午3点半就放了学。他揣着8块钱――刚收到的一部分班费,和读初一的弟弟走出校门。在一个僻静处,3个十八九岁的小伙子拦住了他们。
“身上有钱吗,借来花花。”三个人凶神恶煞。“没有。”他犹豫了几秒钟,决定撒谎。两个小伙子要上前来搜身,一个小伙子突然从背后抽出一把砍刀向他砍去。他本能地伸出右手去挡,血喷涌而出,他的手断了。三个被吓坏的小伙子跑了,班费一分没少。
夏晶晶被送到医院,医生给他接上了手,说以后恢复大部分功能没问题,但要像以前那样灵活,很困难。
这是2007年11月16日发生在湖北的真实事件,新闻出来之后,引发了人们的争论,是保护8块钱的集体财产还是保护一只健康的手腕,这是一道对比强烈而又难解的道德选择题。
道德难题: 8块钱的班费与一只手腕
态度之一:一声叹息
爱护集体的好学生,有责任感的好班长,面对歹徒毫不畏惧的勇敢少年,这些词来形容新闻里的夏晶晶一点也不过。可是,这些令人赞赏的品质置于当时的情景,换来的只是我们的一声叹息和深深忧虑。仅仅为了微不足道的8元钱,竟然赤手空拳与凶恶的歹徒对抗,不惜以手挡刀,值得吗?16岁应该具备一点生命常识了。起码要知道先保护好自己,再论其他。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应该有能力分辨一下眼前的形势,知道什么事可为什么事不可为吧!
态度之二:为他鼓掌
如果问,捍卫公共财产有错吗?你一定回答没有。这个事件的本质就是捍卫公共财产。我们反对无私无畏的盲目英雄主义,提倡聪明理智地应对危险,但在危险面前,“义举”本身就充满着不确定,总不能说:不就是区区8元的班费嘛,你就别保护了吧。
当有人溺水,当突发大火,当面对行凶的歹徒……要不要见义勇为挺身而出?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论语・为***》里说:“见义不为,无勇也。”见到合乎道义的事就要勇于去做,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正义和勇敢也是支撑一个大写的“人”的道德基础。
在20世纪80、90年代,曾经有不少见义勇为的少年英雄被媒体争相报道和追捧,他们或者是奋不顾身抢救森林火灾牺牲在了火场里;或者是为营救落水的儿童而失去了生命。他们的英雄事迹在学校广为流传,当学生们以他们为榜样纷纷效仿的时候,有人提出了质疑:孩子的精神的确可嘉,但如果他们连自己都保护不了,就只能造成无谓的牺牲。
如今,《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中“敢于斗争、见义勇为”类似的条目已经被删去。但这并不意味我们可以“见义不为”,做一个“明哲保身”的冷漠看客,或是对邪恶低头的怯懦者。我们需要的是在学会自我保护的前提下,用善于斗争取代勇于斗争,以聪明理智地应对取代无私无畏的盲目英雄主义。
镜子的另一面
新闻故事: 见义智为成就少年壮举
15岁的褚文龙读初三。2007年8月8日晚上10点多,他和姐姐正在家看电视,一股焦糊味飘进家里,起初他们并没有注意。气味越来越浓,让他警觉:“是不是有东西烧着了?”他和姐姐立刻对家里的燃气灶进行了检查。一切正常。“会不会是外面?”想到这里,他打开家门,只见楼道里浓烟滚滚,闪烁着火光,对门李奶奶的喊声隐约传来。
“姐姐!快打119!”他被浓烟给呛了回来。李奶奶是一个人居住,80多岁了,行动不便,危险!他冲过去想打开对面的房门,可是从里边上了锁的防盗门,像铁将***一样牢牢地把他挡在了外面。他大喊:“李奶奶开门!李奶奶开门!”但是屋里的呼声越来越弱,楼道里的烟却越来越浓!他跑回家中取来了铁锤,用尽全力砸向门锁。门终于开了,一股浓烟夹杂着滚烫的热浪袭来,他想冲进去,却一次又一次失败。褚文龙冷静下来,努力回想着在学校学到的消防知识,他用水把全身浇湿,拿一块湿毛巾捂住鼻子,成功地冲进了李奶奶的家中,进屋后他立即采取匍匐爬行姿势,寻找李奶奶。在烟雾弥漫的卧室里,他摸到了李奶奶的手,李奶奶已经说不出话了,正无力地趴在地上,火已经烧到脚边。没有丝毫犹豫,他低下身子使劲地将老人拖到自己背上,又艰难地走出屋子。出门后,他没有停下来喘口气,又将老人背到楼下,彻底脱离了危险的火场。
由于救援及时,李奶奶没有受到一点伤害。接警赶来的消防队员们了解到文龙的解救过程,纷纷竖起了大拇指,连称:“了不起!专业!专业!”
两个新闻故事,一个是保护集体财产,一个是大火中救人,却是不同的结果,带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考:
见义勇为与珍惜生命并不矛盾。
生命只有一次。“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把“生存”排在“学习”、“创造”之前,只因为“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生命不同于电子游戏,点击按键,还可以重新再来。生命是如此珍贵,又是如此脆弱,我们有责任去保护它,爱惜它。
见义勇为的勇绝不是盲目地冲上前去,有勇无谋,有勇无“力”都是不可取的,而需要更多地依赖于智慧,用智慧和勇气一起面对危险、解决问题。如果说奋勇是航船,那智慧就是舵。在遇到紧急情况时。首先应该先做好自我保护,然后才是机智救人、理智救灾。
同学发言:我在生活中这牙膏见义勇为
放假回家,在火车上,一个小偷正把手伸向别人的口袋,我张嘴想提醒,身边一个穿黑夹克的人却对我晃晃银亮亮的刀子,现在的小偷可都不玩独行侠。我悄悄找到乘警,还好,那几个坏家伙被抓住了。(小鲁)
在路上,碰到几个人正行骗――给一位过路的大爷送毛巾,然后拉他去店里用人民币兑奖。这不是电视里暴光过的骗局吗?到了那儿,他们会把大爷的真钱换成假币。我装做认识大爷,热情地拉着大爷去家里做客,走出好远,才告诉一脸惊异的大爷事情的原委。大爷对我说了好几声谢谢。
链接:如何见义智为
见义“巧为”表面看是一种临时性的行为。实际上它是我们平时所积累的心理素质、处事方法等的一种现场发挥。
第一,要考虑到自身的条件。发生险情时,往往周围的人很少,甚至只有你自己,并且你处于绝对的弱势。若是需要自救,首先就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条件遏制对方,使险情不至于再向坏的方向发展,然后再寻找时机脱险;若是需要你救别人,就要考虑仅凭你自身的条件是否能够把险情排除,若不行,那就另寻救人的方法。
第二,要注意观察周围的环境。发生险情的地方,大多是在远离人群的地方,看似孤立无援,但只要你细心观察周围的环境,也许就可以搜索到许多可以帮助你的东西。
第三,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遇到险情发生时,虽然你处于弱势,但如果你能够遇事不慌,沉着冷静,往往能够化险为夷,并能赢得战胜险情的时间。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见义勇为,给勇敢一个智慧的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