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一词,常见于易家书籍。“阴阳对待”的概念,是指阴阳相反而并立,相比较而并存。朱熹对此有过解释,他说:“是两物相对待在这里,故有文;若相离去不相干,便不成文矣。卦中有阴爻,又有阳爻相间错,则为文。若有阴无阳,有阳无阴,如何得有文?”(《语类》卷七十六《易》十二《系辞》下,林学履问周易时所记)此处的“两物”是指阴阳两物。朱熹认为阴阳相对,又同时并立,因对立而呈现出错综交织的文路来,阴与阳通过彼此间的差异而体现自身的存在,如果只有其中一种,则不能显示出“文”来。京房《京氏易传》通过八宫卦序的建立,体现出了阴阳二气相互对待的关系,其后研究《周易》的学者多从其说,以“否”、“泰”两卦为例,“否极泰来”被人看成“事物发展到极点便会向其相反的方向发展”。《辞源》“否泰”条解释:“泰卦不可终通,故受之以否”,即是此理。但是“否”、“泰”两卦之间的作用并不止阴阳相互转化而已,还存在着对待关系。
“泰”《说文》解释:“滑也。从艹从水,大声。”《说文注》解释:“滑则宽裕自如,故引申为纵泰”。“泰”字在较早时有冲澡之意,之后引申为滑、通、安泰、骄纵、泰侈等意思。“否”《说文》云:“不也。从口从不。方九切。徐锴曰:不可之意见于口,故从口”。《说文注》曰:“否者,不也。不,事之不然也。否者,说事之不然也。故二者音义皆同。又否字引申之意为不通,如《易》之泰否”。如此则“否”字的含义可以概括为否定、不然、不允许。从“泰”与“否”的字面意思上看,通、安泰与不可、不允许之间是存在矛盾的,通与安泰的前提条件是稳定的肯定,没有肯定,则通与安泰就失去依靠;没有稳定的肯定,则通就无法达到安泰的程度,通要求的肯定与协调,和安泰要求的稳定,与“否”所代表的否定含义正相反。“否”与“泰”这两个字在《周易》成书时期的普遍用法中,只体现出了相互对立的含义,缺少并立与共存的内容,并没有构成完全的对待关系,而在《周易》的解释中,“否”和“泰”的对待关系才得以完成。
《泰·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否·象》曰:“天地不交,否”。可以看出天地关系,即阴阳二气关系是“否”、“泰”两卦成立的决定条件,同时也是两卦都包含的共同内容。
前已述及,阴阳通过其差异而表现出“文”。这一“文”是阴阳二气交错并存的体现,也是阴爻阳爻组成的卦画。“文”代表着一切事物的原理,六十四卦中无论代表物质的坎、离、震、巽、艮、兑,还是代表变化运动的既济、未济,抑或是象征人事的需、屯、蒙、讼等等,都是阴阳二气相待而成,体现在卦象上,就是阴爻阳爻三五错综,由不同的性质与不同的次序构成了每一卦的卦象。现在,将“阴阳相待”这一理论具体到“否”、“泰”两卦当中。从卦象来看,泰卦,坤上乾下,内卦三阳,外卦三阴,似地在上而天俯下,与现实不相符合,而卦辞却谓之天地交泰,吉亨;相反,否卦则是内卦三阴,外卦三阳,天在上地在下,与现实相符合,却成为天地不交,万物不通之象。这个现象引导我们从天地的本质与运动规律进行观察。天与地的形成,按照《周易》的说法,都是由气演化而来的,其中阳气轻气上扬而成天,阴气浊气下沉而为地,构成了从静态上,或从象体上来说,天体在上、地形为下的状况。然而天地之气不是静态的,仍然要按照轻气上升、浊气下降的规律继续运动,二气要相与变化,天气在上、地气在下的情况就会导致阴阳二气不再流通,在上的依旧向上浮,在下的依旧向下沉,这种“天地不交”的情况,正体现出阴阳二气相互对立、彼此差异分明的一面。泰卦则是地气在上,天气在下,相与流动,形成阴阳二气交流共存的结果。因此可以说,阴阳相待的两个方面能通过泰、否二卦体现出来。
这里要试以有机论为切入点,来进一步探讨泰否两卦的关系。有机论是关于极性的理论。极性,简单的说,就类似于一根木棍,它的两端,可以比作极性的两极,中间连接两端的通体可以看作是两极共同依赖的维度,三者便构成了极性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泰否两卦仿佛两端,因为二者有相互对立的一面,同时又共同依存于阴阳二气的消息变化。在此意义上,便可以将两卦并人极性论中加以讨论。泰否两卦,作为两极,是相互对立、相互否定的。但是作为一对范畴,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共同物质,即阴阳二气的消息变化,或者可以说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这也称之为它们之间有共同的维度——维度可以看作是连接两个同种空间的通路一因而它们相互依存,又相互补充。作为对立物,它们又具有同位性,即相互之间具有一种贴近关系,如泰与否和泰与坏,在两组之内均互相对立,但泰与否属于同位对立物,因为它们不仅互相对立,还有共同依赖的互通性,而泰与坏则不属于。
作为极性的两端,泰与否之间虽然是互相***的,但这种***只能是部分***。泰与否彼此都不是对方。在泰由于阴阳消息而转化为否之前,泰还是具有这种***性的,因为泰要成为否定否的对立物,首先是作为泰而存在,要是其所是。其次,泰与否作为两卦,各有自己的一套卦辞,象辞与彖辞,以及各自的阴阳爻位。它们各自有自己的范畴与亚范畴,这些范畴也作为其他小部分的整体而存在。二者也是相互依赖的。泰与否属同位对立物,各自的性质要通过对方才能完全地体现出来,因而在说到泰卦时,总是不无例外地提到否卦。泰卦的个别性质也需要透过否卦而推导出来。而作为其共同物的阴阳消息,则超越了二者的所有性质,从任何一卦都不能单独获得这一维度的全部性质。最后,二者是相互对立的,它们本来也是作为对立物而存在的。二者是相互区别的,泰不是否,否也无需是泰。它们是其所是,而不是其所不是,彼此作为正方与反方而构成否定性关系。在各个卦的内部也各自存在着某种张力,即一卦是趋向于保持自身,还是倾向于变化。而卦是由阴阳二气的阴阳相推相荡而产生的。京氏云:“八卦相荡,阳入阴,阴入阳,二气交互不停。”阴阳二气交互不停的变化也使得万物暂时成为自身,而趋向于成为永恒的他物。这种趋向存在,这种张力也势必不会停止。泰卦在十二消息卦中,配寅主正月。随着阳消阴,阳气不断囤积,一月时则由大壮卦值月。或者可以说,从泰卦成为泰卦那一刻,它短暂的实现自我之后便慢慢的趋向于非我,成为他物。
泰卦与否卦除了作为一对对立的范畴之外,还存在于整体——部分的系统之中。
在有机论中,部分一整体的关系是既简单又复杂的。这种复杂性不仅体现在整体与部分的相互***与相互依赖,更体现在彼此之间的相互否定与相互对立。具体到泰卦或者否卦来说,这种复杂性只有增加而没有消减。首先,两卦作为整体而言,各自包含着阴阳爻、爻位以及爻位之间的层级性。整体对部分具有完全的依赖性,因为只有阴阳两爻以独特的排列方式才能形成所要求的具体的一卦。如泰卦,只有外坤内乾才称之为泰,变换任何一个爻,或是各爻以另外的形式排列,泰卦便不复存在。可见部分不仅可以否定一卦,还可以毁灭或者是破坏一卦的自我实现。如作为泰卦部分的阴阳爻,也可以存在于其他六十三卦的任何一卦中。区别在于在成为新的整体之部分后,便有了新的功能与含义。其次,泰否两卦,彼此也是作为内在于对方性质中的一个方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彼此又可以成为彼此的整体。整体与部分之间则是完全地相互依赖与相互制约。另一方面,两卦又作为部分而存在。将泰否两卦置于十二消息卦或者六十四卦的大系统中,两卦则完全地充当了部分的角色。作为部分,它们成为了大系统链条上的小环节而对整体具有了依赖性。部分之间又得以相互对立相互补充而存在。
这里的整体就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之所以称为有机,是因为整体与部分之间涉及到了相互***、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关系。任何被称为有机的东西,总是程度上的,是可变的或变异的东西,但同样也是一种持续完整性的东西。作为整体之部分,它们在构成、作用或者功能上对整体有影响,以此为标准,又可以将部分之间的关系分为对称与非对称。如泰卦与否卦,无论是从两卦所属的小系统还是十二消息卦的系统中,两卦都是同等的相互对应而存在,这就是一种对称关系。在十二消息卦中,泰卦作为太阳卦的第三卦而出现,在月份上主正月,否卦则作为太阴卦的第三卦而出现,在月份上主七月。如果将十二消息之复卦与否卦拿出,二者相互对立,一为太阴卦,一为太阳卦,但是在阴阳性上还是所主月份上,都是不对称的。再者,如果六十四卦之任何一卦以泰否卦同时作为对象,那么二卦便暂时的合为一个整体而作为另一卦的对立物而存在。但是在这样的关系中明显不具有对称性。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两卦之间的有机关系,恰好符合两卦之间既覆又变、互为飞伏的特点。通过有机论的引入,使我们观察到了否泰两卦关系的对称性、同质性与整体性,否与泰在体现着阴阳对待中相异与共存的同时又通过有机联系,将阴阳对待中相异与共存联系起来。阴阳对待中的同与异与否泰一样,是对称、同质,属于同一整体的,这一整体就是否与泰的共存,事物的既生成又毁灭,既聚合又分离的辩证法。在以往的论述中,否与泰往往不能共存而只能在时序上进行先后转化。但是从阴阳相对待推论出的否泰相对待来看,否泰两者也应当是共存的。一时有否,一时有泰,所以时而行,时而藏,然而同一时间,否泰共存,这就将原本的单纯选择变成了综合判断,要适时应变,平和泰然处之,则无往而不利。由此,《周易》对人的启发就更加深刻。
作者: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硕士研究生,邮编710069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周易》“否”、“泰”两卦的对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