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了解上海城区3~6岁儿童肥胖发生趋势及管理效果,以进一步完善儿童肥胖的防治和干预措施。[方法]在1996年全国0~7岁儿童单纯性肥胖流调样本城区抽取点范围内,于1999年和2002年,以同样方法整群抽取3~6岁的幼儿园儿童,对其每年5―6月常规体格测量资料进行评价。参照WHO标准,应用身高标准体重法判断超重和肥胖。同时对辖区内幼儿园保健老师用问卷形式评估儿童肥胖的管理情况。[结果]2002年与1999年3~6岁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总检出率分别为8.01%和8.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99年与1996年资料比较,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均有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干预;托幼机构
中***分类号: R 179文献标识码:A
据国内外文献报道,儿童肥胖症流行呈快速上升趋势,3~6岁是儿童肥胖的高发年龄段[1~3]。该年龄段儿童几乎都在寄宿制或全日制托幼机构生活,托幼机构是学龄前儿童主要的活动场所。根据上述特点,我们从1996年起加强了对集体托幼机构3~6岁儿童的管理,进行儿童肥胖症干预活动,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样本来源及肥胖判断标准
1999年和2002年以同样地点、方法,在1996年全国0~7岁儿童单纯性肥胖流调样本抽取点范围内(指上海市的原城区,以下简称“老城区”),整群抽取幼儿园3~6岁儿童,对其每年5―6月儿童系统保健体格测量资料进行评价。按身高标准体重法,参照WHO肥胖分度(百分数法)标准评价儿童超重和肥胖情况。
1.2管理措施
1.2.1成立儿童肥胖专题科研小组由市儿保所吸收各级儿保工作者和样本点内托幼机构的保健老师参与组成。定期举行学术交流活动;通报、分析上海城区学龄前儿童肥胖趋势和本市各行***区儿童肥胖流调结果及托幼机构学龄前儿童中肥胖儿童管理现状。注重对老城区范围内一级幼儿园保健老师的培训,内容包括饮食调整、有氧运动、行为矫正和健康教育等综合干预措施的实施细则及注意事项,发挥市、区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级儿童保健网络的作用。
1.2.2制订肥胖干预规范将单纯性肥胖儿童的管理列入托幼机构常见疾病范围中;建立肥胖儿童的登记、随访制度;制订超重、肥胖的干预措施,包括每日摄入营养的计算、每月家长的营养日记、根据不同情况设定不同的运动量、举行健康讲座等。
1.2.3阶段评估用调查表方式,通过定时填写工作开展情况,对重点幼儿园监测点的管理情况进行阶段评估。
1.3评估指标
儿童肥胖率、超重率、肥胖-超重比(obesity to overweight ratio,OOR)、肥胖度的变化以及各项管理目标形成率(包括幼儿园是否纳入到全年的工作计划中、有无肥胖儿童的登记制度、干预措施的种类和实施记录、各方面的支持力度等)。
1.4数据处理
应用SPSS 10.0软件包统计,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上海老城区儿童超重率、肥胖率的变化
1999年与2002年,老城区3~6岁儿童超重检出率分别为12.85%和11.84%;肥胖检出率分别为8.49%和8.01%;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1996年资料比较,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均有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130.997和160.778,P值均
2.2儿童肥胖率的性别差异
2002年和1999年3~6岁儿童肥胖检出率男童高于女童(P0.05)(表2)。
2.3各年龄组超重、肥胖检出率及OOR值的变化
1999年和2002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均呈随年龄增加而增长的倾向,并明显高于1996年(P
2.4肥胖度构成比的变化
1996、1999和2002年轻、中、重不同肥胖度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03,P
2.5各项管理目标的变化
由保健老师就问卷内容进行自我评估,各项管理目标达到要求的百分率有所提高,前后比较除“对超重儿童是否重视”一项外,均有统计学意义(表5)。
3.1幼儿园实施群体生长监测是控制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基本措施
1996年第二次中国9市城区0~7岁儿童单纯性肥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上海城区肥胖检出率位于首位(2.62%),比10年前(1986年)增长524%。本研究显示通过1999―2002年的3年干预活动,肥胖率未见上升。而在未干预的1996年至1999年儿童肥胖率上升了125.8%,与袁丽娟、蒋竞雄等[4,5]研究儿童群体生长监测及干预对控制肥胖有良好效果相一致。通过干预与管理改变了轻、中、重度肥胖的构成比例,中、重度肥胖比例有下降趋势。生长监测被认为是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主要方式,是儿童保健工作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因此,儿童保健机构必须将幼儿群体生长监测列入园所日常管理和重点考核内容,加强定期评估的研究。
3.2用OOR值作预测指标时,应动态分析其变化
有学者曾提出OOR可作为人群肥胖发生的预测指标,OOR为0.5~0.9为理想水平,1.0~1.3为可接受水平[6]。本研究中2002年3岁组一个较低的00R(2.83)及较低的超重率(9.81%)也可能预示最后有较理想的肥胖控制率(8.01%)。但本研究又示00R值随年龄增加肥胖率上升而变小现象,例如在2002年6岁组肥胖率最高(12.35%)时,OOR仅为1.02。这说明用OOR评价时,应动态分析其变化,当肥胖率在上升,而OOR在下降时,OOR指标又成为该年龄段超重儿童因未得到有效干预而迅速发展成肥胖的标志。
3.3拟订管理目标,定期进行评估
在对托幼机构儿童肥胖实施干预措施过程中,业务主管部门要制订管理目标,定期进行评估。我们的评估内容已在重点监测幼儿园实施并取得良好干预效果[4],反馈结果和存在的问题对三级保健系统的各层次保健人员都有借鉴或促进作用。儿童肥胖防治或干预是一项关系人类健康的持久战,在儿童保健工作者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这种评估方式可以推荐为基层所用,以及时总结,改进管理水平。
儿童肥胖的防治对新时期儿童保健工作者是一个长期、艰巨的挑战[7]。尽管儿童保健工作者通过多年的努力,本市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增长趋势有所遏止,但要真正降低儿童肥胖的发生率,需要儿童保健工作者与***门联合,共同研究对策,制订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
(该工作得到上海市各区县妇幼所及幼儿园保健老师的支持与配合,特此致谢)
4参考文献
[1]欧阳长安,黄海莹,苏妙龄,等.厦门市7岁以下儿童单纯性肥胖症患病情况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2004,12(3):256-257.
[2]Batch JA,Baur LA.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obesityand its complication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Med J Aust,2005,182(3):130-135.
[3]李辉,张璇,阎桂凤,等.八城市7岁以下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十年流行变化趋势[J].中国儿童保健,2002,10 (5):316-318.
[4]袁丽娟,张晶,魏梅.幼儿园儿童单纯肥胖症的群体干预措施探讨[J].上海预防医学,2004,16(11):542.
[5]蒋竞雄,夏秀兰,吴光驰,等.学龄儿童单纯肥胖症的群体干预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2002,10 (6):364-366.
[6]丁宗一.中国儿童期单纯性肥胖症[J].中华儿童保健,1997,5(增刊):6.
[7]Korner A, Bluher S,Kapellen T,et al.Obesity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a review in the interface between adipocyte physiology and clinical challenges[J].Hormones(Athens),2005,4(4):189-199.
(收稿日期:2007-04-09)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上海城区学龄前集体儿童肥胖的管理评估