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底以来,中东的紧张形势让很多中国人担心油价高企以及美伊战争一旦爆发所引发的石油危机。有些媒体更是将中国与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天数做了对比。路透社日前独家透露一条消息称,西方28个石油消费国组成的国际能源署(IEA)已经制定了石油储备计划,足以释出相当于当年海湾战争时5倍的油储。与西方国家普遍达150天以上的石油储备相比,许多新兴国家对危机的准备远远不足。按计划,中国到2020年才能实现油储达90天进口量的目标。面对可能的危机,我国应当进一步完善石油储备体系建设,加强石油储备立法,加快石油储备基地建设,保证国内经济增长所需要的石油供应,同时在纷杂的国际形势下确保国家的石油储备安全。
石油储备,国家实力的角逐
石油储备,即战略石油储备,是为应对短期石油供应冲击(大规模减少或中断)而建立的储备制度,起源可追溯至1973年的中东战争期间,由于欧佩克石油生产国对西方发达国家搞石油禁运,发达国家联手成立了国际能源署,成员国纷纷储备石油,以应对石油危机。
当时国际能源署要求成员国至少要储备60天的石油,主要是原油。上世纪80年代第二次石油危机后,国际能源署又规定增加到90天,主要包括***府储备和企业储备两种形式。而目前,美国、日本及欧洲等国,其国家的战略石油储备天数不仅有90天,甚至还超标完成,达到百天之上。数据显示,美国目前的战略石油储备高达7.27亿桶,商业原油库存也有3.5亿桶。现在,美国各地的原油储备仓库已经接近存储能力极限,足够满足国内158天的需求。另外,每天航行在世界各大洋的美国各石油公司油轮储备8000万桶原油,相当于全世界一天的石油产量。日本的石油需求几乎全部来自国外,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的国家石油储备量已达到103天的原油进口量,与民间石油企业石油储备量相加,相当于184天的原油进口量。而在欧洲,多数国家都制定法律,要求储备应能满足90天的成品油消费。已知的德国的战略石油储备也达到了100天以上。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表示,“如果现在伊朗打一场200天的仗,对全世界石油运输搞制裁,美国可以坚持420天,欧盟大概是238天到250天,日本也在200天以上”。
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累计进口原油约2.54亿吨,同比上涨6.05%,仅次于美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但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量不仅不足百天而且与国际能源署规定的90天储备目标相差甚远,显得格外“寒酸”。
中国储备,起步晚发展快的强大之势
虽然中国石油储备建设相对滞后,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但可喜的是,中国正加快石油储备建设,迎头赶上,显示出强大的后起之势。中国在石油储备之路上取得的成就,已在西方媒体中掀起一轮关注潮。
早在2000年中国就已经成为了一个石油净进口国,当年,中国原油净进口量为6000万吨,对外依存度尚不到30%。但当时80%的进口原油却来自中东,进口依赖单一而漫长的海路。基于规避原油供应不足或中断风险的考虑,当年,***、***、海运公司、石油公司等方面组成讨论组,专题研究油源的多元化和建立石油储备问题。
2003年油价走高后,我国的原油进口量也大幅攀升。2003年8000万吨,2004年1.2亿吨,2007年更是增长至1.5亿吨,2009年首次突破2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已多年超过50%,建立石油储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变得越来越紧迫。
2007年12月18日,国家***宣布,中国国家石油储备中心正式成立,旨在加强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建设,健全石油储备管理体系。决策层决定用15年时间,分三期完成石油储备基地的建设。
2011年1月,国家能源局首任局长张国宝在首届中国经济年会上就表示,我国已经顺利完成石油战略储备一期工程。首批四个储油基地镇海、舟山、黄岛、大连已投入使用,储备总量约1400万吨。相当于我国10余天原油进口量,加上国内21天进口量的商用石油储备能力,我国总的石油储备能力可达到30天原油进口量。同时,二期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目前进展顺利,预计今年全面完工,届时中国总石油储备能力可达2.74亿桶(约合3753万吨)。中国战略石油储备第三期工程正在规划中,重庆万州区、海南省和河北曹妃甸等都有希望被选为第三期工程的储油基地。
到2020年,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全部工作一旦完成,中国的储备总规模将达到5亿桶,届时中国的石油储备规模将位居世界第二。
加快石油储备体系建设“刻不容缓”
尽管我国第一批石油储备基地部分已经建成完工,从储油设施等硬件上保证了启动战略石油储备的基本条件。然而,构建石油储备体系还有一系列工作要做,像石油战略储备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储备营运管理机构的设立、储备油品的来源、储备资金的来源、新储备基地的选址、符合中国需求的储备规模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业内专家强调,由于我国石油储备体系建设刚刚起步,使得我们在面临国内外市场供需失衡、市场供给不足而频频出现的大面积“油荒”时,难以短时间内保障油品供应,稳定油品市场秩序。因此,不论从国内市场还是从外部环境来看,加快推进我国石油储备体系建设“刻不容缓”。
事实上,参考欧美和日本经验,中国石油储备体系设计为四级,分别为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地方***府石油储备、国有石油公司商业储备以及其他中小型公司石油储备。
我国石油储备基地的选择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要靠近深水港、铁路线、高速公路网,有优越的交通物流条件;二是要靠近大型炼油厂,在关键时刻储备基地可以就地加工出成品油,以供需要;三是靠近消费市场,尤其是在我国一期建设中,4个基地都分布在东南沿海石油消费量高的地区。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增加石油储备库容,2010年8月,国家石油储备中心举行利用社会库容存储国储油的资格招标,6家中标企业的总库容能力为150万立方米,相当于大连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总库容的一半。
构建中国石油储备体系,还必须考虑商业化运作。民营油企作为石油储备的重要一员,其能量不容小觑。数据显示,我国民营石油企业2.3亿吨的总储油量中,能够得到充分利用的库存容量仅为几十万吨,不到总量的百分之一,剩余的库存容量都被闲置。从世界发展经验来看,“藏油于民”已成为石油储备主要风向标。眼下最为重要的是,***府应排除利益集团的干扰,大胆决策,尽早启动民营企业石油储备计划,保障我国战略资源的长期稳定性。
(本刊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