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达77万平方千米的东海,水深平均约370米,西有宽广的大陆架,是中国大陆向海的自然延伸部分,东有深海槽――冲绳海槽,位于琉球群岛西侧,弧形舟状,北浅南深,最大水深2719米,构成中日两国在东海大陆架的天然分界线。
1974年我国首次对东海进行石油地质综合调查,到1978年初步查明东海具有“盆地面积大、沉积岩厚度大、构造规模大、局部构造多和含油气远景好”等特点。两年后的1980年,中国***府决定加快东海海域油气勘查,力争尽早实现海洋油气突破。1980年至1988年中国在东海钻了14口石油普查探井,均发现油气显示或工业性油气流,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生前关于“中国海上石油远景在东海”的大胆预测得到证实。
也就是在1980年,我国著名石油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朱夏教授建议对东海陆架盆地构造按西湖名胜命名,得到了同行们的一致赞同。这样,在东海陆架盆地上发现的凹陷被命名为“西湖凹陷”,在“西湖凹陷”发现的八个油气田或油气构造被分别命名为平湖、春晓、宝云亭、天外天、断桥、残雪、孔雀亭――均是取自富有诗意的西湖美景。
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中国勘探开发东海油气资源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不仅进行自营勘探开发,还对外招标,与外国公司进行合作勘探开发。2003年8月19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与英荷壳牌、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在人民大会堂正式签署“春晓”等五个合同区的油气勘探开发合同。
此时,春晓油气田并没有引起日本***府、民间和媒体的关注,日本***府未对中国开发春晓油气田提出任何异议。因为位于“西湖凹陷”的春晓、平湖、天外天、断桥、残雪等油气田完全位于无争议的中方一侧海域,距离日方单方面主张的所谓“中间线”有几十甚至近百公里。其中,春晓油气田位于距上海东南500公里、距宁波350公里处,距所谓“中间线”约5公里,也是完全位于无争议的中方一侧海域。
2004年5月27日,日本《东京新闻》记者和杏林大学教授平松茂雄乘坐飞机对春晓等油气田开采设施进行了“空中调查”,随后在媒体上大肆炒作。日本***府“闻鸡起舞”,向中方表示关切和交涉,称我“春晓”等油气田可能越过“中间线”,即使没有越过“中间线”,但由于春晓油气田地下构造可能与 “中间线”以东一侧相通,产生“吸管效应”,侵害日本海底资源;要求中方提供资料,停止开发。日本经济产业大臣亲自乘飞机对 “春晓、 天外天、平湖”等油气田进行“空中勘察”。由此,春晓油气田名闻天下。
针对日方的无事生非和无理要求,中国***府予以驳斥和拒绝,指出,中方正在开发的“春晓”等油气田是在与日本方面没有争议的中国近海进行的。日本对中方开发活动说三道四,并要求中方提供有关数据和资料是毫无道理的。中方强调指出:东海尚未划界,所谓“中间线”只是“日方单方面的主张线”,中方不会承认、也从来没有承认 “这样的中间线”。日方单方面提出“中间线”并企***以此为由逼迫中方,中方决不接受!
尽管如此,中方还是从中日关系大局出发,主动建议双方就东海问题举行磋商。2004年10月中日在北京举行首轮东海问题磋商(司局级)。至2007年11月,双方共举行了11轮磋商,随后又提高磋商级别。中日两国领导人达成了“在较大范围的海域进行共同开发,使东海成为和平、友好、合作之海”的共识。2008年6月18日中日两国宣布就东海问题达成原则共识,一是在东海北部海域进行共同开发,二是关于日本法人依照中国法律参加春晓油气田开发的谅解,即中国企业欢迎日本法人按照中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的有关法律,参加对春晓现有油气田的开发。
但中日就东海问题达成原则共识后,日方得寸进尺,继续干扰我国的春晓油气田,日方的飞机经常在春晓油气平台上空盘旋、日方船只在春晓油气平台附近游来游去,对中方春晓油气田构成严重干扰和安全威胁。日方还故意曲解原则共识,把中日在东海北部地区的共同开发与日本企业承认中国拥有春晓油气田并依据中国法律出资参与开发的“合作开发”混为一谈。日方还故意炒作所谓有中国船只在东海春晓油气田进行作业,称“如果中方的作业是采掘等开发行动”,日方将抗议中国“违反”原则共识。时至今年1月17日日本外相在东京与***外长会晤时还声称,“如果中国决定在‘春晓’油气田开展生产活动,日方将采取‘必要措施’”。对此,杨外长予以严词驳斥,强调指出,中方对春晓油气田拥有权利。原则共识规定,日方可根据中国有关法律出资参与合作开发,这与共同开发有本质区别,不容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