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能力的形成问题,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理论部分回答了这一问题,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乔氏语言学理论赞同者很多,质疑者也不断涌现。在中国,恐怕对其批评最为强烈的学者之一要算石毓智教授了。在本世纪初的2005到2006年间,学界“爆发”了一场由石先生的文章引起的关于乔氏学说的论战。
一、论战回顾
这场论战源于石先生的《乔姆斯基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及其缺陷――兼论语言能力的合成观》(以下简称石文)。其主旨如下:一方面批判了乔氏语言学说哲学基础的缺陷,另一方面则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语言能力合成观。值得注意的是,关于“语言能力合成观”,石先生在以后的文章论述中将其称为“语言能力合成说”,并对其具体内容进行了补充。按照石先生2010年5月给我回复的电子邮件中的说法,关于“语言能力合成说”的论述,《认知能力与语言学理论》一书是最为全面的,并且近两年没有大的补充。所以,本文将以该书的论述为准。
石文介绍了乔氏理论的几个缺陷:多变性,扭曲了语言现象,形式化手段和公理化的方法不适合语言研究,乔氏所用的只是公理化和演绎方法的外在形式、不符合科学标准。指出了乔氏学说的类比存在的问题:把本质上很不相同的事物拿来跟语言类比。石毓智认为,经典的科学理论很多都是由下而上建立起来的。而乔氏理论是从抽象的观念出发而建立的。
下面,以《认知能力与语言学理论》一书为蓝本简介语言能力合成说。
语言能力合成说的基本内容是:语言能力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于其他认知能力的,它主要是由以下七种更基本的认知能力合同作用的结果,分别是:符号表征能力,对量的认知能力,概括、分类能力,记忆、预见能力,联想、推理能力,声音、形状的辨别能力,空间、时间的辨别能力。
石毓智的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学界的强烈反响。不断有学者对其提出批判。根据所掌握的资料,最早的批评文章为王强的《谈石毓智(2005)一文中的问题》(以下简称“王文”,《外国语》2006年第4期)。王文对石文提出了尖锐的批评,针对石文的每一部分,就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王文极力为乔氏学说辩护,措辞激烈,堪称一篇学术界的檄文。王文内容先姑且不做评论。我认为,王文最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在于,王强把石文的内容翻译给了乔氏本人,乔氏亲自写了回复。这种追求信念,努力探求的精神着实值得我们学习。
该期杂志同时发表了石毓智针对王文的回复《对乔姆斯基语言学科学性的质疑――回应王强和Chomsky的批评》(注1:本文根据王文较早的版本写成,故能够与王文同期发表。注2:以下简称本文为“石文二”)。在石文二中,石先生对王文的批评一一加以回复。石文二的回复直面王文所批评的“概念和术语的定义”问题。笔者认为,石文二基本上驳倒了王文的批评。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同期杂志上又刊登了北京语言大学司富珍教授的文章《语言学研究中的科学方法》(以下简称司文)。司文对石文二中提到的科研方法问题提出了一些不同见解。司文发表后,我们在《认知能力语言学理论》一书的附录二中找到了石毓智的答复文章《自然科学方法与语言学理论建设》(以下简称“石文三”)。石文三考察了科学发展史,驳斥了司文认为乔氏理论是科学的这一观点,并进一步论证了乔氏理论把数学和语言进行简单类比是不科学的这一论点。
以上的几篇文章可以说构成了这场学术论战的“主战场”。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石先生对于以上的批评文章进行了回复,而有一篇文章,石先生没有对其进行回复。笔者认为,这可能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篇批评文章点出了石毓智“语言能力合成说”的薄弱环节。
这篇文章是四川大学刘利民教授的《“语言能力合成论”的理论偏差》一文(以下简称“刘文”,《外国语文》2009年第1期)。刘文主要从两方面对石文提出了有力批评。其一,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句法能力并不受认知能力发展的约束,不是由基本的认知能力合成的。其二,语言能力合成说无法解释句习得的认知基础和前提,语言能力合成说的论证本身有片面性。
二、对“语言能力合成说”的评价与思考
关于“语言能力合成说”,应对其进行辩证的全面的进行评价。要坚持两点论的原则,尽量公正的去评价。
首先,应肯定“语言能力合成说”是具有创新意义的。其一,这种“语言能力是有其中基本认知能力合成的”提法本身是独创性的,这种创新精神是值得肯定的。其二,语言能力合成说中提到的其中基本认知能力是有其心理学实验依据的。
作为一名语言学习者与初级研究者,语言能力是如何形成的这一问题一直是萦绕在心的一个基本的“元问题”。下面就这一问题,谈谈笔者的一些思考。
首先,“语言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需要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的课题。在学科分类精细化近乎极致的今天,学科合作和跨学科研究日益发展已经成为新潮流。语言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宏大的课题。需要神经科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个学科的共同参加。自然科学为这一课题提供实验证据,人文社会科学为此提供人文社会视角的分析与证明。而哲学提供方***意义上的指导。
第二,关于语言能力的研究要重视哲学的特殊地位。语言是人的特有所属物。而哲学,根据冯友兰先生的定义,是“对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因此,语言从来都是哲学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因为哲学研究人,而语言又不能离开人而存在。其实,现今各科学问都越来越注重考虑人的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关注现实的人,活生生的人,使人全面占有人的本质。科学发展观中提出“以人为本”,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结合中国实践。乔姆斯基之所以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语言学家之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将语言学的研究引入了对人的心智的研究。而认知语言学之所以现在成为语言学研究的潮流之一,至少也是部分因为其在乔姆斯基的基础上又发展了一步,把对人本身的关注又推进了一步。
作者简介:
董哲,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认知语言学
梁学鹏,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吉林省实验中学教师,研究方向:英汉互译,应用语言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关于语言能力形成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